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部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颂歌

2009-05-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2008,一个难忘的岁月。1月中旬开始的冰雪灾害,使我国面临了一次新的历史考验。在党中央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下,无数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其他抢险救灾工作人员一起,同所有灾区人民手拉着手,肩并着肩,迎战冰雪恶魔

,写下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赞美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精神的颂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回家―――2008》,回顾的正是这段令人震撼的历史。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获得广泛好评。对此,我们邀请了专家学者对《回家―――2008》进行评述,今天,本版特选登其中几篇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灾难已过大爱长留

申澈

2008年南方世所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以及在灾难中耸立起的人间至情大爱,让文艺家们经受了一次心灵的震悚,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冲动,把抗冰雪斗争变成一幅威武雄壮的史诗般壮丽画卷,让历史永远深深地铭记……《回家-2008》,就是电视文艺工作者通过典型化事件和形象,回放了那一段刻骨铭心、震撼亿万中国人的场景,让观众获得了比现实的抗冰雪斗争更加壮怀激烈、更为崇高昂扬、更具感染力量的审美体验。

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南方那场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顷刻间让电网垮塌,机场、铁路、公路戛然中断,一座座城市面临暗黑死寂,一列列火车、一条条公路陷入重重危情,一群群准备回家过年的人们在雪锁冰封中备受煎熬……在这个大背景下,《回家-2008》构筑了由10个昼夜和临州市、列车、小山村等组成的时空,展示了灾难与解救、冷漠与亲情、小我与大局、私利与奉献、绝望与信念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心灵较量。全剧铺设了一主二副叙事线,即以临州市及市长张和平作为主叙事线,辅之于列车、山村农家两条副叙事线,它们经过创作者巧妙的编织和勾联,很好地完成了抗击冰雪灾害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营造。作为主线,以张市长为代表的政府被推到抗冰雪斗争的前台,他带领电力局洪长安局长、化工厂许工程师、医院妇产科蒋丽颖主任等一批干部,通过保电通电攻坚战、全力救援即将大爆炸的化工厂气罐、五次大转移力保医院恒温箱众多新生儿的生命、平息物价上涨而引发的骚乱、解救因雪灾赔本被逼跳楼的水果商周明等一桩桩紧张激烈的事件,以及洪长安和胡浩献出生命、交警支队王雅琴身负重伤等一系列感人故事,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大批奋战在抗灾前、后方广大干群和官兵公而忘私、临危受命、敢于担当的英雄形象,谱写了政府与百姓同甘共苦、齐心协力斗“冰魔”的赞歌,从而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祖国每一次关键时刻攻难克险、救民于危的情怀和风采。

《回家-2008》在类型上属于灾难片,饥饿、死亡、爆炸、骚乱、悬疑、危急、险象环生等灾难元素,在剧中得以充分地运用,使观赏过程始终处于紧张激烈、扣人心弦之中,尤其自然巧妙地采用大量来自实拍的新闻影像资料,让全剧充满了很强的纪实魅力,增加了作品弥足珍贵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当然,灾难是检验人性的最好标尺,也是成就英雄的最好环境。这部剧不仅利用灾难元素达到审美体验,更用它揭示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不仅展现了曾经的灾难,更显示了人们在灾难中深入的思考和感悟;不仅表述了个体的心灵情感,更是鲜明地指向了人性的高地。值得一提的是,两条副叙事线都很好地抓住回家过新年这一中国人的集体心结,并把它放置在灾难突降、食物药品短缺、生活秩序混乱、道德约束力减弱的环境中,来考验身处其间的每一个人。我们看到,作品较为深入地探寻了在灾难的强大挤压下人的生存焦虑和精神困境,如那辆在荒野中开开停停了三天的列车上,两千多人没吃没喝;而那个偏僻山村里,淳朴的常家一下子来了20多名因山路结冰巴士翻倒无家可归的乘客,惊恐、躁动、愤怒、慌乱、自私、冷漠和猜忌正在一点点地瓦解、消蚀人们平时应有的尊严、忍让、自律、爱心、意志、美德,随之而来的问题和矛盾不断升级,一触即发……剧中,人的本体矛盾和心理冲突被演绎成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性争斗,主创者在灾难与心灵之间有意设置成两极关系,即冷的冰雪热的血,死的绝望暖的爱,幽闭逼仄的环境中有宏阔的精神境界。最终,列车长李志国、电台女记者沈默及周围的一批普通人,以行动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这是人们共同面对灾难而连接起来的力量,大家用爱温暖了身处雨雪冰冻中的心,也感化了小偷吕树林、骗取主人钱财的小保姆赵芳、刁蛮的戴先生、离家出走的杨逸等,使他们在灾难中得到了精神洗礼,完成了道德升华。最后一幕特别令人动容,那些本来形同陌路的人们,却不期然融入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后,一时间竟难舍难分……由于这两条副叙事线极具生活化,因而极大地丰富了主线的思想和题旨,增强了作品的真切感。我们看完全片,不由得要感谢这场冰雪灾难,因为正如一首诗所写的:“灾难已经过去,温暖却长留于心。”

冰雪灾难的另一种意义

范咏戈

以2008年春节前夕我国南方遭遇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回家―――2008》是一部具有纪实风格的史诗剧。它通过艺术地再现冰雪灾难中临州市政府和受灾群众奋力抗灾,变太多的“难办”为太多奇迹,展现了人性、大爱的力量。观看此剧,观众情感随着故事的发展不只一次的决堤,领悟着冰雪灾难的另一种意义。

该剧的故事放在南方某城市临州。面对突如其来的雪灾,交通阻塞,停水停电,医院告急,群众吃喝都遇到极大困难,城市功能几乎瘫痪,灾害考验着政府。剧中塑造的以张和平市长为首的临州市政府竭尽全力保民生,保城市照明,保百姓过春节,是一个执政为民的政府形象。电力局总经理洪长安和职工胡浩带病抢修电网,胡浩牺牲在倒塌的高架塔下;而在实现了全市大年三十晚上六点以前通电、城市重见光明之时,洪长安也因疲劳过度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他们的牺牲换来了百姓的安宁。张市长指挥若定、废寝忘食,数过家门而不入;列车长李治国抱病为被迫停驶的旅客列车外出找粮,昏倒在雪地上;医院蒋主任带病完成新生儿转移;电台记者沈默投入抗灾,完成着采访以外的任务……责任、牺牲、大爱创造出种种和谐,种种宽慰。困难就这样一个个被克服。李治国的跑前奔后化解了被阻乘客的急躁情绪,他的列车里温暖如春,还在列车上举行了常亮、小丽的特殊婚礼;蒋主任带病奔波在医院里手术台前,终于在大年三十即将到来时顺利接生下一对孪生男孩,保证了母子平安;纯朴的山村农家一夜间来了一群赶不回家的大巴乘客,常传生拿出自己的粮食留客在家过年;沈记者除了圆满完成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还利用电台架起空中桥梁,为一时失去联系的父子、母子搭线,直播常亮、小丽在列车上的婚礼,让千里之外盼归的常亮、小丽全家分享幸福。中华民族的人性之光在灾难面前显得格外炫目。

作为一部纪实风格的电视剧,该剧的叙事接近新闻事件的发生。剧的主要场景选择为临州市政府指挥部门、一列被阻的列车、一个农家小院。这三个场景非常有利于集中表现冰雪灾害的严重及矛盾冲突,有利于真实、简洁、干净地再现冰雪灾害中最感动人的那些场面。而沈默作为电台的主持人对故事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雪灾新闻画面的交替出现,使灾难片更具视觉冲击力。可以说,它采取的结构多点透视又浑成一体。画面在临州市府、电力局指挥厅、列车上、农家小院间自由切换,使大爱的主题诉求能够举重若轻。叙事时空上则紧紧扣住“回家”和春节。春节是中国老百姓回家团聚的传统节日。恰恰此时灾难让人们无法回家。人与自然的冲突化为奋力抗灾的民族精神。剧作冲突围绕力保群众过好春节,除夕回家展开。回不了家,在异乡人家过节却仍能感受亲情、人情和家庭气氛。故事的叙述升华了一种大爱,一种对爱的诠释,升华到一种心灵的“回家”,一种民族大爱的“回家”。剧作没有回避一些人在心灵回家路上的搏斗。如视财如命的戴先生,趁列车上食品短缺将自带的食品卖高价,富有爱心的妻子决然在火车上和他离婚;长途汽车上那个回不了家的小贩贾华,还有司机老刘,火车上的小偷吕树林等,他们或被钉在人性的耻辱桩上,或在大爱的感召下唤回良知。这些对立面的设置,不仅使剧的结构更有张力,也增加了剧的看点。我还认为,对戴先生的批判,对抗灾牺牲的胡浩和洪总的祭奠礼,以及列车上的婚礼,医院中一对双胞胎的诞生,都是带有象征意义的设置,都是民族美德和希望的一种文化符号。作为一部灾难片,由于它成功演绎了“大爱”的故事,该剧赋予了灾难的另外一种意义,作为特定历史事件的艺术记录,作为民族精神爆发的艺术闪光,它必将进入中国式的民族记忆。

民族精神的精彩呈现

张德祥

“回家-2008”,题目真好,意味深长。家是什么?是窝,是安全之所,是人的生命栖息之地。然而,2008年年初,一次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使无数中国人在年关之际,被冰雪阻困于路途驿站,饥寒交迫,有家无归;5月一次八级地震,顷刻之间,生离死别,家毁人亡,又使多少人无家可归。因此,当自然灾难来临之际,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家。家,身的归宿、心的栖居。古人云,心安为家。

《回家-2008》无疑是一部近距离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是一部正面反映重大题材的作品。应当说,这样的“时事”选择,对艺术创作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尤其是对于综合多种艺术门类、多人参与的电视剧创作来说,更是如此。但看过之后,应当说,创作人员下了很大功夫,他们是用抗灾救灾的精神来实现这部作品的创作,而且很好地完成了使命。作品通过半纪实的手法,选取典型场景,以点带面,多条线索同步推进,展现了临川市抗灾救灾全过程,营造了紧张迫切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临川市市长张和平、列车长李志国、电视台女记者沈默以及电力职工、交通警察等等各阶层人物群像,充分表现了在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奋战夺取抗击冰雪灾害的伟大胜利,弘扬了民族精神,传递了人间大爱。灾难过后,留下了什么?留下的是一种不屈不挠、团结友爱、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留下的是人间真情和友爱。灾难,常常也是对一个民族的考验,而该剧正是对中华民族经历这样一场特殊考验的艺术再现,折射出我们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凝聚力以及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性格。灾难,也常常是对人性的一种考验,在困境绝境中,往往会闪耀出人性的光辉,爆发出勇于牺牲、八方救援的伦理道德力量。这一点,在该剧中的普通老百姓身上得到了表达,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达。

2008年,我们民族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而且是后者比前者更为惨烈的连续性的考验。对这样的年份,不能缺少了艺术的记忆。《回家-2008》为我们留下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艺术记忆。当然,仅有记忆是不够的,还应当引起我们更深层次的思索。恩格斯说过,人类每一次对自然的征服,在以后更长的时间里都得到了自然的报复。因此,善待天地,积极探索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我们的家园或许才能久安,我们“回家”的路也许就不会那么遥远了。我期待有更深刻思想价值、引发人类更深思考的反映灾难事件的“灾难片”或“灾难剧”问世。

大灾之中的民魂写真

谭华孚

历史和艺术都注定要对中国的2008年魂牵神凝。在这个悲喜交集的年份,中华民族所焕发出来的生命伟力和感人精神,令世界肃然起敬,也使任何艺术的虚构与想象黯然失色。正是因此,尽管20集电视连续剧《回家――2008》是一部典型的灾难影视作品――它以那场几乎是伴随着2008年一道来临的巨大的雪灾为素材,但是,它不像常见的许多灾难片那样,着力渲染某种恐怖、惊悚的氛围,也不对灾难中的人和事作过于煽情、夸饰的表现。相反,它的制作者选取了一条近于纪录片式的创作路径,用纪实风格引领观者重新走进那场大灾中的许多普通国人的心灵,平实真切地表现他们情感、欲望和心理的幽微变化。这是一种看似寻常却艰辛的艺术处理方式,它为这场雪灾中裎露的中国民魂留下了一份生动而传神的写真。

虽然在剧中最早出场的是一个地方官员,但是,《回家――2008》所试图塑造的是一批人物的集体群像而不是单一的人物形象――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众多的人物:从市长到小偷,从热恋的情人到闹离婚的怨偶,从市井小民到山村老者……他们在剧中的地位几乎是并置的,我们甚至很难简单地断定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可以说,它用影像符号为当时受灾的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绘就了一幅全景画。正是因为着意刻画纷繁的众生相,剧作者在故事结构上采用了多线并进的叙事方式,让处在不同空间的人物各自展开他们的生存故事。这样的叙事酷似文学中的生活流小说,它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和情境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叙述中较少使用高密度事件,多使用重复性场景,具有印象主义艺术的特征。当然,在剧中,这些沿着各自生活轨迹运动的生命个体,又不约而同地与在那个时节中紧扣国人心弦的主题――万众一心,共度时艰――发生联系。于是,繁复的变奏在这里汇成了一个共同的指归:大灾中的党心、民心、中华儿女之心。

在镜头运用上,《回家――2008》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当时的许多新闻影像资料大胆织入。这既增加了剧作的真实感,同时也有效地为片中的人物群像建造了生动的背景。作为非常时节的形象史料,它们本身就有隽永的魅力,当它们被嵌置到一部剧情片之后,纪实与虚构的映衬与组合,更为作品平添了特殊的艺术张力。

灾难是一部加速器,它能使人心的变异以平日无法比拟的速度演化;灾难也是一部透视仪,它能使人们平日隐匿的内心真实彻底暴露。《回家――2008》真切反映了自然灾难的这些社会功能,它能使人们产生出许多深切的省思。而经过这样的省思之后,人们会更加深刻地参透人生的意义,发见许多普通人的可贵品质,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灾难,以及生动地为灾难中的人心、人性作传神写真的《回家――2008》,又是一部心灵的净化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