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共创美好新家园

2009-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斯敏 王瑟 我有话说

天山扬清乐,大漠飞赞歌。

走进新疆,走进祖国西北边陲这片166万平方公里的热土,迎接你的不仅有山青水碧牛羊壮,更有浓浓的喜悦和情意。

“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你尝块哈密瓜,这里的人们最好客,引你走进这绿色的家……”维吾尔族姑娘的歌声让人陶醉,瓜果的清香甜透心窝。

是幸福的主人,创造

了这美好的家园;是美好的家园,孕育出这甜蜜的歌声。新疆和平解放60年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和全国同胞的关爱下平等地参与国家管理,成为管理新疆、主宰命运的主人翁,成为和谐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从3000人到36.3万人:少数民族干部成中坚

翻开案头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和田地区洛浦县法院院长亚森・托乎提感慨万千。从西北政法大学的本科生到阅历丰富的基层干部,他亲眼见证了这部法律在新疆的实施。“有了它,我们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腰杆子都是硬的。”

走在新疆各个地州县市,经常可以遇到亚森・托乎提这样的少数民族干部。

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艾热提・夏吾冬一家三代的成长,浓缩了新疆少数民族人才的全新命运。“我爸爸是党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本科生,我儿子现在西安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学习。我们都是在党的少数民族政策照耀下走过来的。”

从各级干部队伍到各类业务骨干,新疆少数民族享受到了充分的政治权利。1950年,新疆少数民族干部仅3000人,现在达36.3万人,占全区干部总数的51.25%;少数民族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万人,占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的56%;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占全区妇女干部总数的66%以上。

喀什地区莎车县县委常委贾沙热提・买买提就是这66%中的一员。谈起自己的成长历程,她感叹道:“一切都是党给的”。这位土生土长的当地干部,最珍视的是政府给予的多次培训和交流机会,“不但汉语提高了,政策理解加深了,眼界也开阔了”。

据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介绍,新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途径丰富多元化,既有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培训机构的强化培训,也有下派任职、上挂锻炼、交流轮岗等实践锻炼。在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浦东干部学院,专门开办的新疆干部培训班已培训少数民族干部1700余名。同时,新疆还选派245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占选派干部总数的61.4%。

“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新疆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约4个百分点。他们代表民族群众表达心声、参与决策,已成新疆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吐尔干・皮达说。

从166元到19893元:群众当家自治促发展

库车老城一隅,年逾八旬的达吾提・麦合苏提静静享受着晚年生活。这位14岁时世袭王位的“中国最后一位王爷”,早已是一位普通民众。“我们的好日子,从改革开放后变得越来越好。”他回顾着家乡的沧桑巨变――

解放前的新疆,没有一公里铁路,没有一座像样的工厂,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当五星红旗插遍天山南北,这片热土生机焕发: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41761万元提高到今天的4203.4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解放初的166元提高到19893元……

富裕起来的各族人民不会忘记,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的权利,是党中央的支持和关爱,使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绿水良田。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42.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5611.51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4.4%。在中央授权下,新疆依法行使立法自治权,促改革求发展。截至2007年底,新疆共制定地方性法规207件,法规性决议决定119件,批准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78件,单行条例18件。

当一系列权力掌握在手中,新疆各族人民自强自立、科学致富的意识日渐清晰。

2000年起,新疆启动兴边富民行动,除了“送钱上门”之外,更着眼于“送项目上门”,教会农牧民逐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奇台县是兴边富民行动项目重点县之一,目前已启动兴边富民项目28项,为农牧民营造出一个多元发展的空间。“县上补助发展畜牧业,我原来种80亩地收入2万多元,去年养羊养牛收入7万多元。我准备把地都包出去,专门搞养殖。”奇台县坎儿孜乡西一村村民买苏提・依力说,“不能只等着政府送钱,看清路,大步走,才能富起来”。

从“一只老虎”到4790个选择:各民族文化共繁荣

又是一个星期五,来做礼拜的穆斯林依次进入占地22亩的艾提尕尔大清真寺。看到这个熟悉的场景,69岁的哈提甫(主持)居玛・塔依尔欣慰地笑了。

作为爱国宗教人士,居玛・塔依尔享受着国家的生活补贴,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05年,他搭乘中国政府组织的包机,经过七个半小时的飞行,赴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完成了朝觐心愿。

居玛・塔依尔的经历,是新中国宗教自由政策的最好证明。今天,新疆有1316名宗教人士担任县以上职务,79%的爱国宗教人士享受生活补贴,每年有2500名穆斯林群众在政府组织下乘包机赴麦加朝觐。

在享受宗教自由的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生活习惯、传统文化等也得到保护,共享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打不死的老虎(电视剧《武松》),卖不完的白菜(电视剧《杨乃五与小白菜》)”,这是上世纪80年代维吾尔族观众对新疆电视台维语频道的形象描述。那时,仅有的一个维语频道节目单一,不得不反复端上这两盘“主菜”。而今天,全疆人口十万以上的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3个维语频道和两个哈萨克语频道都实现了新闻、专题和综艺节目的细化。2007年,全疆共译制维、哈、蒙、柯四种语言影视剧4790集,保证了少数民族群众每天观看两部新电视剧。

全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收集和整理工作也蓬勃展开,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哈萨克族民间曲艺“阿依特斯”等一批传统文化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文化艺术新作次第涌现,把新疆大地装点得更加流光溢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