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选派“村官”:培养接班人的重大战略举措

2009-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李骁轶 我有话说

今春,江苏省组织部门特别忙:要从近5万名报考人员中,选出最优秀、最适合的5010名大学生到农村去做“村官”。为此,组织部门不得不增加了一个笔试环节来优中选优。以前一些人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大学生‘村官’计划”只是在巨大就业压力面前扮演着一个应急或缓冲的政策角色,不可能成为长久之计。社会上如火如

荼的村官报考热潮否定了这一说法。“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培养接班人的重大战略举措”逐渐成为人们的认识。

大学生是农村的“新鲜血液”

毕业了该不该去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我认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去做‘村官’,不是让他们下农田捡起锄头,而是希望他们能结合所学知识利用专业特长,给农村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经验,真正带领农民们富起来。”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加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班主任赵老师说,他的一位学生就是大学生“村官”里的优秀一员,这名学生到村任职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动员农户与村干部采取合资形式创办企业。“现在他创办的企业已经正式投产,成了全村的支柱产业。

此外,许多深入“村官”工作第一线的优秀大学生们,已经开始融入农村生活。他们也表示,农村生活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工作机会和锻炼,更对他们的人生有着重大影响。王树春是扬州市高邮镇丁庄村的一名普通大学生“村官”,在博客里详细记述了自己怎样扎根农村,怎样从刚开始的对村民生活不熟悉,到现在利用博客向更多人介绍高邮、介绍丁庄。王树春坦言:“基层工作非常辛苦,但基层是锻炼人的舞台,是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平台,我坚信,深入基层锻炼将成为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工作,还获得了广大农村干部的支持和欢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我们本土的村干部做好服务工作,更需要大学生这些新鲜的血液为我们带来发展的动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管理,江苏省宝应县专门为新来的大学生们开展了“抓、带、促、育、赛”等一系列措施,着力提升大学生们的能力素质,使他们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此外,为了让大学生“村官”尽快熟悉情况,该县明确要求村党支部书记作为大学生“村官”培养帮带的第一责任人,实施“传、帮、带”,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农村工作经验和方法,帮助他们熟悉民风民情,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

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相对在广大大学生中掀起的这股“‘村官’热”,有关专家建议,对此要保持一个清醒和全面的认识: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不一定都能很好地发挥个人的才能。

“村里的工作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而且村里人的方言我听不懂,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很难融进去,这使我很难开展工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村官”就曾在网上说,“我是学计算机技术的,刚进农村的时候一心想着要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带领大家致富,要让计算机技术得到推广和普及。可是现在说实话,真正用电脑的村民还是少数,愿意坐下来学技术的就更少了,我没法发挥所学。”

有专家学者通过调研也发现,一些大学毕业生报考“村官”的时候,凭的只是一腔热情,他们对真正的农村生活并不了解,对融入村民的生活也缺乏主动性和耐心,使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针对大学生“村官”不能融入村民生活、不能扎根农村的问题,许多乡镇干部认为:“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农村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领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对我们来说,驻村、驻队、挂职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助理’们开头只能做些村里的辅助工作,没有决策权。”究其缘由,如一位大学生“村官”所言,“我们这些所谓的‘村官’,并不是真正的干部,因为村干部都是村民选出来的,而我们不是村民选出来的,群众就会认为你一个小孩子凭什么指手画脚呢。”

怎样使大学生“村官”成为农村下得去、用得上、待得住的人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大学生更该“带着项目”去农村

尽管对“优秀大学生去农村”的看法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全国每年报考村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优秀大学生选择去农村任职的仍络绎不绝,而政府也在积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任职。

针对“村官是缓解就业的暂时举措”的论调,很多省市负责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有关同志并不同意。“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是培养接班人的重大战略举措。要理解成仅仅是为解决就业问题,那就太矮化它的重要性了,因为优秀的大学生还不一定能在农村找到工作呢。”江苏省一位负责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的负责人就向记者表示,名校的高材生不见得适合农村的岗位,专业技术高深的大学生到农村也不一定能派得上用场,关键是选派“对路子”的大学生。

所谓“对路子”的大学生,现任江苏省沭阳县桑墟镇元兴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张凤雨就是一个。他2007年从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加工学院毕业后,报考了自己“摸清了底的村子”――桑墟镇元兴村。他说,桑墟镇是有名的“板材之乡”,元兴村属相对经济薄弱村,大部分村民都在本镇的木材加工企业打工,少数村民自发创办的企业都是木材粗加工的个体企业,利润低、产品附加值小。学了四年木材加工对口专业的张凤雨发现了机会,他结合学校所学,调研摸底,撰写了一份关于创办规模性木材加工企业的可行性报告,交给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讨论研究。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村支书当即拿出自己的30万元积蓄支持办厂,张凤雨又从“沭阳县大学生‘村官’创业风险保证资金”中申请了10万元贷款,向省、市申请创业扶持资金5万元。去年7月,厂子投产,不到一年,这家主要生产细木工板的企业,年销售收入达600多万元,用工83人,其中40人是村里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近1.5万元。说起厂子的成功,张凤雨说自己是带着“所学”、带着“思路”、带着“专门项目即木材加工”来到农村的结果。

张凤雨的事例充分证明,大学生能在农村做出一番事业,根植于农村土壤的项目更容易留住这些人才。当“村官”只是第一步,安下心来当个好“村官”更为重要。有关专家建议说,大学生应该“带着项目”到农村。除了加强有关制度建设外,“对路子”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选派大学生时应该鼓励大家带着建设农村的思路、项目下基层,在“轰轰烈烈”之后,更须“扎扎实实”。

五月十八日,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北京怀柔区“村官”报名现场报名。新华社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