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加强大学创新教育

2009-06-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瑞平 我有话说

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人才,创新人才主要靠创新教育培养。所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场所。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创新人才队伍中的主力军。

高层次的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成果主要来源于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加强大学创新教育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大学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很多大学生忙于职业资格考试,无暇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有不少学生甚至一入学就准备各种职业资格考试。这促使大多数学生大学四年期间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应付符合标准答案才能得分的职业资格考试,反复看资格考试教材,大量做标准考试题,知识面狭窄,专业基础薄弱,思维方式僵化,对所学课程只求弄清是什么,不求弄清为什么,没有对所学内容是否正确表示质疑的意识,对学术讲座、社会调研、论文(设计)竞赛等创新性的课外活动也懒得参加,久而久之创新意识就消失了。

传统的和保守的教育教学方法限制甚至扼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传统观念认为,老师没有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是没有教给学生的内容;老师没有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就是老师没有讲清的问题。这使得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命题学生解答的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教学方法仍没有根本的改变。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被激发出来,甚至一些教师死扣标准答案评判学生答案的正确性,把学生有限的创新意识也给打消了。同时,过于细致的专业设置,过于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多的必修课,几乎完全统一的学习成绩考核,个别考核过少,也限制了学生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

试验、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形式严重弱化。创新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才能发现所学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校内进行实验室试验和模拟实习,在校外进行社会调查和现场实习,从中发现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撰写毕业论文或者进行毕业设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受寻找就业机会的影响,不少学校毕业实习“放羊”和毕业论文(设计)流于形式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使得学生很难检验所学书本知识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精力和能力质疑所学知识的正确性,丧失了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好机会。

加强大学创新教育的对策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要严格限制在校大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考试,用人单位要改变招用毕业生的考核标准。允许在校大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考试不仅影响在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对报考职业资格考试的实务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不公平。用人单位也应当改变以毕业生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决定是否录用的做法,要把毕业生的知识面、专业基础和人品及思维方式作为录用的根本标准。因为只有这样的学生才有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才更可能成为单位的栋梁之才。

其次,要大力改革大学教育教学方法,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教师要平等参与讨论,鼓励学生用新方法、新视角、新理论来解答问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内外提问或回答的积极性、创造性、方法的正确性、证据的可靠性判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扩大专业设置口径,允许学生自主转调专业,实行学分制,增加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修选课比例,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感兴趣的课程;要改变以选择题、判断题为主的试题形式,实行以讨论题、分析题为主的试题形式。要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风气,允许各种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不要把学术问题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要限制本校学生留校任教,尽可能从全国甚至全世界招聘教师。要鼓励学生跨学校选修课程,增加校际间学生交流的活动。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强化实践性教学的质量控制。“实践出真知”,只读书、听讲,不实际操作和实际调研,就很难有创新。为此,大学应当增加校内试验、模拟实习等实践课程,增加实验室的建设和开放时间;必须对毕业实习的过程和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尽可能实行集中实习,确保实习时间和实习内容;要以学生在试验、实习中是否提出具有新意的问题为主要标准,评定学生试验或实习的学习成绩,而不论仅仅以学生试验或实习是否规范来评定学习成绩。必须加强对毕业实习(设计)的质量控制,要严格以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否新颖,是否进行实际试验或调研,是否获得原创性数据或资料,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否合理,结论是否可靠和新颖等来评定成绩,对于抄袭、剪贴、没有实际试验或调研数据资料作论据的论文(设计)要坚决按不及格论处。有条件的大学应当建立大学生创新试验中心,为大学生进行创新试验进而实现创业提供孵化性的支持。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