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悟《立秋》500场

2009-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山西话剧院院长 贾茂盛 我有话说

2004年4月27日晚八时,山西太原,山西演艺中心剧场。由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话剧《立秋》在这里进行首场演出。2009年4月26日晚7时30分,北京国家大剧院,《立秋》完成了第500场演出,整整五年的时间。作为《立秋》的出品人,我参与了它所有的过程。大到每个重要演出活动,小到每个细小环节,可以不夸张的说,倾

注了我的全部心血。在我的生命中,这五年是我最弥足珍贵的五年,是我最刻骨铭心的五年。我经历了艰难坎坷,我面对着大悲大喜,我尝到了酸甜苦辣,但更多的还是《立秋》给我的感悟。

感悟之一:《立秋》的社会效益已远远超过这部戏的本身

《立秋》的成功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与兴趣,它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确实还有差距,有些甚至还差得很远。而直接影响我们发展和阻碍我们前进的恰恰就是社会个别成员道德缺失和诚信缺失的问题,反映在个别干部身上是“谋官不谋事”、“跑官不做事”,甚至贪污受贿;反映在个别商人身上是“无奸不商”,坑蒙拐骗,甚至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制假造假;反映在个别青年人身上是梦想“一夜成名,一日暴富”,甚至不懂得感恩于父母,更谈不到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只想索取,不愿付出,大言不惭就是要省略掉“创业和艰苦奋斗”这个过程。这些现象的存在虽是少数,但起到的负面作用极坏。它严重抵销着改革开放发展建设的成果。金融危机也罢,经济危机也罢,这些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出现在少数人中的“信念危机”、“信任危机”和“道德危机”。《立秋》演绎的“纤毫必偿,诚信为本”的晋商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再现,它宣扬的“勤奋敬业”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倡导的“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的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提倡的,也是绝大部分老百姓所希望的,正是因为艺术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而产生了巨大的爆发力,这种力是社会的,更是人民大众的,强烈的共鸣表现在剧场里就是无言的热烈的掌声,使我深深感悟到这就是文化软实力,当它转化为艺术生产力时,它所产生的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感悟之二:话剧的感染力是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

话剧艺术在我国已有百年历史,它经历了由低到高又到低这样一个“循环曲线”,我认为这就是规律,是很正常的。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影视网络媒体的冲击,话剧独领风骚已不可能再现,但是话剧独有的现场感染力、号召力和“煽动性”是其他艺术不可比的,它直接影响着观众情感的表现,它不仅可给观众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更能给观众带来思想的冲击,这种潜意识的作用是巨大的。《立秋》走进台湾,台湾观众感慨中华同根、血脉相同,民族精神永存。连战赠匾“立秋演艺百尺竿头”,郭台铭感叹“晋商精神无远弗界”。《立秋》走进全国27个省、区、市,83个城市的50多万人的心中(不含电视直播观众),“感动”和“震撼”成了使用频率最多的词,还有没有观看的各界朋友,他们对《立秋》表现出来的热情同样令我和每个演职员感动。一位远在福州的小伙子因为连续三年高考失利,做生意也不顺利,一度失去生活的信心,是《立秋》的祖训“天地生人,有一人应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勤”,鼓舞他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一位北大山西籍学子在看完《立秋》后深情地写道:“来生我还要做地地道道的山西人,不为什么别的,就为那段沧桑的历史,那一种力量的传承。”在哈尔滨,黑龙江火电集团公司领导本来安排请主创人员吃饭,结果宴会变成了《立秋》座谈会。在常州移动公司,他们把“做人做事做企业勤奋敬业树诚信”印在入场券上和宣传页上,使企业文化和《立秋》主题紧密结合。

感悟之三:观众还是喜欢看好戏的

我记得在《立秋》剧本的第一次论证会上,陈?老师问我:“你对这个戏的要求是什么?”我回答了两句:首先要好看,其次是精品。现在看来,这二者有内在的联系。我觉得好看了观众才喜欢看,才能坐得住(因为我体会过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尴尬局面),这是观众能够走进剧场的先决条件。好看不一定能成为精品,但精品必须具备好看的条件。因此,精品应当是一种境界,一个高度。衡量一个精品剧目,应当从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上全方位考量。我在武汉、在海口、在宁夏,在很多地方,几乎都听到了同一个声音,那是发自普通观众的声音,就是“现在可供我们看的好戏太少了,好戏我们还是喜欢看的”。这些普通观众的声音代表着当前观众的欣赏要求,这是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连续五年五百场的演出,媒体为《立秋》的宣传做了极大的配合,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平面到立体,从广播到网络,巨大的媒体覆盖面使《立秋》走进千家万户,再通过观众的口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口碑效应,使50余万人走进剧场,场场能使观众完整地看完并给予最后的掌声鼓励,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它告诉我们,主旋律的作品只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适应百姓心声,不为说教而说教,同样是会受到欢迎的。

感悟之四:我们尝到了市场的甜头

《立秋》从首演开始,即完全按照市场运作方式进行操作,对于从无经验的我们来说,市场运作是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在实践中学习、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变被动等为主动找,既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小平台”,更注重市场这个“大平台”,2004-2005年我们紧紧抓住山西省委省政府举办的“北京、珠三角、长三角”三次经济文化艺术周活动的有利契机,开拓周边演出市场,取得极好的效果。始终把“多演出”作为我们的第一要务,把每场演出当做第一场来演出,已成为山西省话剧院院训,也成为每个山西省话人的共识。我们多次和北京中世嘉图公司、上海全星、西安红木马、辽宁墨汉盈帮、太原黄河风情、南京红叶等公司合作,与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13万公里的行程,83个城市的足迹,《立秋》犹如新时期的宣传队、播种机,走到哪里,诚信就宣传到哪里,传播到哪里。在市场营销中,采用了灵活的营销模式,针对不同阶层的人群,除了政府采购场外,我们既有针对城市低保人群、环卫职工和子弟兵的慰问场,又有针对大学校园的优惠场,但更主要还是以商业演出场为主,我深深体会到,好戏也得靠吆喝,好戏同样需要运作好,创新营销是关键。

感悟之五: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立秋》不仅赢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使山西省话剧院的职工重新找回了自信,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

九年前的山西省话剧院是以四个之最(外债内债最多、工资福利最低、住房办公条件最差、人员结构最老)在山西省文化系统颇有名气,九年后的省话同样以四个之最在省文化系统颇有名气:全国走的地方最多,演出最多,收入最高,福利待遇最好。一部戏给山西省话剧院带来一片蔚蓝色的天空,一部戏改变了剧院的命运,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尊重对方和关心他人,正是依靠这种“别人付出一两分,我们付出八九分”的奉献拼搏精神,取得了今天的辉煌。

《立秋》演出曾到过近百个剧场,每次演出结束拆台后我们都把现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利利索索,给所到剧场留下深刻印象。每次转场乘车,大家总是按照规定时间提前到,几乎没有迟到的。不论是住在五星级大酒店,还是住在简陋的招待所,不论是酷暑严冬,还是雨雪沙尘,大家始终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互相关爱着,帮衬着,因为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目标,每个人每件事,只能给这个团体添彩不能抹黑,严格的组织纪律靠大家自觉遵守,良好的作风在平时养成。一个和谐团结的集体,不论是演出现场还是行进途中,表现出来的是大团风范和优良作风,受到所有接待单位的称赞。

感悟之六:在大中专校园普及话剧艺术

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话剧艺术是有思想的语言表达艺术,它的受众群体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它的高雅性本身就决定了它是“小众艺术”。“小众艺术”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是文化软实力)是巨大的。在校大中专学生思维敏捷,接受新生事物快,他们是共和国的未来和希望。以话剧艺术形式去弘扬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寓教于乐,激发年轻人的爱国热情,这是千年大计。《立秋》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太原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学校演出时,大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和热情,他们对祖国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

我认为话剧市场这块蛋糕虽然很小,但在校园却很大,校园是话剧应当着力普及的重点。目前话剧发展势头不错,是个积累观众和人气的有利时期,因此,多考虑社会效益,少考虑经济效益是尤为重要的,因为在学校演出是不可能盈利的。只要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院团支持和帮助,让院团每年当做任务去大学校园演出,我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悟之七:话剧创作人才稀缺

目前能潜下心来搞话剧创作的人才太少了,因为比起几万元一集的电视剧剧本创作,它的诱惑力实在是太小了。话剧剧本稿酬少得可怜是导致原创话剧少见的直接原因,还有话剧的特定的时间要求和较高的敏感度,也是造成创作者避舍的原因。要解决话剧的繁荣和发展,就要从源头开始改变观念,给创作者以自信和安慰。政府要拿出相应的资金给予支持(包括对创作者的创作补贴和院团的演出补贴),完全依靠院团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只有创作者在得到一种心理平衡时,才能抛开私念潜心创作,院团也就解决了无米之炊。有了演出补贴,院团也就解决了后顾之忧,当两个积极性形成合力之后,第三个积极性――观众的积极性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我们设想,当话剧舞台艺术在全国普遍开花结果时,那将预示着我国的社会文明富强程度为时不远了。

《立秋》给我的感悟太多太多,但至今让我不能忘怀的还是胡锦涛总书记看完《立秋》后说过的一句话:“希望我们广大的话剧艺术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们的话剧舞台更加繁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