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009-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国外敌对势

力并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强大,总是想方设法要遏制我们。它们的一贯战略,就是对我实施西化、分化、丑化,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企图搞乱社会主义中国。基于这种情形,有些人提出搞什么“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淡化意识形态”。其实质,并不在于什么“多元化”,而是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所谓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作为“普世性”的东西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必须明确:社会思潮、文化形态和价值观越是多样化、多元化,就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和规范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必然孕育和形成一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指导思想就是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思想或理论。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中国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指导,就无法铸就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实际上,一个社会越是分化,就越是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思想越是多样,就越是需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文化越是多元,就越是需要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这种意义上说,伴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加繁重了。某些人攻击我们搞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并不是他们不想搞指导思想的一元论,而是试图以他们所主张的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绝不能犯幼稚病。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实践反复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事情的本质、明确发展的方向,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是发展着的科学。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呢?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第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历史是发展的,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展现其魅力和活力,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只有在创新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我们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同时植根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之中,才能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伟大力量。

第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我们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教育是民族振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面对日趋多元的社会,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要改造学风,加强理论与实际的互动,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只有如此,才能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执笔:韩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