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好书入眼

2009-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范咏戈 我有话说

《涛声自说自画》是一本真书,一本好书。书中篇什或文化批判,或行走自然,无一不是率性为文,有魄有力,抨击中有建树,意气飞扬又不乏沉潜。此书亦画亦文,互相映证,互为补充,既厚重又轻松,把读书人引入妙界。因此我用四个字评价它:金相玉质。

为文之道在于率真。但凡那些对读者有所启悟,有所感动的文字,都是从作

者内心流淌出来,都是敢怒敢笑、不加遮掩的文字,都有追求真理的含量,且为文不摆架子,力摒起承转合的八股。陆涛声的随笔小品就有这样的品相。他抨击官员搞虚假政绩,倡导为官者看重人民的口碑、心碑,由一人一事上升到执政为民的理念。《再说外行、内行》指出“半内行”和“假外行”其实还是外行,造成的失误往往比纯外行还要大。这样的文字尖锐又一语中的,是能使当事者内视反听的文字。在我们身处的人文环境中,由于长期的封建社会造成的“官本位”危害甚劣,甚至是造成民怨沸腾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作家,陆涛声的笔墨不是那类裁云镂月、标花宠草的闲适文字,而是板桥老先生说的那类“经世文章”。他总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为他们呐喊。我想我们的官员们读读这本书定会收到小惩大戒的启发。《陆涛声的自说自画》之所以读来有味,还因为它那思辨的光芒和争鸣的勇气。一篇《摸摸“大象”李敖》,对“文化大鳄”提出诘难,尖锐地批评李敖文章大多数是“翻翻事实的烧饼”,缺少理论分析,升华不了也深刻不了,“知识博而不渊。”尽管可以把这篇文章看做是争鸣文章,但敢向李敖挑战的实不多见。再比如《松鹤真是长寿》也是能令人顿开茅塞的一篇。古今一代又一代的花鸟画家,包括大师都画过松鹤图,而且是松鹤同春。松龄鹤寿更成为中国画家亘古不变的立意。作者却提出质疑了:自然界中,松多生在高山,喜欢干旱;鹤多生在沼泽地、芦苇滩,有谁见过鹤立于松旁呢?据此认为:所谓“松龄鹤寿”不过是画家硬搞的拉郎配。由此作者进一步质问:松鹤图算不算艺术作品,如果算,它具有艺术的哪些特色?这一问我想是会问倒许多人。作者的见解是:“松龄鹤寿”不过是靠拼凑贴标签贴上去的,你画我画大家画,国画艺术的原创性在哪里?读到这里,你不得不佩服涛声先生那善于发现的文化眼光。同样,作者认为对于2000多年来倍受称颂的“伯牙摔琴谢知音”可以欣赏但不必仿效。一个弹琴者仅仅为求一个知音,那么琴艺究竟有什么价值?作者认为这种神圣是一代又一代文人迷恋的一种幻象。“知己”虽然可贵和难得,但不能把“知己”的概念绝对化。作者提倡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他自己首先做到。在《荷花不染别样红》一文中,针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话,他心生疑惑:荷花不是不染,而是极易污染。作者援引报纸载文,随着现代工业发展“三废”排放量增多,莲藕在污染环境中生长能够吸引转移铁、锰、锌、铅、铬等多种金属元素,其中铬的毒性最大,难道莲藕不是在吸毒吗?作者置疑传统用的是科学思维,并非苛求古人。

《涛声自说自画》还有一种“含泪的笑”的文学表情。明明雷峰塔是法海和尚镇压白娘子所用,在这种文化涵义下还非要重建雷峰塔,且在鲁迅的家乡,鲁迅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还有,武汉三镇上重修古琴台时,新添一种椅子。游客一坐上去就有高山流水的琴声播放,一站起来就停播,要坐就得付5元钱。作者追问:这等文化开发,听高山流水的人心情哪能进入乐曲的意境呢?作者听了一曲“清粼粼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去山西寻访汾河却再也寻不见;连故乡“进庄出庄一把橹”的生态环境也成为历史……作者行文的诙谐与睿智,再加上自己画的多幅精彩的插画,如为配《为老鼠说句话》画的“两个老鼠偷鸡蛋”便趣味横生,读《涛声自说自画》实在是一种阅读的享受。所以我说:《涛声自说自画》是一本江南才子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