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京大学:提升内涵促进就业

2009-05-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张文江 我有话说

南京大学毕业生素以“基础厚、后劲足、能力强、素质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一特色品牌促进了南京大学学子高层次、高质量就业。这一特色品牌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日前走访了南京大学。

理念引领方向

诚朴、勤勉、奋发、创新,是百年名校南京大学的校训

。独特的理念、优秀的传统,激励、陶铸、锻冶着一代代南大学子,为一批批栋梁之才的成长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我所受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一种浓厚的崇尚科学的精神和氛围。”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飞如是说。作为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强化部毕业生,回忆起四年的大学学习经历,他仍深有感触。

“诚信”教育、“创新.成才”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百名班长培训班等系列主题活动的举行,让主动学习、奋发成才的优良学风在南京大学校园中成为主流,各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精神、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以及自主进行科研开发能力弱是目前大学毕业生的“通病”。为了给学生的课外科技训练构筑一个广阔的平台,南京大学于2002年设立了“暑期学校”。在去年的暑期学校中,历史系“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共获得证言证词157份,完成了对大屠杀相关资料的抢救性搜集和整理。日本友好人士松岗环女士表示:“南京大学这些同学搜集的材料具有科学性,从历史学角度来讲完全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的材料运用,这些学生很有责任感,我很敬佩他们在高温酷暑下仍然坚持调查的毅力。”

师资催化特色

本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共识,南京大学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多渠道广纳贤才,使学校成为培养、吸引、使用优秀人才的热土。

现任南京大学医学院公共健康医学中心主任的吴稚伟是地地道道的“海归派”。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来到美国纽约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进行博士后工作。留美工作期间,他主持过若干个由美国NIH和其他机构资助的研究及临床研发,在学界的影响和声誉日隆。在南京大学副校长张荣的力邀下,吴稚伟和家人在南京小住了几星期,一是考察办学环境和科研条件,二来游览了美丽的南京城。假期快结束了,他郑重地和家人说:“我还是决定回南京大学工作。”

“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是南京大学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催生的一朵奇葩。而凝聚态物理学术团队正是该模式的典范,该研究群体拥有5位院士、6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7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截至目前,该校拥有两院院士3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5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6人。这支高水平师资队伍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活力与朝气,使南京大学成为令人瞩目的“人才高地”。

教学延展内涵

一流学科是一流人才的支撑。南京大学始终将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成就了一项项旨在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重大成果,带动了科学研究数量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课题组凭借“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站到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领奖台上。他们用19年的协作与拼搏,实现了几代南大人梦寐以求的宿愿,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界科研成果的最高奖项,成为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名师”、“名课”、“名教材”一体化联动的“三名工程”带动下,在南京大学,本科生聆听博导、院士等名师讲课已成平常事。江元生院士、王颖院士、祝世宁院士,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王牧、尤建功等一批活跃在学科前沿的院士、博导,每年都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卢德馨教授是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在一线授课,为了做好教学工作,他经常提前一天赶到浦口校区,给本科生解答问题,每周上课常年保持在5小时以上。

从今年开始,南京大学2009级新生入校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专业、课程和发展的选择。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旨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让他们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从而才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