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蕾,在春天里绽放

2009-06-0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

时光如梭,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第60个儿童节。回首60年,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记忆犹新,一个个动人的细节历历在目,一句句深情的嘱托宛然在昨,令我们深受感动、深受鼓舞、备觉振奋。

从国家规划到法律法规,从卫生免疫到家庭教育,从优生优教到帮孤助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

和政府一直把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当作国家的根本大计,不断为儿童事业的发展创造新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回首过去,放眼未来。我们看到: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如春天中娇艳的花蕾,浸润着社会主义制度的雨露,在快乐中茁壮成长。

坚强的组织后盾,有力的制度保障――60年来,从体制机制到组织机构,从国家规划到法律法规,我国儿童工作实现了全面提升、保障和完善

在新中国儿童工作史上,这是一组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1949年,中国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朱德总司令要求“开展儿童保育事业”。同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宣布:以“六一国际儿童节”代替原来的“四四儿童节”。

――1949年10月13日,由中国共产党缔造的、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正式成立。1978年10月,共青团“十大”决定恢复“中国少年先锋队”名称,少年儿童再次回归到少先队组织中,重新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1951年11月,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宣告成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保护儿童的机构。1982年5月,其工作并入全国妇联国内部。

――1981年4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以筹集基金的形式,为儿童少年服务的社会福利组织“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1982年,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

――1990年2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1993年7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更名为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1992年2月,制定《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体,促进儿童发展的国家行动计划,此后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以及99%的县(市)制定了本地区儿童发展规划。

……

因应形势需要,及时调整方针政策,以新举措促生新活力,是我国儿童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关键点。

历史雄辩地证明,60年中,我国不断完善的儿童工作政策,是我国儿童工作实现一次次发展和飞跃的强大推手。

――1991年,中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并于1990年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

――1991年9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强调“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实施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改善儿童成长环境,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国之为政,处高者得其中,处中者得其下。新中国一项项富于远见、高屋建瓴的政策措施,为儿童工作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作为儿童权益保护最有力、最基本的手段,法制保障工作过去60年中一步步得到提高和完善,以宪法为依据,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体,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到为补充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以来,一系列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密集出台:从家庭寄养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到幼儿教育改革,从中小学、幼儿园及少年儿童的安全管理到制定新的玩具规范……它们为儿童的教育、卫生和安全保护提供了法律政策保障。

一切为了亿万儿童的身心健康――60年来,从卫生防疫到营养健康,从强体健魄到精神培育,我国儿童工作实现了多层次提升

健康的体魄,是一代又一代儿童茁壮成长的基石。儿童健康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关注的重要内容。

60年中,这是一个个闪耀着光芒的台阶: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儿童免疫接种工作。1982年,卫生部颁布《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包括喂服糖丸、接种卡介苗等内容的儿童免疫程序得以统一,儿童预防接种制度正式在全国实施。

――制定实施《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实施行动计划(2003-2005年)》到《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儿童卫生工作获得新的保障。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免费发放指导手册3360万册,教育光盘56万盘,举办流动课堂68万场。实施“健康宝贝课堂热线”大型婴幼儿营养健康知识传播公益项目,在全国4省35县创新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

一部好电影,会让一个孩子终生铭记;一部好书,会让一个孩子选定一生的方向。

60年来,我国儿童文艺事业因应时代变化,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作品,为孩子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平台和精神食粮。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中国少儿年出版品种由200多种发展到1万多种,年总印数由3000万册发展到近6亿册,优秀少儿图书的重版率达到50%以上。

――据统计,我国573家出版社中,有130家出版社设有专门的儿童读物编辑室,年出版少儿读物上万种,年总印数近6亿册。目前,我国有少儿专业期刊100多种,涌现出一批发行量较大的少儿期刊。

――2005年至今,我国通过动画片推荐制度,向全国各地电视台推荐了83部优秀电视动画片。2004年9月,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授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国美术学院等成为孩子们的“精神粮食生产基地”。

――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启动“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计划5年内出版100种自主开发的大型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物。

――各地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行动:贵州省设立少儿文艺创作专项资金,鼓励尽快创作一批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相统一的少儿优秀作品;上海市教委与上影集团联合建立“教育电影院线”,定期推出深受中小学生欢迎的影片……

随着意志与品质培养日益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各种形式的励志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了新的天地。“把娇气扔到一旁,把坚强打进背包,把舒适锁进抽屉,把追求带进军校。”这是一首在少年军校中广为流传的童谣。自1989年这项活动启动以来,全国各种类型的少年军校已经发展到18000多所,每年在少年军校中接受国防教育和体验军营生活的少年儿童达到3000多万人。

“雏鹰奖章”活动是1992年启动的“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少工委从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把对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内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活动、“争当科技小能手”和“争当文明小使者”活动……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正在参与进来,共同擎起少年儿童的精神家园。

全国少年儿童“双有”(即“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主题教育活动开展20年来,全国近亿少年儿童参与了该项主题教育活动,成为我国校外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品牌活动。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于2004年启动,活动以“我做合格小公民”为主题,鼓励儿童做“小帮手”、“小标兵”、“小伙伴”、“小卫士”、“小主人”,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基石。60年来,我国家庭教育实现了从传统的、自发的、非社会化形态向现代的、有组织的、社会化形态的转折,探索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中,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家庭教育制度规范,国家将家庭教育纳入儿童发展纲要的重点指标,先后制定九五、十五、十一五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到2008年,各省区市成立各级家庭教育工作协调领导机构4000多个,10个省区市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过去30年中,家庭教育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从中央到地方普遍建立了家庭教育学会(研究会),开展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

――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由专家队伍、讲师团队伍、宣传工作队伍、专职工作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组成的5支骨干队伍。目前,全国有各级各类家长学校43万余所,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11万多个;仅“十五”期间就培训专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60多万人次。

60年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应运而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覆盖全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初步形成。

把最深沉的爱给最需要帮助的孩子――60年来,从流浪乞讨儿童到艾滋病遗孤,从留守儿童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们一直得到最多的关爱

这是一个孤儿写给逝去父母的一封信――

“爸爸、妈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1993年11月3日,是我们姐弟四人最难忘的日子。我们四个被送进了大同希望学校,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我们不再是流浪儿,有吃,有穿,有学上,再也不用看着同龄人去上学时的情景伤心地流泪了。记得有一次,弟弟病了,老师一直陪着他。他在梦中喊你们,醒来就扑进了老师的怀里。爸爸、妈妈,你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就不用再为我们操心了,你们就放心吧。我们又找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海内外宣布:实施希望工程,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希望工程的第一块基石,铺奠在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村。此后,300多万失学农村少年儿童得到了希望工程的救助。

60年来,从解放初期上海市生产救灾委员会创办的儿童临时收容站到中国残联实施的长江新里程计划,从救助、保护和教育流浪乞讨儿童的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到关怀艾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我国旨在救助弱势儿童的公益事业蓬勃发展。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个数字在2007年已达5800多万。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法规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政策文件。公安、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围绕完善户籍管理、平等接受教育、医疗保健服务和社会救助等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

――各级妇联实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推动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相关指标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和儿童发展纲要的指标体系。

――组织培训“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等热心人士,建立留守儿童托管机构,创办“四老”“新市民”“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阵地,启动“拥抱亲情”关爱工程等。目前,各地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省级品牌活动66项,农村留守儿童托管中心6500多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机构3万多个,“代理家长”315万名。

――通过“春蕾计划”累计募集资金6亿多元,捐建“春蕾学校”500多所,捐助“春蕾女童班”近5000个,帮助170万人次失辍学女童重返校园。

――开展“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活动,到2010年,全国将有57.3万孤残儿童穿上爱心毛衣。

――大力推进“12・1”关注孤儿万户爱心家庭公益行动,为艾滋病致孤儿童寻找爱心家庭救助。

……

儿童时代是人生的起点,儿童拥有幸福美好的今天,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明天才会光辉灿烂。

6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的命运,与祖国前进的步伐紧密相连。

让阳光点燃他们纯洁的希望,让雨露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我们坚信,伟大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必将通过当代儿童的奋斗中得以实现。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记者魏武、李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