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落笔灾区尽是情

2009-05-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雨生 我有话说

“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军区创作室刘素英的长篇纪实文学《从唐山到汶川》。

这部纪实文学的选材很有典型性。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抓住了抗震救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支队伍:它来自唐山,曾在大地震中?过火。255医院这次到汶川救灾的队伍中,就有当年的救灾英雄与地震遗孤。这是唐山人参与

救灾的特殊心意。他们带着野战方舱来到灾区,创造了医学奇迹,生命奇迹。这套特殊装备,代表了我军野战救治的最先进水平。在生命最脆弱最悲壮的地点和时刻,人们看到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在《后记》中,作者动情地表述:“在那个紧急时刻,我奉命奔赴救灾一线,目睹了大地震后的灾区惨景,亲历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大营救。它惨烈,它悲壮,它激奋,那时那地的一切,都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久久地震撼在我的心头。白天四处奔走,夜晚坐在废墟的砖头上写作……两次到灾区,我都住在255方舱医院的帐篷里,先后有20多个日夜。我参加了他们在绵竹紧急抢救伤员、进深山送医送药、为灾民送粮油等活动……”

纪实文学作家们,强调过“零距离接触”,也就是要尽力靠近描写对象,缩小隔阂。这部作品展示的强烈现场感,不仅是“零距离接触”,而是作者成为了救灾队伍中的一员,不仅是接近其事,而是参与其间。写他人他事,等同于写自身,写亲历,不必借助二手材料,也不必去搜索其他资料。现场与纪实,更好地统一,更好地表现,这应该成为纪实文学的真谛和本源。

这部纪实文学写得细致入微。抗震救灾是一部宏大的情感戏,人物行动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处处受情感支配。写情感得细腻,只有细腻才能打动人心。作者充分地发挥了这方面的写作特长,展示了女性特有的笔法,观察得很仔细,体验得很专注,琢磨得很深透,善于洞察生活细节,发掘内心深处的细微变化,刻画人物的心路历程。救灾作品重在写情感,写大爱,有了细致入微地描绘,才能将情感刻画得充盈,人物塑造得丰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也许女姓作家易于接近女姓,善于描写女性,方舱医院中的巾帼英雄群,写得尤为细腻感人。这些女军人,或为人母,或为人妻,或为人女,大难突降,大任急至,没有因为老人、孩子、家庭的重负而放弃责任。她们之中,有唐山地震中的孤女,有刚刚结婚的新娘,有毅然给婴儿断奶的母亲……柔弱与顽强,美丽与折磨,幸福与艰险,凝集在她们身上,铸就着她的性格。

这部纪实文学诗文交融,图文并茂。全书以诗抒情,借助诗的热情点燃读者心中的激情,让作品充满诗情画意。穿插其间的几十幅摄影作品,全部出自这支救灾部队的官兵之手,真实地记录了自身的所见作为,让人物和事件更加逼真和鲜活,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震撼性。

方舱医院是一支充满诗意的队伍。工作间隙,领导士兵、医生护士,都喜欢写诗,用以表达心中的情意。他们举办赛诗会,兴高采烈地朗诵自己的作品。战地快报、黑板报,期期有诗歌面世。作品大量选取他们的诗作,引入描写他们的文章。在艰苦的环境中,用诗作抒发情怀,更显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凝练的诗句,生动的画面,表现了激越的情感,表达出大爱之心,大爱之举,袒露着当代革命军人价值观的最高境界。

读者应该关注一下封底上的那张照片――灾区倒塌房舍的残墙上,红蔷薇依旧那么鲜艳。照片下配有一首小诗:“有一种美丽叫坚强/有一种精神叫昂扬/地震中怒放的红蔷薇/让断垣残壁更悲壮。”照片由作者拍摄,配上小诗,更有意境和韵味。这一照一诗,典型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情趣,浓缩了这部作品的艺术风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