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05-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新初 我有话说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我们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大
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使之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铸就的一座崇高的精神丰碑。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对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繁重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牢固树立任何困难都压不垮的必胜信念,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共克时艰。

四川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也是抗震救灾斗争的主战场。我们既切身感受了地震灾害带来的巨大伤痛,也亲身经历了抗震救灾斗争的艰辛历程,对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有着深切的领悟,对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的重大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

第一,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品格在危难之际的生动写照。大灾就是大考。面对特大地震的严峻考验,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遵循“生命至上、以人为本”的原则,再一次显现出超凡卓越的执政能力。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时刻都在关注着灾区震情、牵系着灾区人民、指挥着抗灾工作。四川省委、省政府视灾情为命令、视时间为生命,组织动员全省人民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争分夺秒抢救人民生命,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全力以赴解决灾区人民生产生活困难,尽最大可能挽救和保护了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么大的自然灾害,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社会秩序井然,创造了世界救灾史上的伟大奇迹。

第二,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饱含了“友爱互助”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今时代的升华。大灾需要大德。中华民族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在抗震救灾中迸发出了夺目的时代光芒,汇聚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全国各族人民忧心如焚、合力同心、生死与共。“我们都是汶川人”!这万众一心的呼喊响彻神州大地。在最短的时间内,空前浩大的救援队伍向灾区集结,空前规模的救援物资向灾区调运,空前声势的对口援建在灾区展开。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无数人自觉成为灾区志愿者默默奉献,无数人排着长队无偿献血,无数人自发为灾区人民慷慨解囊,无数共产党员自发向党组织交纳特殊党费。正是举国上下风雨同舟,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结成了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体,共同肩负起了解救国之危难的重任。

第三,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彰显了“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是中国人民坚韧风骨在生与死的考验中的充分展现。在抗震救灾斗争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坚韧品质。广大军民泰山压顶不弯腰,千难万险不放弃,顽强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和生存极限。灾区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自强、自立、自救,在困境中奋进,同灾难进行了殊死的抗争,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播下幸福的种子、点燃生活的希望、建设美好的家园。这种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坚韧品格,正是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

第四,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闪耀着“科学理性”的璀璨光芒,是人类文明在当今中国的深刻诠释。尊重科学、崇尚理性,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共同追求和鲜明标志。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自然。正是党中央、国务院的科学决策和部署,确保了抗震救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正是靠着先进的科技手段,我们攻克了道道难关,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正是以科学规划为基础,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以民生优先为基点、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科学统筹为原则,按照既抓重建又抓发展、既抓恢复又抓提升的思路,不断扎实向前推进。同时,在这次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接受国际救援人员合作和人道主义援助,真诚欢迎境外媒体进入灾区采访报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与高度赞誉。这种尊重科学、崇尚理性的精神,充分彰显了开放包容、交流合作的理性思维与时代风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自信。

抗震救灾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倍加珍惜,大力弘扬,使之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品质,外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行动。

第一,坚持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是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也蕴含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我们一定要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融合起来,使“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贯穿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全过程。要忠实践行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切实调动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局面。要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推动作用。要始终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二,坚持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具体抓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完整、深刻展现,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全国各族人民表现出了坚韧的民族品格、巨大的爱国热情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涌现出了一大批坚强不屈、舍己救人的英雄少年和危险不惧、舍生忘死的英雄模范。他们的精神可敬可佩,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我们要深入挖掘抗震救灾英雄群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创作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文艺作品,以此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广大群众坚持“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坚定意志。

第三,坚持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战胜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念支撑。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地震灾害的“双重影响”,四川经济发展正处于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信心、勇气和力量,牢固树立起“任何危机都压不垮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必胜信念。我们要让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人民战胜金融危机的壮志豪情,转化为经济实现止滑提速的显著成效。

第四,坚持把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作为推进四川“两个加快”的强大动力。当前,四川正处于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关键时刻,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特别是要如期实现中央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出的“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压力非常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推进“两个加快”提供强大动力。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宝贵精神,组织动员全省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要积极倡导“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韧品格,充分发扬四川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化解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推动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推进“两个加快”的根本出发点,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优先抓好民生项目重建,把住房、学校、医疗卫生设施等作为加快重建的重中之重。要坚持把尊重科学作为推进“两个加快”的根本遵循,做到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实施,努力走出科学重建的成功路子,开创四川省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本文作者系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这是他在四川省委宣传部与本报联合举行的“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刊发时有删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