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东北大学

2009-06-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东大】精神

白山黑水间的精神坐标

王国栋(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

每次经过有“沈阳硅谷”之称

的三好街,看着这个因东北大学大胆推倒东墙努力兴办高新技术产业而带动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区,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感慨。三好街人流如潮,繁华喧闹,积聚着沈阳诸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真正实力。

与三好街巷毗邻,就是我求学和工作多年的东北大学校园。东大在时代的变迁中可能一直缄默无语,却在长久的坚守中维护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构成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坐标。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东大校歌唱出了关东多慷慨悲歌之侠士的缘由,身处关东第一城――沈阳,东北大学自诞生之时就生就了一股侠气,虽历经坎坷,但骨子里的那种血性没有改变,“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东大精神没有改变,“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东大传统更是历久弥新。

提起东大,不得不说的就是我们的老校长,“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将军在掌校之际一再表示身为校长,天职就是教育学生爱国,还积极倡导“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精神,并以校歌的形式固化在每个东大人的心中。老校长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重体育”,1932年,资助东大学生刘长春参加奥运会,长国人志气,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大师生一路流亡,一路高呼抗日救国;“一二九”运动中,东大师生为祖国计,为人民思,举旗走在队伍最前列,成为运动的先锋和主力;西安事变中,东大学子游行请愿,直接促成张学良校长发动爱国之举;在抗日战争中,有60多位东大人为国捐躯,东大人丛德滋更是被授予“新中国001号烈属证”……在这一幕幕历史中,东大师生无所畏惧、舍生取义的壮举,将爱国主义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友人来访,我便领他们参观四大学馆――建筑馆、采矿馆、冶金馆和机电馆。当年东北工学院第一任院长靳树梁力排众议,将这四大建筑不称“楼”而一律遵古例称之为“馆”,就是希望其能成为东大人发奋苦学,立德成才之圣地。经过86年的积淀和升华,对待治学的求真务实态度已经内化到东大人的精神当中,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一种标示。东北大学早期的几位校长、无数老师、莘莘学子为东大严谨治学传统打下坚实基础。梁思成、林徽因在东大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有次建筑学系期末考试时,一学生私携夹带作弊。梁思成得知后立即作出决定:凡建筑系学生不论月考、期考,如查有夹带或互相通融事情,立即开除学籍,永不得回建筑系受课。东大历任教师们严谨治学,学生自然也勤奋好学蔚然成风。当年避乱于三台,时势艰险,学生仍点着油灯发奋不辍,图书馆内座无虚席;东北工学院时期,或因学科之故,学生性格内敛,不苟言笑,但求知之风日盛,如有老师授课不佳,则群起上言,要求更换,其情之切,可见一斑。今天,漫步于东大校园之内,依然可以感受到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林林总总的工科电子基地、教育基地,重点实验室里随处可见学生们忙碌的身影。当初醒的朝阳还未露出地平线,校园里已回荡起琅琅书声,当夕阳西下,灯光荧荧,校园内又会出现自习的人流,一时间,校园里的道路忙碌异常。

爱国爱校与严谨治学这两个东大传统的结晶一旦结合,就会在新时期的建设事业中就显示出惊人的力量,使得东大人在胸怀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的同时,又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努力,肩负起时刻走在时代前沿的使命。20世纪70年代,学校主楼以其足够的高度和独特的风格成为当时沈阳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人们坐火车经过沈阳都能远远看见主楼。在这座古朴的建筑里,孕育出中国第一个大学软件园、培育出中国排名第一的自动化学科。时至今日,仰望主楼亦不再是单纯的赏景,而是以仰视的角度体味心灵的微撼,找寻东大实力的高度,找寻敢为人先的真义。

东大兼具了历史的厚重、时下的沉稳、未来的期许。置身校园,每个人都无法抗拒东大传统和精神的感召与抚慰,体会内心力量的充盈,并且从这充盈中完成精神上的洗礼。我国连铸技术第一人干勇院士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绩时说:“我真正人生历程是从17岁进入东北大学开始的。在母校我不但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受到母校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的熏陶,被陆钟武等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所感染。母校培养了我追求创新的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作风,使我能够不断战胜困难,不断进步。”我想,这也是千千万万东大人共同的心声。

早年,曾有张式纶先生含泪感怀,“母校东北大学是国家东北地区最高学府。斯乃东北人文地理之象征,文化传统之化身,人物精华之荟萃。其与东北全土全民之关系为身心之一体,形神之合一,而不可分离。”今天,学馆里、花园内、小径上,那张张青春焕发充满求知欲望的脸庞是对历史与传统的最好衔接。

由博士、硕士、学士组成的东北大学英文缩写NEU。黄丽红摄

【东大】寄语

●闻邦椿(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进取、不断创造、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能坚持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和有效运用创造性的技巧,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去战胜各种困难,谁就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张嗣瀛(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

每一个人都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潜力。只有知道自己的长处,才能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成功路。相反,如果你在不擅长的领域辛苦拼搏,即使付出很多也许会无功而返。

●陆钟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

大学生要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增强综合思维能力,努力把综合与分析两种思维模式集于一身;要关心国家大事,增加责任感,积极组织或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结合所学专业,下决心把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本领逐步学到手。

●柴天佑(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

要在工程科学技术领域有所作为、取得重大成果,必须培养以工程为背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学风;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热爱科学研究、遵守职业道德的精神;勇于实践自觉提高自身知识生产力和以工程实际为背景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

【东大】关注

能不奋勉乎

宾:

孙家

东北大学党委书记

赫冀成

东北大学校长

侯俊

自动化05级本科生,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特等奖获得者

孙亮亮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7级博士生,全国挑战杯科技大赛一等奖、创业大赛银奖获得者

孙家学:八十年前,东北大学就以严谨治学开始“研究高深学术”,谋求国家强盛;六十年前,东北大学在严谨的学风中培养出了一批批建设新中国的栋梁之才;四十年前,东北大学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闻名华夏;二十年前,东北大学研制了我国第一台CT机……这一个个鲜明的时代足迹,塑造了东北大学的品格,也造就了严谨治学的学风。

赫冀成:学风是孕育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沃土。东北大学始终把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所在,用严谨的学风积淀、塑造东大的品格。即使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东北大学长达十几年的迁徙流亡过程中,严谨治学的学风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愈加浓厚。东大师生在颠沛流离中,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过程,办起学术期刊、举办各类讲座、繁荣学术活动……解放后,东北大学的严谨学风被一代代东大人传承。近年来,东大师生治学的成果不断涌现,层出不穷。不仅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大学科学院,研发出数以百计的国际领先科技成果,还在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喜获优秀。东大学子在历届挑战杯的决赛中,接连捧得特等奖、一等奖。教学名师、科研成果快速增长,源源不断。无论是在国民经济的主战场,还是振兴东北的各项工作中,都凝聚着东大人的水平和智慧。

侯俊:记得在刚刚入学的时候,学校对我们进行了目标教育,学校领导、学院教授、成功校友、优秀学长为我们讲述科学的道理和人生的真谛,使我们从放松中觉醒、从困惑中找到方向。我从大一开始调整状态、规划学业、挑战自我,努力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学校为我们本科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优秀的学生在本科期间就可以参与科研项目;学校大力支持我们在学有余力时,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这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

孙家学:凭借严谨的学风、不断创新的毅力,东大诞生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果:因创建振动利用工程新学科而闻名于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以其最新研究成果使我国在动车方面的研究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把我国的动车运行速度提高到国际最先进的水平。陆钟武院士不仅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冶金炉专业,还首先倡导并提出穿越“环境高山”理论,对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双赢”,破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生态难题提供了科学的理念和思维。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柴天佑院士成为国家“973”计划首席专家,使我国在复杂生产制造全流程一体化控制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经过东北大学严谨的学风和务实的校风的熏陶和培育,一批批栋梁之才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工作中,受到了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孙亮亮:如果说科技创新首先需要在高校得到实现,那么我认为东北大学就是先行者。我在参加挑战杯的比赛期间,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启动资金,配备了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不但提高了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让同学们体会到了这个大家庭的深厚文化底蕴。到企业现场解决实际课题,让我们认识到了专业学习、应用与实践方法结合的重要性。东北大学优良的创新环境和深厚的学术氛围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不断增长建设祖国和报效人民的真本领。

赫冀成:“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现在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传统已经深深刻入师生的心灵,就像东大校园里的苍松翠柏一样永远苍劲挺拔。

【东大】记忆

你是人间五月的花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了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东大教师阎述诗赋予了五月的鲜花爱国与牺牲的涵义。“如果说起东北大学的传统,最重要的就是爱国”,这是2007年的春节温家宝总理与东大师生一起过除夕时对东大的传统概括。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中,身为学生记者的我真正领会到东大人内心坚守的价值。在人潮涌动的献血救灾现场,我采访到了王彦男,一个瘦削腼腆的男生,一个东大校园中再平凡不过的男生。就是这个男生,得知四川灾情之后,一早就跑到辅导员办公室,将500元钱送到辅导员的面前。就是这个男生,为了完成学业,在入学第一天就向学校提出了助学贷款申请。就是这个男生,一个月生活费不足200元,却将500元奖学金和勤工助学工资捐献灾区。

公元1620年,一条本用来捕鱼的小船驶向了美洲新大陆,开始了美国立国的传奇和神话,这条小船就是著名的“五月花号”。从此五月花成为了敢为天下先,开拓进取的象征。东大亦是一艘“五月花”。在校报做学生记者使得我拥有“特殊待遇”,感受东大敢为人先的魄力,不断创新的风采。世界上第一块细晶化的超级钢原型钢诞生在东大,中国第一个建筑系诞生东大、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模拟计算机诞生在东大……中国奥运第一人出自东大、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出自东大、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老总们绝大多数来自东大……

英语五月May可追溯到拉丁语Maius,是一位希腊女神的名字,象征着青春与成长。而成长需要的不是空谈,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一次校报准备做一期关于早读的专题策划,我七点去拍照,春华园、秋实林里已是书声琅琅,最早的同学5点就开始早读了。更有震撼力的场景发生在东大食堂:东北的寒冬气温零下30多度,滴水成冰,但丝毫不能冻结莘莘学子求知若渴的热情。学校为学生考虑,清晨开放食堂让学生早读,于是东大食堂里就飘出了阵阵书声。

学生记者生涯,渐行渐远,诸多感触,一一收藏为内心的宝藏,成为我迈出人生每一步的力量来源。东大,你是我心中五月的花。(徐文斌)

【东大】漫画

杨薇薇刘颖慧绘

走近东大,岁月的沧桑与时代的发展激情碰撞,生命的轮回与情感的寄托相得益彰。从“一二九”运动群雕到汉卿会堂,从刘长春体育馆到冶金馆、软件园,所有的故事都是曾经的,但故事里的精神却是永恒的……

“一二九”运动群雕【东大】地标①

起初这里只是一片绿地,布满了丁香和桃红,是学生们晨读的好地方。或坐或站,轻声吟咏,美丽的倩影融入花香之中,成为靓丽的风景。后来,这里树起了一组“一二九”运动群雕,浮雕人物那刚毅的轮廓、激情的手势将东大人的爱国热情浓缩到了极致,东大人作为“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那种斗志与热情似乎也穿越了历史时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学生自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经常有班级在这里举行主题团日活动,站在先烈的雕像前,回忆东大人那段一路抗争、一路求学的艰苦历程;感受东大人那份爱国爱校、奋勇争先的亘古情怀。(孙雷)

汉卿会堂【东大】地标②

一个普普通通的建筑因为被冠之以“汉卿”二字而变得与众不同,一部中国的现代史因为有了“汉卿”这个名字而变得跌宕传奇。对于被誉为“中华民族千古英雄”的老校长张学良,东大人始终是感念至深的;他所提出的“为国家而求学”的教育目标也早已内化为学校创建的初衷,发展的动力。曾经,东大校园的网场球内有老校长和同学们同场竞技的英姿,绿荫下有老校长与学子们促膝长谈的身影。很多东大新生在入学的第一天就会踏进汉卿会堂的大门,摸一摸老校长的遗物,感受一下老校长的丰功伟绩,寄托一番哀思,种下一份志向。(丁义浩)

刘长春体育馆【东大】地标③

2006年,当我站在拥挤的看台上为东大健儿力克强敌、获得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的总冠军而热泪盈眶时,心中却有些许的不甘。毕竟奖杯捧起之处,只是学校租借的场馆,并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主场”。三年后,烽烟再起,战甲重披,驰骋之地已是一座置身东大腹地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广场上,“中国奥运第一人”、东大校友刘长春的塑像静静伫立,侧目凝神,似在倾听着场馆内不时流淌出的丝竹之乐,呐喊之声。激情与智慧的交融,青春与梦想的舞台,只有当你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成长与快乐相伴的精彩。(杨明)

冶金馆【东大】地标④

冶金馆是东大著名的“四大学馆”之一,由东大毕业生,时任东北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刘红典设计。多年来,冶金馆一直是东大冶金学科的大本营。松涛掩映中的冶金馆古朴而不失现代精神,沉着又不乏浪漫的格调,像一位温厚的母亲每年都要迎接从四面八方回来探望她的“儿女”。这其中既有白发苍苍的两院院士,也有英姿勃发的企业新俊,但他们都习惯于摸一摸那斑驳的墙壁,闻一闻那熟悉的书香,谈一谈当年在其间求学的快事。春来花繁叶茂,秋去红果满枝,这里不但是中国钢铁冶金人才的“摇篮”,更是无数东大人心中永远的风景,永远的牵挂……(刘海龙)

东大软件园【东大】地标⑤

10年前的浑河南岸,荒无人烟,一片茫茫;10年后的浑南新区,绿草茵茵,风景如画,已经成为沈阳高科技园区集中地。一位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师兄曾经对我说,毕业的那天,自己和同学们骑车专程赶到软件园,在那里抛起了博士帽,帽带在天空飞舞的那一刻,仿佛一只美丽的风筝……师兄离开了校园,但他所描绘的那一幕却始终在我的梦中回荡。这里延续着“三个人三台电脑”创造出“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的传奇佳话,也彰显着东大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铿锵步伐。(边久民)

《大学生活》回望

走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4月23日   10版)

走进中山大学

(5月7日 10版)

走进北京化工大学

(5月21日    10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