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建教育 再铸希望

2009-05-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练玉春 我有话说

“5・12”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一年之后,再到地震灾区,重新采访曾经采访过的学校和人们,与地震初期相比,记者感受到一样的对于灾区教育事业的热诚和忧思,感觉到一样的对于灾区教育发展的信心,灾区教育事业正在灾后重建的大平台上,铸造新的希望。

提升水平促进均衡发展

“灾后,全市需要重建的学校820所,其中需要异地重建的学校149所,原址重建学校420所,维修加固学校251所,涉及资金111.39亿元。今年新学年开学时,95%的学校要保证进入永久住房开学,到明年春节,除极个别异地重建的农村学校,所有学校都要告别板房,进入安全的高质量的新校园。”作为直接管辖着两个极重灾区北川、平武和另外4、5个重灾区县教育的绵阳市教育局局长,王和金深知灾区教育所遭受的损失和困难,也深知重建灾区教育的紧迫和责任,更深知灾区教育界的人们为重铸教育新希望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灾区教育重建面临的困难很大。一方面重建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存在一定的缺口;另一方面,为保证质量,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环节增加、项目专业技术要求高,地方技术力量的欠缺也减慢了建设进度。尽管如此,灾区也在尽各种努力确保教育重建步伐。

灾区教育重建的进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到目前,全市灾区重建学校开工的688所,已经竣工的重建学校103所,资金投入量达到24亿元。”王和金对种种困难下的教育重建工作表现出积极的信心,尤其让他对灾区重建教育充满希望的是:提升教育水平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教育重建工作的主题。

当地教育系统把重建与校点收缩、学校布局结合起来,做到科学布局,促进各地教育资源合理分布,让老百姓得到最大的便利;把重建与学校文化制度提升结合在一起,在提升学校硬件条件、办学条件的同时,结合抗震救灾精神,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把重建与教师队伍建设、职业精神锻造、职业水平提高、大爱精神培养结合起来;把重建与融资平台结合起来,与地方发展规划结合,推动当地职教园区、职教新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把重建与区域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打造区域教育中心,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重建不是重复。我们要做出有特色的教育重建工作。”王和金说出了灾区教育重建的心声。

老师在成熟学生在成长

北川中学已经是一个标志。一个精神的标志,也是一个重建的标志。当新校园的开工仪式在北川新县城揭幕的时候,一个崭新的充满希望的新北川中学描画在所有人眼中。而最早描画这幅图画的是北川中学的师生们,他们也最早看到了自己学校在灾后经历的洗礼和变化。

“我们的师生经历了灾难,走出了灾难。”北川中学党支部书记张定文对这一点感觉欣慰。灾后,北川中学要安顿幸存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要在教师缺乏的情况下,完成复课、教学、高考等一系列任务,对于正常条件下的人,都是重压,何况刚刚从地震中走出来的人们。但是,北川中学走过来了,学校在经历了一段困难时间后,重新走上正常教学轨道。

在这个过程中,校长刘亚春强调:学校也必须通过心理干预、业务培训、观念提升、引进师资,优化自己的教师队伍。而绝大多数老师们服从学校发展大局,改进各自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当明年搬入新校园后,从硬件到软件,从教室到学生,北川中学都将是一所高品质的学校。”

南山中学是“5・12”大地震之前一个多月,刚刚迎来了自己建校100周年的纪念。在当地,她是一所历史名校。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这所名校的经受了考验。

这所国家级示范高中拥有一万多名学生,地震毁坏了综合楼和老实验大楼,部分学生公寓也受损。因为国家的高度重视,学校需要的重建资金已经很快落实,中央财政拨款的维修加固资金3000万元在地震之后4个多月后就已经到位,从而确保了校舍的维修加固,也确保了学校正常的复课复学,学校2008年的高考也取得了全川骄人的成绩。

更让吴明禹校长高兴的是,学生经历了灾难,提炼了自己的精神境界。灾后,他常告诫学生:“地震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它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发展的方向,也不可能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当一切恢复正常后,青年学生还是要尽快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不要依赖国家、依靠别人,要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他的学生也的确做到了。不仅仅高考成绩优异。学校有6000多名额可以领受国家给予灾区困难学生的补助,而在决定谁领受补助时,很多的学生互相推让,坚决不接受不属于自己的补助。

“同学们学会了成长。”吴明禹这样欣慰地评价自己的学生。

担负起责任高校在发展

走进川音绵阳艺术学院,部分校舍还在维修中,脚手架搭建起学校不同一般的景致。但是,校园依然美丽,曾经作为安置点的操场重新平整并铺上了草皮,师生们人来人往,秩序井然。原本四层楼高的音乐教学楼,拆除了损毁的顶层,如今虽然变成了三层楼,但是,悠扬的琴声从琴房的窗口飘出来,和着窗外的绿叶摇摆,还是那么动人心扉。

学校是四川音乐学院的分院。地震初期以及随后治理唐家山堰塞湖灾害期间,这所高校以自己的校园作为安置点,庇护了将近两万受灾群众。

学校牺牲掉自己的操场,铲除了精心培育的草坪,在操场下挖掘纵横交错的排水渠、布排管线,还为群众提供饮用水和食品。学校虽然自己的教学楼、师生公寓也出现损毁,但是却在自救的同时,积极向群众伸出援手,承担起一所高校的社会责任。人们感激地说:这所艺术类院校“演奏出了最动人的乐章”。

“原来以为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工作,会受到地震影响。可事实证明,学校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师生们在最困难的时间里,始终在一起,拧成一股绳。去年招生和今年的就业都保持了很好的发展势头。”学院党政办主任金松告诉记者。

如今学院已经与北川羌族自治县合作,成立了羌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了北川羌族歌舞团,并已经建设自己的“羌族学”学科,新学年就会招考新生。

同样勇敢面对地震灾害,积极提升和发展自己的还有灾区受灾最严重的高校――西南科技大学。地震中,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公寓,受损近4亿元。而不到一年的时间,校长肖正学紧紧揪着的心开始略感轻松:学校的灾后重建任务顺利展开: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楼、学生公寓维修完毕,新建3万平方米实验楼开工。

“学校的损失非常惨重,但是我们没有等靠要,老师们把灾难化作动力,相互鼓励、坚守岗位,推动了学校教学和重建工作的顺利展开。”

就是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虽然刚刚经受了“5・12大地震”,在今年年初,西南科技大学成功通过了博士点授予权建设单位答辩,学校迈出稳健向前的新步伐。

四川音乐学院改建的新教学楼。

四川绵阳市南山中学正在加固维修的校舍。

本报记者练玉春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