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生动读物

2009-06-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赵超 我有话说

为扎实推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一书,近日已由学习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六个“为什么”

》用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生动的事例、透彻的说理,全面准确地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六个“为什么”》一书的出版在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这本理论著作观点鲜明、分析深入、阐述生动、通俗易懂,大大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是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常有用的学习辅助读物。

润物无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一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去理解去领会,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能够捕捉和提出重大的具有现实性的,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加以深入解答。《六个“为什么”》一书中回答的几个问题,关系到我们党、我们国家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坚持走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坚持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是否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等重大问题。可以说,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认为,一本优秀的理论著作不仅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而且要说理深透。《六个“为什么”》一书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深入浅出,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

陈先达说,《六个“为什么”》这本书推心置腹,娓娓道来,把丰富的理论内涵化作朴实无华的语言,把抽象的逻辑推理融入具体鲜活的史实例证之中,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六个“为什么”》中的鲜明观点是建立在群众可以理解的语言基础之上的,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来的,因此更加易于入耳、入心。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韩震认为,《六个“为什么”》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理论只有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表达,才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真正把理论转化成为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发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作用。

深入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国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越来越认同、越来越拥护。

同时,人们也看到,思想理论领域围绕着价值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问题的争论也十分激烈。“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逐渐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

《六个“为什么”》所列的问题,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建等各个领域,如为什么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等等。这些问题既复杂尖锐,又不可回避,急需得到权威性和科学性的解答。

北京大学原校长吴树青认为,《六个“为什么”》紧扣这样一些重大问题,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靠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发展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一系列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既讲清楚了我们“必须坚持什么”、为什么“必须坚持”,也讲清楚了“不能搞什么”,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明辨理论是非,澄清模糊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吴树青同时认为,《六个“为什么”》针对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析事明理,解疑释惑,让他们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受到鼓舞,对更好地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有效化解人民群众的思想疑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看待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坚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念,进一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践行者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黄浩淼怀着激动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六个“为什么”》。黄浩淼认为,大学生面对着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面对着我国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在吸收科学知识的同时,对社会理解、认识和把握上还显得相对欠缺。

黄浩淼说,《六个“为什么”》的出版恰逢其时,它认真梳理了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思想困惑,有针对性地做出了科学而有力的回答,成为澄清各种错误思想观点的有力武器。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杜蘅在反复学习了《六个“为什么”》一书后,用收获颇丰、感受颇深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她认为,通过学习《六个“为什么”》,坚定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了大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化了大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强化了大学生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努力成为科学发展观忠实执行者的热情和信心,提高了大学生辨别理论是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能力和水平。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艾四林说,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中,迫切需要既有理论深度又通俗易懂的权威性辅助读物,《六个“为什么”》正是这样一本有用管用的好书。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表示,我国正处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六个“为什么”》的出版,为高校提供了一本好教材,十分必要,十分及时,高校学生要把这本书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辅助读物,切实让这本书充分发挥作用。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