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奇:一出戏救活一个剧院

2009-05-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我有话说

“《立秋》演出500场了。”

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了昆曲这个剧种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那么今天话剧《立秋》救活一个剧院,它所带给我们的思考已不单纯局限于话剧艺术本身,而

更多的是让人思考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语境下,将民族文化精神与艺术形态、文化市场、文化产品与文化消费等元素更加有效地结合于一体,创作出符合当下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艺术产品。而《立秋》演出500场的运作与营销,也给艺术创作和演出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宝贵经验。

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创作出充溢地方特色并关注社会现实的力作,是《立秋》取得成功的基础

《立秋》创排之际,山西省话剧院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演出、队伍涣散,内外债务近200万元,账面可供支配的办公经费仅有91.6元钱。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生死抉择面前,院长贾茂盛选择了排一出高质量的新戏摆脱困境的艰难之路,即为剧院创排一出“看家戏”、“吃饭戏”。

晋商故事富含山西特色并以其传奇色彩名闻天下,但山西省话剧院的《立秋》却并没有肤浅地歌颂创业辉煌,而是以晋商的“走麦城”来显示其反思性和批判性,贴近现实,寓意深刻,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共鸣。该剧在北京大学演出时,“勤奋、敬业、谨慎、诚信”这句台词每出现一次,观众就与演员一道大声吟诵,一起含泪礼赞,剧场效果之热烈,现场气氛之浓烈远远出乎意料。

2006年底,《立秋》赴台北演出六场,连战、马英九等政界名人悉数到场观看。每天演出前,能容纳2500余人的大礼堂就挤得满满当当。台湾媒体称这出戏“无论从思想的深度、情感的浓烈度,抑或剧场的规模和观众反应的效果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很多人看了《立秋》后感叹“诚信”之可贵。有不少人提议该剧应去美国演出,让华尔街的银行家们领略晋商的诚信精神。

而最令人感慨的是《立秋》创排之初的市场意识。近年来,不少剧院团的艺术生产不是遵从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而是为了获奖,或是当地领导命题之作,因而很多新戏获了奖即完成任务,刀枪入库;更多的戏则是存活率低,无法赢得观众和市场,白白浪费了国家资财。山西省话剧院的《立秋》自创排之初就立誓要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剧作选题抓得准,不光立意深刻,而且人物鲜明,故事好看,观赏性强,有着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这是《立秋》能够演出500场,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

锲而不舍地打造艺术精品,是《立秋》长演不衰的关键

品牌工程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赢得观众和市场,就需高质量的精品力作。对一个话剧院团来说,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自己看家的品牌大戏,就像《茶馆》、《雷雨》造就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辉煌,《商鞅》叫响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样,作为一个地方艺术院团,山西省话剧院也必须有体现时代精神,突出地方特色,并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大戏。因而《立秋》从创作之初就坚持精品战略,始终坚持“山西特色,民族风格,世界气派”,起点高,要求高,定位高。

为了将《立秋》打造成精品,院长贾茂盛带着剧本赴北京请专家审读研讨,请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陈?执导此剧。在剧本被陈导否定之后,贾茂盛并不气馁,让剧作家姚宝?修改剧本,并力邀天津剧作家卫中加盟。剧本两年间9易其稿,不断加工、提高、完善。全剧从立意、内容、台词、音乐、舞美制作、舞台表演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下功夫,经过无数次的打磨,才有了足以代表山西艺术水准的《立秋》,才有了在话剧演出不景气大背景下的“立秋”现象。

就在《立秋》将要公演之际,陈?导演在排练现场猝然离世,她的学生、时任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的著名导演查明哲接任导演。他将全剧最末一句“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改为“立春”,节气的变化蕴含着希望,让那些诚实、努力的人们在失败之后看到生机,给他们重新崛起的希望,给真诚的生命以光明和温暖。这一改动,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称道。

专家们一致认为,《立秋》是我国新时期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现实主义题材话剧,是一部集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于一体的反映主旋律的力作。

《立秋》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节“首届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中宣部第10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等戏剧奖,文化部第12届“文华大奖”和“观众最喜爱剧目奖”,并荣登“中国文化产业品牌榜”,囊括了所有国家级重大奖项,实现了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大满贯”。

改革用人制度,创新运作、营销模式,是《立秋》得以驰骋市场的秘诀

改革用人制度,是《立秋》迈向市场的第一步。该剧创排之初,剧院即出台了《山西省话剧院改革试行办法》,改革内部机制,打破平均主义,优化组合,努力培育并实践适用于话剧艺术产品的创作生产的制作人制度,充分调动了全团的工作效率,做到了创作生产过程“高效化”。“改革之前剧院死气沉沉,改革后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剧院面貌也焕然一新。”院长贾茂盛介绍说。

《立秋》的演出营销环节,则紧紧抓住市场营销这一秘诀,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推介《立秋》。从第一场演出开始,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作了大量密集介绍,《立秋》的影响迅速扩大。有传媒开路,有良好的口碑保证,剧院又与各地的演艺公司和文化传播公司合作,把《立秋》推向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针对不同的文化消费群体,《立秋》一剧制定了较为灵活的演出模式,如有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包场,有针对青年学生的校园票价优惠场,也有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特惠场。2006年,新晋商――山西籍的台湾商人郭台铭,到山西看了这个戏之后立刻作出决定,把这部戏引荐到台湾。返台后,郭台铭立即责成其麾下台湾永龄教育慈善基金会出资,并委托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主办《立秋》赴台湾演出活动。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立秋》一剧登上台湾演出并轰动宝岛。

《立秋》每演出一场,都浸透着演职人员的心血。主要演员只有一组,几乎一周就换一座城市,遇到生病,也只能硬挺着。贾茂盛告诉记者,在晋中演出的时候有一个演员患急性阑尾炎,当时就需做手术,但此时再有五分钟演出就开始了。为了不影响演出,演员硬是坚持演完之后,才赶到医院做手术。5年了,扮演主角马洪翰的董怀玉从58岁演到63岁,饰演小孩的演员换了两个,饰演马江涛的演员换了三个了。贾茂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以话剧的形式来演绎晋商故事,实际上每一个演职员,也努力在践行着晋商先辈的这种骆驼精神。”

5年来,《立秋》演出了500场,其中政府采购25场占5%,院校演出28场占5.6%,下乡演出52场占10.4%,慰问演出(包括部队、学校、低保人群、环卫职工等)26场占5.2%,商业(含集团采购、单位包场)演出369场占73.8%,平均上座率达85%以上,完成了精品剧目从夺大奖到赢得市场、赢得观众的关键性转变,成为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剧目。

文艺理论家童道明说,《立秋》的演出让人想起长征。毛泽东说“长征是播种机”,《立秋》也有这一功效。因为在有些城市,《立秋》的很多观众是第一次看话剧,这无疑传播了话剧艺术。

对此贾茂盛深有感触:“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立秋》获奖我们固然高兴,但观众喜爱更让我们欣慰。”他透露,该剧将尽快排出年轻演员演出阵容,在金融系统巡演,让处于国际金融危机中的人们汲取晋商的诚信和解放思想、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500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贾茂盛信心笃定。

照片说明:《立秋》演出500场的运作与营销,给艺术创作和演出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宝贵经验。(资料照片)

新闻背景

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囊括所有国家级戏剧大奖的大型话剧《立秋》,从 2004 年4 月27 日首演至今,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峡两岸,剧组11次进京,多次进上海、重庆、天津、西安、广州等地复演,先后深入全国27个省市区的83个城市,行程3万多公里,演出500场,观众达50多万人次,演出收入突破千万元。其展演行程之长,连续演出场次之多,受众面之大,覆盖地域之广,创造了近年来中国话剧界演出的奇迹,被专家学者赞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这出戏也使濒临倒闭的山西省话剧团绝处逢生,迎来了勃勃生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