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充分展现宋庆龄的完美形象

2009-06-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马晓毅 我有话说

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暨文物库历经一年多的改造重建和精心调整之后重新对外开放。修葺一新的宋庆龄故居在宋庆龄生平展、主楼陈列以及院落安排等几个方面都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宋庆龄当年工作和生活的原貌,给人以更加贴切和直观的感受。

此次宋庆龄生平事迹展览是1982年宋庆龄故居对外

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大规模改陈。重新面向社会开放的展厅,位于宋庆龄故居西院新落成的文物库一层。展览厅序厅中,摆放着汉白玉石宋庆龄半身雕像,正面墙上镌刻着邓小平题写的“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改陈后的展览有历史照片300余帧,珍贵文物260多件。内容共分12个部分,包括孙中山先生、求学立志、风雨同舟、继承遗志、事业延续等,其中一些照片和文物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

一位杰出的领袖

宋庆龄不仅是孙中山夫人、和平使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领袖。宋庆龄生平研究专家何大章介绍说,通过一系列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文件、文字,人们将发现,是宋庆龄在1938年8月用英文撰写发表了《中国是不可战胜的》一文,最早指出:在觉醒了的中国人民面前,“日本的武力已成为一只纸老虎”。

中国的现代慈善奠基人就是宋庆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宋庆龄在香港率先创办并领导了抗战救援组织――“保卫中国同盟”。1939年1月,以宋庆龄任名誉主席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香港成立。这些组织成立后,急需开展有效的宣传,以便尽快扩大募集款物的规模。她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会长,那些督促救济总会办理的文件清楚表明,宋庆龄是如何关注人民大众的疾苦的。

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过程中,宋庆龄亲自撰写了“中国工业化文稿”,首次展示的文稿原件,用翔实的文字提出了她的建设新中国理念,这些理念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修改稿上,有许多宋庆龄修改和建议,在新中国法制建设工作中她作出了最早的贡献。作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宋庆龄为国家体制的建设提出了许多设想,首次展出的一份份文件表明宋庆龄是我们国家的杰出领袖。

“文革”十年间

何大章先生对记者介绍到,此次改陈的宋庆龄生平展,最重要的是加进许多新东西,其指导思想是使宋庆龄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如何表现宋庆龄的“文革”十年。在过去的宋庆龄生平展览中,对“文革”十年是回避的,这次的改陈“文革”十年是避不开的。新展出的文物中,有关“文革”十年的文物首先值得提出是刘少奇油画像,这幅画像文革前悬挂在宋庆龄故居大客厅墙上,一边是马恩列斯,一边是毛刘周朱。刘少奇受到迫害以后,他的画像不能再悬挂了,宋庆龄就叫工作人员把画像取下来,精心包扎,特意保留了下来。此次布展刘少奇同志的画像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1966年底,《宋庆龄选集》出版,宋庆龄专门给刘少奇、王光美夫妇送去一本,并在扉页上写到“敬爱的刘少奇主席王光美同志纪念宋庆龄”,要知道这是在1966年底,“文革”最疯狂的日子,刘少奇已经被打倒,宋庆龄这样做实际是表态慰问。王光美收到宋庆龄的书后感动得哭了,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宋庆龄的赠书对刘少奇王光美该是多么巨大的安慰,又要冒着多大的风险。宋庆龄送给刘少奇王光美的那本选集这次是初次展出。

“文革”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领袖相继去世,“四人帮”一伙倒行逆施、抢班夺权的丑恶行为越来越明显,宋庆龄对他们也是深恶痛绝,1976年3月9日,她在写给廖梦醒女士的英文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要时机一到,他们必将得到应有的惩罚。”此次布展首次展出了宋庆龄的英文手迹。

一位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同时也是一位充满浪漫生活情趣的人。她很喜欢养鸽子,因为它是和平的象征。在日常的生活中,宋庆龄有空就走到楼后去看她的鸽子,这些鸽子都是跟随她很久的。她学着鸽子的叫声,鸽子便飞来,啄她手里的鸽食。此次展览专门展出了宋庆龄使用的鸽舍,以及她专用的带有和平鸽图案的文件夹、信封、酒杯、胸针及扎染布等,表明热爱和平是她内心的向往。

宋庆龄兴趣广泛,喜欢青花瓷、刺绣、还喜欢针线活,自己做衣服。展出的一些衣物均是多次缝补,这反映了主人的朴素节俭,也表明了她是一位心灵手巧的女性。上世纪50年代以后,年纪渐渐大了,体形变化了,原来的衣服嫌紧了,她就在左右两边的接缝处,对称地加上一条衣料继续穿。为此,她专门收着几包做衣服剩下的碎布料。清早起来办公天气很凉,她和保姆一起,用26块碎布拼成一件棉背心。她很喜欢这件背心,常穿在身上,还风趣地称为“八卦衣”。

重新开放后的宋庆龄故居,在丰富展览资料、恢复原状陈列的同时,也精心设计,特别对庭院路面、灯光、草坪等进行了重新整治,栽种了牡丹、山桃等多种宋庆龄生前喜欢的花卉和绿色植物,为观众的参观营造了更加优雅和谐的氛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