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引导学生理性择业和谐就业

2009-06-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庆环 我有话说

又到了一年一度毕业生即将离校的时刻,同窗话别,师生道别,北京大学的校园里一片忙碌景象。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毕业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与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的双重压力下择业就业的,一番辛苦与努力自不用说,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大在加强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不断出新,全力投入,不仅实现了毕业生理性

择业、和谐就业,也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艰苦创业、成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树立理想理性择业

最近一段时间,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生王威正式签约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消息成为北大校园热议话题。王威曾在2006年本科毕业后作为当时唯一一名女生参加了一年期的北大学生西藏支教工作。今年,硕士毕业的她又放弃了高薪工作和留京机会,正式签约到西藏工作。

王威的选择是个人对人生价值的高尚追求,更是北大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多年来,北大非常注重宣传教育,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他们通过校园媒体、网络平台、主题教育等形式,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理性、符合实际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和国家重点行业领域建功立业。2009年,他们开展了“每周一星――2009届签约西部地区毕业生”系列访谈、西部地区北大杰出校友系列讲坛等活动,邀请了吴奇修、陈丽娟等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成功校友返校与大家座谈,并通过课堂学习、网络媒体、假期实践、素质拓展、社会调研等多种教育形式,引导毕业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蕴含的个人发展机遇,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科学就业观,促进学生自觉把实现个人理想追求与奉献祖国建设发展结合起来,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和行业。

积极的引导让北大学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献身祖国、服务社会、扎根基层”的价值理念和理想追求,到目前为止,北大2009届毕业生中已有35名毕业生与西藏、宁夏、贵州、云南、陕西、四川、重庆等西部地区用人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

积极帮扶坚定信心

2009年,北大制订出台了新的《关于引导和鼓励我校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意见》,对那些意向去西部地区和城乡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在奖励奖金、考研政策、经济资助和岗前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和照顾。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与这些毕业生长期联系的机制,对他们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跟踪和指导。

这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扶,无疑使有意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坚定了信心。不过,“帮扶”并不是只有这些毕业生才能享受到的,事实上,学校发动了校系两级就业工作队伍的力量,对全体毕业生实行全面调查,逐一了解每位毕业生的求职进展、工作意向、困难疑惑,尤其注重对骨干典型、意向去西部就业、意向去城乡基层就业、意向自主创业、家庭经济困难和有就业障碍等六类重点人群的调查。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毕业生动态档案库,深入开展个性化服务和“一对一”指导,定期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关注他们的发展。他们引入“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制度,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组织“就业力提升培训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和社会环境、熟悉行业知识、提高职业素质、顺利成长成才。

另外,他们还在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上加大“帮扶”力度,确定了一批与学校有着长期人才培养和输送合作的国家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分头行动、主动出击,推荐优秀学生、收集需求信息。他们对“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东三省、京津塘等地区展开了成系统、分批次、有规模的就业调研工作,联络单位,探望校友,推荐毕业生,还借助“省校合作”、“省校共建”扩大与地区合作,邀请各地组团“打包”来校招聘,并充分调动学校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班主任、辅导员、导师等各方力量,千方百计为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

多方疏导和谐就业

让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都找到工作,让不同群体、不同类型与特点的毕业生能够人尽其才、学以致用,实现和谐就业,是北大提出的就业工作目标之一。

从目前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压力对北大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情况影响不大,可以说北大学生不存在无业可就的问题,但同时,也有部分毕业生由于主观认识与自我定位存在偏差,而存在就业障碍难以顺利就业,其中主要体现为“有业不就”。对此,北大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他们熟悉政策、了解形势,合理调整个人择业观念和就业期望值,并依托与北大有着长期人才培养和输送合作的省市地区与用人单位,利用学校承担的重大科研课题,实现个别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和保底安排,帮助他们找准定位、顺利就业,以确保每一位有就业意愿的学生都找到工作。

为了实现和谐就业,北大还把焦点对准了毕业教育,大力倡导毕业生文明健康离校。他们依托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开展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危机排查、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辅导报告,为毕业生发放《写给毕业生》的彩绘折页,举办《毕业生离别情绪与角色转换》专题讲座,帮助毕业生积极调整心理、有效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学校各院系也深入细致地开展心理筛查工作,重点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和存在就业障碍的毕业生,扎实做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以确保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和就业的心理转型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