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2009-05-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这既是我国3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遵循的重大原则。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发展之所以持续、快速,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三个论断深刻表明:改革、发展、稳定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三个重要支点,缺一不可。江泽民同志强调,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实践一再证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30年来,我们既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当今世界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的大环境下,始终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把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是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并牢牢记取的重要经验。

把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改革、发展与稳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总体形势良好,但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另一方面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依然明显,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一方面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另一方面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但另一方面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但另一方面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我国的改革已进入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注重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仅事关深化改革共识的形成和改革动力的增强,而且事关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改革、发展、稳定有着各自特定的内涵。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地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体制改革,并要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体性进步,它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建立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稳定则是社会的一种状态,既包括政治稳定,又包括建立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基础之上的良好社会运行秩序。因此,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是始终贯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关系。在这一意义上,改革、发展和稳定毫无疑问地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

改革、发展与稳定这三者是内在有机统一的。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稳定局面;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从根本上摆脱经济落后状况,跻身于世界现代化国家之林,都离不开发展。我们有充分条件继续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但必须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加快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0年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再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实践中,要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之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防止片面性、绝对化;要把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和平、合作、和解、和谐理念贯穿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营造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推进改革时,要统观全局,精心筹划,兼顾到财政、就业、社会服务等有关方面。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部门和地区利益,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利益。特别是要努力遵循人民群众总体受益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凡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的出台,一定要十分慎重;在改革措施的实施中要周密考虑,精心操作。凡属重大的改革措施,在试点没有取得成熟经验之前,不要急于铺开。切忌急于求成,贸然行事。实践证明,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不发展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时,在改革时机、重点、力度等的选择上,在发展路径、方式、速度等的选择上,要考虑到社会能够承受的程度,防止造成社会不稳定。只有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才能形成改革发展同稳定良性互动的效果,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既会触及人们的旧有思想认识和旧有观念,也有可能引发心理和情绪波动,更会触动既得利益。改革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大部分人利益和少部分人利益等,既非常重要,也非常复杂。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要向群众讲清楚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引导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而要赢得群众的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我们制定的每一项方针政策,都要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我们进行的全部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实践也一再证明,中国革命每当有新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每当有新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每当有新的提高,都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会有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繁荣以及美好的未来。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执笔:朱勋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