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东尼奥尼的先人

2009-05-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承公侠 我有话说

人们必须借助自我以外的某种东西(比如镜子),才能有效地观察到自己真实并且完整的形象(比如面容)。借助外在客体来审视自我主体,这不仅是无可奈何的,而且是明智之举。自从西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便开始打量我们,描绘我们,复述我们,使我们这个古老帝国的子民开始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形象。

说到西方人来拍摄、描绘、记录我们的形象和生活,最大程度引起反响乃至成为事件,恐怕莫过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晚期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了。意大利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 ichelangeloAntonioni)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来到中国拍摄这样一部在他们看来属于写实的影像作品,引来的是国人的声讨。将西洋人的视线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尽管有时看了会感到恼怒,可恼怒也表明:你已经在乎对方了!而在帝制时代的中国,有可能尽量丑化西方来人(与之相伴随的是夸大性想象),对于西人眼中的自身形象倒是满不在乎,反应之平和近乎麻木。

“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在国内业已成为正式学问,它首先要规避的,就是感情用事。安东尼奥尼尽管不无艺术上的自恋,但要说他一定在意识形态或民族文化上不安好心,也不见得。在他之前,西人类似的行为已有七百多年之久了,他不比他的先人更有恶意。甚至平心而论,安东尼奥尼的先人之观照中国,能有多少恶意,也值得考量。这方面的学术成果(著作),近来较为引人注目的,应当是2006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印行的周宁所撰《天朝遥远》上、下两册。新近所见一编,叫做《帝国的残影:西洋涉华珍籍收藏》,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作者杨植峰。虽然篇幅、学术含量与系统性不能同两年前的周著颉颃,但将它看作是一种外编性质的配套著作也非溢美。因为杨著多少从感性经验层面让读者了解到安东尼奥尼的先人是如何记录、拍摄中国的,至于其间的所以然及其是非得失,如欲深究,则请阅周著。

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表明我具有判别周、杨二位高低、优劣的能力与学术储备,主要是由于后者亦即杨植峰先生一书的旨趣和体例迫使我不得不进行这样的比较和区别。杨著以《马可・波罗游记》为肇始,殿之以康士丹的《京都叫卖图》,依照时间顺序,稍施内容归类,有选择地介绍有关中国形象的西人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列出一条取舍和评价的标准,即这些西人著作的收藏价值(也许是价格),这更是异于周著的地方。因此,杨著兼有书话、收藏指南和学术史三者功能。

苛刻地讲,杨著未能恪守流行学术规范,体例不纯,内容芜杂。可本人的阅读体验非是,故而乐于用宽容的心态去成人之美,愿意视之为一种“开放的文本”,赞赏它同时拥有

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而且它的严肃性与价值观绝不比“百家讲坛”之类逊色。我出于猎奇心态购读了这本非我专长的书,掩卷之下,居然没有一头雾水,而能在大体上了解到安东尼奥尼的一大堆先人有那么多关于我所在国家的历史形象之作,图文并茂,益人心智,趣味盎然。

杨著之趣味性不完全缘于作为小说家的作者能够涉笔成趣,其内容的先天优越乃为主要。自马可・波罗到安东尼奥尼迄至今日约七八百年时间,杨著所录的西书大多成为古籍,于是乎,本来因为空间(地域)差异而造成镜像的新鲜感,这下又因为时间(历史)跨度之大更增添了镜像的新奇性。作者文笔又力求有趣,所以其文体不拘一格、体例不主故常,阅读起来格外的顺溜、愉悦。

按照趣味性路线走下去,我还有一个私人经验聊供同好参考。这便是看完这本书之后,可以再取出安东尼奥尼的纪录片《中国》重新玩味一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