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舍与北京业余艺校

2009-06-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齐景溪 我有话说

今年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也是先生逝世34周年。本文仅就59年前老舍筹办北京业余艺术学校的巨大业绩进行一些回忆,作为对先生伟大人格的深深怀念。

解放后,老舍先生曾任北京市文联第一任主席。为了培养本市青年文艺积极分子,市文化局和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于1950年共同创办了北京业余艺术学

校。设有文学、音乐、表演、舞蹈等系。学员大多是来自工厂、学校的文艺骨干。我当时在劳动中学读高中二年级,是学校文艺宣传队的队长,经常编写一些快板、诗歌、活报剧参加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街头宣传演出。当时正赶上业余艺校招收学员,老师便推荐我参加了艺校的文学系。教室就在文化宫大殿东西两侧的廊里,每周六上半天课,我们班大约有100多人。讲课教师都是著名的作家和大学教授、学者,例如老舍先生便亲自讲小说创作中的人物语言问题;赵树理先生讲《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中的人物塑造;王亚平先生讲诗歌创作的语言与韵律;王力、李广田、杨晦诸先生讲现代汉语、古汉语及文艺理论;冯至和卞之琳先生讲外国诗歌及外国文学介绍。这样的教师阵容,恐怕是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做到的。

为了给学员们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地方,文联又与光明日报合作,每周六将光明日报第3版开辟为“创作学习”专版,发表学员的作品及评论文章,对学员们的创作热情与写作水平的提高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习期间我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提高了文学修养,丰富了人生阅历,更是滋润了我创作的土壤,从而更加坚定了从事文艺创作的信念。1952年我报考高校的第一志愿就是北大中文系。虽然由于服从国家需要,我高中毕业就直接被抽调到了教师队伍,没能实现当作家的理想,但这段难忘的学习为我之后的写作与编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我的写作风格也潜移默化地受到老舍先生作品的影响。

如果把我们班学员后来成名的人物罗列起来,那更能说明业余艺术学校对中国文艺人才培养的贡献是多么巨大!例如北京师范学校的刘厚明成了儿童文学作家,张天民成了长影的著名编剧,从维熙成了北京日报的著名记者和作家,潞河中学的刘绍棠后来上了北大,成为著名青年作家,北京人民印刷厂的宣传干事高占祥谱写了传唱大江南北的歌词《站在社会主义最前线》,后来先后在团中央,河北省委及文化部担任过领导工作。还有当时班上最小的学员刘真,好像是从解放区来的,穿一身灰棉布制服,扎着两条小辫子,一到休息时便围着班主任苗培时老师,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后来在上海及不少全国性文艺刊物上不断见到刘真的大作,不知是否就是当年业余艺校的那位小同学?我们那届的结业典礼是在前门外粮食店的中和戏院举行的,时间约在1952年上半年。市文联领导和许多文艺界知名人士都来祝贺,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张鲁,评剧艺术家新凤霞、李雯(莜白玉霜)等都在会上演出了精彩节目。

光阴荏苒,不觉间几乎一个甲子过去了,我们这拨儿人也早已进入了鬓发皆白的老人行列,然而,我们对于老舍先生的谆谆教诲却永志不忘。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辉煌作品,他的崇高品格,他对全国人民在精神文明上所做的杰出贡献,是会传之久远,永放光芒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