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理想照进现实

2009-05-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 郭扶庚 我有话说

5月16日,一个灿烂的星期六。耳边不再有妈妈的唠叨,书包不再有迷雾般的奥数题。

走进社会大课堂――在清华园,倾听百名清华大学学者解读百科知识;在中科院,与科学家进行面对面的研讨。海淀的中小学生在这个双休日享受了一次奇妙的科学之旅;更引人关注的是,今后,他们参与清华大学的实践活动,将记录在案,考入清

华大学后可作为该课程单元已修凭证,纳入正常学分统计。

理想

北京海淀区教委主任孙鹏向记者谈到了他在国外考察时见到的情景:“在德国拜耳集团的厂房里,专门有一个单独设立的教育基地,完全对社会开放,特别是对孩子开放,普及制药的科学原理和过程。它为所有的学校提供免费车接送和一顿午餐,实际上它是渗透着现代企业、现代文化的一种人文的追求。”

“在美国的费米实验室,科学家们在办公大楼的周边专门为孩子建立了一个环保实验室。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高能物理实验室建在一个大的湿地上。他们觉得由于实验室的建成影响了湿地,他们对不起这个大环境,所以他们要补偿。”

这样的企业,这样的研究室在国内慢慢出现了。而对于广大中小学生来说,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向他们开放了。

2008年,北京市社会大课堂正式启动。

“向中小学生有限的开放,通过参观、讲座、普及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培养广泛的兴趣,这是大学实验室首先能做到的事情。”清华大学精仪系摩擦学研究所所长邵天敏认为,“十几岁的青少年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想象力,也许对我们的科研工作还有启发。”

“一个为孩子成长提供无偿服务的社会,一个把教育视为崇高神圣的善举的社会,一定是个现代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孙鹏坚信。

乐趣

“今天孩子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学习的兴趣,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殿军直言,“我们就知道家长要我们学,老师要我们学,所以我们不得不学。我们是被动地接受那些经过几十代、几代科学家早就总结成熟的东西,却不能靠自己的脑子、自己的双手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面对的一些现实”。

走出学校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这是教育改革的又一次大胆尝试。社会实践基地就成了社会大课堂推进过程中的坚实后盾。如今这些基地已经与学校成了紧密的友好伙伴,并形成综合应用常态模式,呈现出明显特色并逐渐形成常态化。

社会大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社会景象,在这里,他们或许更能打开五官感觉,倾出生命能量。

在初二年级的学生刘畅看来,“社会大课堂能激发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能不能发明一种测定鸡肉新鲜度的方法从而进行筛选鸡肉呢?”最初的想法得到了北京农科院专家的支持,一次次假设、实验,最终他推导出了测定鸡肉新鲜度的公式,他的实验报告则获得了2009年北京创新大赛一等奖。

“教育者要善于提供学习和创造的场景性、情境性条件,以强化活动的经历,使其成为激动人心和甜美的高峰体验,能够获得一种重要情绪的事件,由情绪激起的个人所获得的意义感是鼓励和支撑创造性劳动的重要力量源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朱小蔓坦言。

邵天敏有着自己的体会,“实验室的工作实际上某种程度就是延续中小学时代的游戏、玩具。只不过是在更严谨、更完备的基础上要知道为什么去搭、怎么样去搭。最关键的就是人们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只要能够钻研下去就能成功。”

目前,海淀区域内大学、科研院在中小学建立创新起多个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以此撬动出大学专业资源,形成大中小学生积极联动、各阶段教育有效融通的教育局面,更为海淀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教育链”。

体验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不能看学生知道了多少,而要看他们做了多少,因为有时知与行并不能成正比,但是学生在有所‘行’的同时,他们必定早已有所‘知’了。

可以说,社会大课堂是一个平台,通过开放各类社会资源,让孩子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在“做”、“考察”、“探究”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家长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找到提高孩子综合素质的新途径。

在城市,学校的周边有很多可供利用的资源,农村学校怎么办?

前章村小学地处农村,虽然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但他们当中竟然有很多把稻子错认为小麦。在充分调研的基出上,学校开辟综合劳动种植基地,建立兔子养殖基地。学校向孩子们提出,每个人除了在学校里参加劳动以外,还要和父母一起干自己力所能及的农活,学会喂养家里的小动物(或宠物),让爸爸、妈妈做你的监督员。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大多数孩子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而且变得越来越自信。

渐渐地,那些对学校开展这项活动不太理解、不太支持的家长,看到孩子们参加劳动乐此不疲,逐渐转变了自己的看法。“孩子参加完劳动,饭也吃得多了,觉也睡得香了。”“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农民的孩子不能忘本。”“我支持学校开展的种植养殖活动,这也是一种学习。”

大教育、大课程、大资源的理念已经展开,如何把这样一个社会大课堂做得有实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铁道谈出自己的观点,“在社会大课堂,也就是学校课程当中越来越多地纳入到社区社会资源的时候,我们的学校应该有一种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以及相应带来的我们要这样做的一些措施。”

而社会实践大课堂长效实践下去的经费保障问题、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校外资源单位他们的师资培训、课程开发问题,以及参与整个社会实践大课堂的交通保障等等,都是围绕着推进社会实践大课堂所必需认真考虑的问题。有教育界人士建议:从政府办教育的社会角度统筹协调区域内各项资源,才可能为社会实践大课堂的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保障。

社会大课堂的活动,让师生获得了真实的成长和提升的体验,人们更期望,学校有更大的发展,教育教学有更精彩的呈现。

社会大课堂实践中,中关村学校学生在学做礼品包装。吕玄翰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