English

走进中山大学

2009-05-0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大】精神

红楼里的中大

刘志伟

中山大学南校区的校园,古木参天,翠竹成林,绿树掩映着幢幢红砖楼房,记录着这个校园百年历史的沧桑,

“康乐红楼”,是中山大学最具特色的景观。不过,我在这个校园里读书求学三十余年,深深地铭刻在心中的,与其说是“中大里的红楼”,不如说是“红楼里的中大”,是红楼里面承载着的传统,散漫着的灵魂。

这个校园以“康乐”命名,据说是因为南朝时袭封康乐公的著名诗人谢灵运被贬广州时曾卜居此地。不过,康乐园中的红楼,与这位一千多年前的康乐公并无什么瓜葛。同康乐红楼神魂相系最不可分的人,是在这个校园服务教育事业40余年,鞠躬尽瘁的原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他1899年受聘为岭大前身格致书院中文总教习,1927年出任校长,至1942年以荣誉校长辞世,从选定康乐园作为校址,到奔走于欧美南洋各地募捐,为岭南大学建造了一幢幢红楼,张弼士堂、爪哇堂、嘉庚堂、陆佑堂、十友堂、马应彪招待室、马应彪夫人护养院、四座中学寄宿舍等等,都渗透着他的心血。现在校园中央的黑石屋,就曾经是他的官邸,而荣光堂,更是为纪念他命名。钟荣光校长生前曾为自己撰写挽联云:

三十年科举沉迷,自从知错悔改以来,革过命,无党勋,做过官,无政绩,留过学,无文凭,才力总后人,惟一事工,尽瘁岭南至死;

两半球舟车习惯,但以任务完成为乐,不私财,有日用,不养子,有众徒,不求名,有记述,灵魂乃真我,几多磨炼,荣归基督永生。

这幅挽联,表达了红楼凝聚着的精神。钟荣光校长的铜像和挽联一直与红楼同在,成为今日中山大学继承着红楼里的精神遗产的象征。

我第一次走进康乐园,是作为新生来报到的。记得车子从南校门直入,在校园中央的怀士堂门前停下,新生接待处设在里面。我下车走进这座红砖砌成的殿堂,顿时被这座建筑的气氛震慑住,一种从没有过的神圣感在我心中升起。在我记忆中,好像学校后来就没有再在怀士堂里接待新生了,很多年来,我都感到是一种遗憾。因为我相信,自己多年来坚守的学术神圣的信念,就是从走进这座红楼的那一霎时开始在心中凝结的。

康乐园的布局,有一个也许并非有意造成的效果,就是从学生宿舍区到位于校园中心的教学区,所有的路径都要在一幢幢小红楼旁经过。在这些小红楼里,住过很多位开创中山大学学术传统的学者。最靠近学生宿舍区的一幢小楼,是中国经济史学科奠基人之一梁方仲教授的故居;若走在马岗顶上的小路,则会经过曾任岭南大学校长,在社会学、历史学多个领域作出了奠基性贡献的陈序经教授的旧宅;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开拓者姜立夫教授则住在黑石屋东侧的小楼里……从岭南大学到中山大学,历经不知多少风风雨雨,就是住在这些小楼的学者,一直守护着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我还是学生时,每天上课都要路经这些小楼,都会投以敬畏的目光,总觉得里面会散出一种声音,在召唤着自己。

这些小楼中,最为神圣的一幢,是原名第一麻金墨屋的红楼,那就是陈寅恪先生的金明馆所在。这座红楼位于康乐园的中心位置,与校长办公的格兰堂相对,以前的门牌为“东南区一号”。不清楚这是有意还是偶然的编排,但我总是宁愿相信,“一号”象征着崇高。不知什么时候,这幢小楼的门牌改为东北区309号,但旧门牌还在墙上保留着。遗憾的是,数年前这座小楼维修之后,旧门牌消失了。我每次来到这幢小楼门前,都会望着曾经钉着旧门牌的地方,涌出一丝伤感。最近,学校决定将这座小楼辟为陈寅恪教授纪念馆,我想也许应该把旧的门牌钉回去,让“东南区一号”永远成为中山大学崇高精神的象征。

在十年动乱期间,从校园中心的怀士堂到东区学生宿舍,校径两旁曾搭起长长的大字报栏,马岗顶周围的红砖小楼,被这一路大字报栏遮挡着,只有经过几个路口的时候,才可以透过间隙窥见红楼的一角。大字报上经常出现名字的老师,不少就住在这些红楼里面。正是这种充满讽刺、令人伤痛的景象,令我义无反顾地作出了守望红楼的人生选择。如今,当年这里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早已经被人遗忘了,但当年红楼里守护着的学术命脉,和这些红楼一起永存,在新的中山大学延续。

康乐园的红楼,在每个中大人心中,可能有不同的故事。我寄托着自己最深感情的,是在马岗顶下面的一组小红楼,那里曾经是岭南小学的校舍,后来成了中山大学历史系所在。其中的陈嘉庚堂,是历史系的学生阅览室。就是在这里,周连宽先生、谭彼岸先生手把手教我读文献、查目录,指点治学方向,解答读书疑问,把我引领入史学之门,为我后来治史打下了最初的基本功。也许没有经历那个时代的人,很难想象当年我在陈嘉庚堂里面度过的日子,是多么的幸福,在我人生经历中是多么的珍贵。

几年前,我们新建立的研究中心搬入了马岗顶上的一幢小楼,这幢小楼曾经是许崇清校长的住宅,后来又是冯秉铨和高兆兰教授的家。我们搬进去的时候,冯先生高先生还有一些遗物在里面,其中有一个大大的皮箱,从款式和残旧程度,我们猜想,那应该是两位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开拓者当年归国时带回来的行李箱,看着这个皮箱,前辈学者的身影在眼前浮现,我们想像也许他们就是用这个皮箱把科学的精神带回到这个校园。后来,他们的家人把箱子和其他遗物取走了,我们征得同意后只留下了一盏灯。我们把这盏灯留下,是因为,我们相信,在这曾令我魂牵梦萦的红楼里,前辈学者以生命燃点的明灯,将永远引领着我们的灵魂前行。

【中大】寄语

●计亮年(中山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勤奋劳动是一种生命的享受,它也是寻求生命快乐的探索,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把握自己的命运和追求幸福。

●夏书章(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名誉会长)

必须有志气、有能力、有行动,缺一不可;还要全力以赴,方能有所成就。

●陈家祺(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著名眼科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健康所系,生命所托,为医者需常怀怜悯之心,秉持悬壶济世之意,作风严谨,求实创新,方可达大医精诚之境,造福患者。

●朱熹平(中山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好的学者有好的眼光,他可以告诉你有些问题是到了历史上该解决的时候了,如果你正好有机会参与其中,就是你的幸运。

在这个历史时刻到来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是积累。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

【中大】漫画

【中大】印象

北门前耸立的牌坊巍峨肃穆,流淌的珠江碧水映照着美丽的康乐园。荷花池、林荫道,郁郁葱葱的翠绿,处处演展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掩映的名人故居多半会让你在对绿色的享用中顿起肃然。很喜欢那带有南国风味却叫不上名字的参天高树,它向上的强劲在我的眼中很是像中大人拼搏进取的那种力量,随处可见。多次留恋于中轴线上中山先生北向遥望的铜像前,屡屡置身于永芳堂前近代十八先贤铜像中,感受这所名校的厚重,发现除了喜欢,也许真的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来描摹自己那一种深爱的感觉,爱她的厚重与魅力、她的包容与开放,还有所有的一切。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李光全)

【中大】关注

嘉宾:

黄达人

中大校长,数学教授

陈春声

中大副校长,史学教授

全春天

口腔医学院2004级七年制学生

吴少敏

中文系2005级本科生

学术共同体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黄达人:“善待学生”是我们的核心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如果体现在目标层面,就是我们要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的现代人,他们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这样的目标,让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他们的一生负责,这是“善待学生”这一理念更为深层的内涵。总之,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强调大学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系,强调关注民生,强调培养富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学生,是中山大学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这个学术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陈春声:黄校长总结中大的办学理念,一直在强调三句话:“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教授就是大学”和“善待学生”。在这三个理念中,“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是最根本的,教授是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在大学的存在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学生也是因为在这个共同体中生活,才有可能接受我们所追求的“止于至善”的教育和培养。中大一直保持着敬畏学术,尊重学者,遵守学术共同体规则的传统,陈寅恪先生强调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全校师生所珍惜,而他所言“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得以发扬”的警句,在培养学术共同体精神的过程中,也一再被重复。学校在实行教师聘任制时,主张“为中才立规矩,给天才留空间”,并充分考虑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就是为了营造共同体宽松和谐的环境。“教授就是大学”的观念在中大相当深入人心,大学管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学术共同体的理念得以培育起来的。

吴少敏:我们学生也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成员,蕴含于学校“善待学生”的理念之中。就如,中文系本科生开始实行四年导师制,大一的百篇作文、大二的八篇书评、大三的学年论文和大四的毕业论文,都实行了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全程导师制”。老师通过检查、阅读作业,能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漏洞,继而指导其查漏补缺;学生则通过书籍阅读、资料查找和论文写作,再与导师进行沟通,在不断的讨论中提升自我。学术上打成一片,生活也融合一起。中文系朱崇科老师曾表示:一定回复学生的每一封邮件。所以,我们只要有任何疑问,通过邮件、电话联系上,就能得到他的答复。另外,他还默许我们任何时间到办公室打扰他,学习、生活和感情等的感触,无所不谈,而朱老师也乐意与我们分享他的人生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导师制既是学术的导师,也是生活的导师。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诚然,师生构成了大学的主线,关系和谐,则大学稳,而“善待学生”就成为建设学术共同体和谐关系的重要一环。

全春天:共同体,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个空间里的成员是平等的,交流是互动的,信息是共享的。我马上想起的是曾益新院士讲过的一句话:研究并不局限于实验室!大学医科及其附属医院,处于中国医疗体系的顶层,有责任以学术研究推动医学进步。医学科研的转化,可来自临床发现问题,可来自病房-临床研究,最终可转化为实验室基础研究,以服务临床、提高诊治水平。据说,曾院士麾下的肿瘤医院,常有“免费的午餐”,供临床医生、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享用;而学术科研的思维火花,就是在午餐时的谈笑风生中迸发出来的。在医院内部如此,在中大整个医科体系中亦是如此,在整个中大学术共同体中更是如此。在我看来,中大从不间断的学术讲座、论坛就是我们莘莘学子的“免费午餐”。我本人虽是名口腔专科学生,但仍常常可以领受如曾院士等学术高人的点拨,可以聆听来自各学院专业的名师讲座,可以和各兄弟院系的侪辈交流切磋,应该就是中大作为学术共同体的一个侧面吧。

黄达人:共同体(community)这个词本身就含有互动、相互支持的意义,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维系,也是靠具有学术价值认同的人们内聚在一起,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共同体的成员在工作中应该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彼此才能融洽,心情才会愉悦。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外部环境,和谐的整体正是由每一个“互为外部环境”的个体共同营造的,建设学术共同体就是建设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大】记忆

“学生是我生活的阳光”

――怀念程文超老师

学生:十一月份的黄昏年轻的身影穿过康乐园那绿意青葱的树丛看光影轻轻笼罩下静谧的林间小路往事像一场看不到的银幕背后的青春电影回放那曾经出现或永不再出现的事物我们在这永远年轻的地方说过爱说过花开说过你我的故事

老师:中大的树大概是世上最好的树每一棵树都写满传说当一片片的叶子像梦一般从阳光里滑过的瞬间我想起了一届届的毕业生带走了一片片金黄的叶子当你们怀念中大的时候请你们从书中拿出叶子来看看那些细小的记忆和欢乐像薰衣草一样散发出岁月无边的温馨

学生:也许岁月流逝忽然发现自己像夕阳下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们在叶子的纹路里与老师相遇了一片叶子是一片生命的阳光一片阳光是老师一张张的笑脸阳光让我想起一位老师的话:“学生是我生活的阳光”自从第一次听到我便再也无法忘记它十二年来癌症一直折磨着他他做过5次大手术他做过20多次放疗和化疗在病魔把他逼向困境的时候他却以相反的方向开始生命又一个辉煌的旅程大地上的光芒也跟着他一起奔跑

老师:十二年来他培养了1259名本科生他培养了16名硕士研究生他培养了17名博士研究生他出版了8部专著,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

学生:太多太多的学术成就太高太高的荣誉我们无从说起可万恶的病魔却选中了他为什么是他啊?为什么是他啊?

老师:他的课堂从教室搬到病房又从病房搬回教室从教室到病房短短的距离却丈量着一位中大老师非凡的人生当学生去看望他的时候他一个个地打量自己的学生生怕漏掉一个病魔把他折磨得头发疏稀他的眼睛依然像雨后的阳光――清澈明亮在每一片绿叶上摇醒生命摇醒梦想

学生:他就这样爱惜地看着自己的学生像一颗年轻而善良的树在阳光里散发出爱的气息学生看不见自己老师身体里的痛只看见光在老师的身体里弥漫秋天的阳光斜斜地照进病房多么的辽阔,多么的温暖学生们在心里双手合十为老师祈祷那滴下来的泪水也闪着光

老师:“学生是我生活的阳光”也一样震撼着我这个普通的中大教师请允许我与你们一样也有着相同的感动他将思想的阳光带给学生他把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疼爱揉进自己坚韧的生命里使我们不能也不愿把他所遭遇的称之为“苦难人生”在他命运沉浮的日子里他依旧心怀幸福用全身的血液吹响铜号他伸向学生的手带着温暖他以善良的方式收回光线然后又把光芒覆盖在学生的身上他收获了学生的爱和希望

学生:我一直想对这位我最敬爱的老师说“老师,您才是我们生活的阳光”您活出光来您把所有的风雨都挡在课室之外您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温暖带来道路的坦荡带来了爱的眷顾您领跑着学术领跑着魅力四射的生命领跑着阳光的方向我们真的爱您一如爱八十年春华秋实的母校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闭上眼睛我都会感受到身上流淌的阳光恰如老师,您给我们爱的阳光

老师:爱的阳光是万物的源头是阳光滋养着梦想、信念和飞翔的心灵

学生:这就是爱的阳光

老师:愿爱的阳光永远照耀你,照耀我

学生:照耀你,照耀我

合:照耀这个美好的世界

(黄礼孩)

从西医东渐到中山手创,从康乐红楼到现代化图书馆,中大积淀了百年办学传统,历经沧桑,痴心不改,作育英才,探寻真谛,为社会福,为邦家光!

怀士堂【中大】地标①

怀士堂又称小礼堂,由美国著名商人、华纳与史怀士公司总裁安布雷・史怀士先生捐建,故名“怀士堂”。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怀士堂发表演讲,勉励学生肩负起国家重任,“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代代中大学人,激励他们以“天下为公”,超越平庸,崇尚理想,勇于担当。八十六年来,自孙中山先生的莅临,怀士堂便被赋予了精气神,它带着传奇色彩走进下一个世纪的开端,它看着一代代的中大学子在这里脱去稚气学会勇敢担当。(钟轩

康乐园草坪【中大】地标②

我们校园的大草坪,占地几十亩。放眼望去,绿光氤氲,使人备觉空灵清爽,连瞳仁也像被清泉洗过那样的舒服。每到毕业离校时,同学们总会在草坪上拍照留念,总会深情地多看草坪几眼。有一回,我在境外遇见了毕业多年的校友,他劈头就问:“我们的草坪,现在怎样了?”我回答:“等着您回去打滚哩!”于是彼此击掌,相视而笑。作为曾经生长在校园中的一株小草,是忘不了让他茁壮成长的草坪的。王维有诗云:“芳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如果我们把王孙理解为关情故国的有识之士,这两句诗不又有了新的含义么!(黄天骥

医学红楼【中大】地标③

这座有着90年历史的医学红楼,大半时间都是作为中大医科的附属医院。直至如今,它也还是中大医科最富人文精神沉积的一块圣地。在第一次踏上这个医学殿堂的时候,心灵就被红楼前一副石刻对联所撼动:“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身医心”。红楼里,每天都有着无影灯下的外科手术、临床病室的教授查房。一天学习结束,走出红楼,漫步在百子岗的校道上,但见夕阳西下,红楼的红墙绿瓦反射出万道霞光,似在显示着医道的圣洁和神秘;红楼上几个小尖塔欲上云霄,似在祈求着上天赐福给在楼里的辛勤的师生和痛苦的病人。(卓大宏)

东校区图书馆【中大】地标④

从珠江之滨“国立中山大学”牌坊沿着中轴线往南扫视,会看到一座犹如打开扉页的书的建筑稳重地矗立着,这便是东校区图书馆,其外墙主色调为中大特有的“岭南红”,昭示着图书馆乃大学之心脏的理念。美国哈佛大学鉴于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与哈佛大学校训“真理”(Veritas)异曲同工,乃将哈佛大学喜乐斯图书馆(HillesLibrary)的全部藏书捐赠给中大,与中山大学富甲南国的中文藏书珠联璧合,共同嘉惠学林。东校区图书馆成为莘莘学子“喜于斯,乐于斯”的神圣殿堂。(程焕文

珠海校区教学楼【中大】地标⑤

那座拥有“亚洲第一长”头衔的教学楼,是许许多多细腻流转的浪漫。楼体正面的五个巨型色块从歪斜到摆正,寓意“终成正果”,大学教育乃至人生的追求,都不过如此吧。对于它的真实长度517.2米,我们从来不抱怨从A区课室走到F区要10分钟,只是感叹课间时间太短,不足让在A区上课的我去找F区自习的你借一本书,也常让我在B区架空层就要骑上自行车去追刚在G区下课的你。很喜欢走在那偌大的空间里,回味那几千人同时下课的隆隆声,也享受一个人的高跟鞋的踢踏响,都有一种盛况的气势,直逼心灵。(梁烨妮

《大学生活》回望

大学精神(3月26日10版)

走进山东大学 (4月14日   9版)

走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4月23日  10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