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来这个单位来对了”

2009-06-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毕玉才 特约记者 刘勇 沈阳日报记者 周杰 我有话说

12年前,夏志国手捧大学毕业证书高兴地迈出校门。但让人羡慕的大学学历,并没有给他带来整洁的办公桌,而是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宽宽马路――他被分配到环卫局扫大街。

12年后,壮志凌云的夏志国满载荣誉,却依然奋战在清扫一线。他“以人为本业绩为先”的管理理念,使清扫大队很快成为朝阳市先进集体,朝阳市“十大

杰出青年”、“五一劳动奖章”、辽宁省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接踵而来,2008年他被选为朝阳市人大代表。今年4月28日,在辽宁人民会堂,夏志国从辽宁省领导手中接过“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证书。

12年的磨砺让懵懂的青年学会了俯下身子做事,在平凡中建功立业。

马路上的艰难转身

1996年从沈阳建工学院毕业时,踌躇满志的夏志国来到朝阳市环卫局报到。接受工作安排时,他一下子呆住了:环卫局安排他到清扫大队一线工作,全部的工作内容就是到城乡结合部扫大街。上班一身汗,下班一身灰,每天都重复着脏险苦累的清扫工作。他毕业后的满腔热血,一下子化为一盆冷水,他感觉一米八多的身高,忽然间变得矮小。带着困惑、苦恼甚至羞愧,夏志国扛着扫帚开始了人生路。

夏志国说,刚开始他也动摇过,觉得十几年的书白念了,今后几十年要白搭在马路上了。没有干劲的夏志国,每天起床都很困难,那时他经常闭着眼睛下楼梯,天一黑就想睡觉,吃饭都打哈欠。夏志国父亲是一位高中老师,他央告父亲找个学生走走人情,调个工作。然而,父亲却冷冰冰地扔过两句话:是英雄在哪儿都是英雄;是狗熊到哪儿都是狗熊!做家务的母亲陈桂兰也没有为儿子求情,毅然报名干起了扫大街的活儿,给夏志国作出了样子。

周围环卫工友们忘我的敬业精神,父亲的坚决态度和母亲的深情诱导,让夏志国明白,他必须面对现实,必须干好这份工作。

马路也是一张考卷

从那以后,夏志国像变了个人似的,每天总是早早就来到路段,扫马路搞保洁。谁有事请假,他就主动顶替。同学朋友的冷嘲热讽他不在乎,亲朋好友的好心劝告他一笑了之,全身心地投入到环卫工作之中。

他和工人们的话越来越多了,和工人们的心也贴得越来越紧了。白天他在大街上忙碌,晚上回家总结经验,为大队提出很多切合实际的意见建议。夏志国很快脱颖而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大队骨干。2002年走上了大队长的工作岗位。

谈起现在的工作岗位,夏志国说,“我感觉我来这个单位来对了。工友们朴实的敬业精神能净化我,能让我升华。”

在大队的考勤簿上,我们找不到夏志国休息的记录。每年除夕夜,居民鞭炮声还没有停止,夏志国就走出家门,来到大街上与工人一起清扫垃圾,饿了吃口面包,困了就坐在马路边打个盹。夏志国认为,“市容环境是一个城市的固定资产,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广告牌,是外来宾客认同城市的一个招牌”。

平时夏志国没有时间照顾家人,却非常关心职工的冷暖。他不仅能叫出1770名职工的名字,还熟知他们的需要。炎热的夏季,他给一线的工人送遮阳帽、绿豆水;寒冷的冬季,他给一线的工人送口罩、手套,给困难职工送取暖煤。工友们都说,“夏志国就像自己家人一样亲。”

马路也是创新平台

日复一日的清扫工作中,夏志国发现,“时代在发展,光靠按部就班地干不行,低头蛮干更不行,而必须以人为本,实行科学的管理。”

大学生活教会了夏志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本事,只要认为工作有需要的就学。他常说:“多学一点知识,工作中可能就多一条思路,处理问题就多一个办法。”为了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他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并先后获得了本科学历和在职研究生学历。

他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请教领导和工友们,到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先后组织制定了清扫作业管理规定和清扫作业质量标准、清扫员作业规范等制度规定,对路段采取分级管理,推广示范街路、三延一集中作业和分段分班作业。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创新和作业方法的规范,使城区道路的扫保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清扫大队年年都是局系统内投诉率最低、满意度最高的基层单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