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

2009-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文艺橙 杨永林 我有话说

初夏六月,远足的脚步和着与日俱增的游兴正渐行渐热。在西安各著名的旅游景点,到处游人如织……

从过去“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尴尬,到今天仿唐乐舞、《长恨歌》等一系列旅游文化产品的声名鹊起,从“西安的叶子掉下来都是一片文化”的艺术猜想,到身临其境的古文化“现身说法”,“陕西旅游业正搭载着文

化列车,向现代旅游产业稳步前行。”陕西旅游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小可说。

旅游创新的西安样本

“中国的历史文化太有魅力了,整个演出过程让我如痴如醉!”“第一次在唐代文明中心看唐文化展示,味道很正!”问到来唐乐宫的感受,中外游客给出了近乎一致的答案。

陕西旅游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唐乐宫的仿唐乐舞现在已经成为西安具有代表性的夜间文化演出形式,在国外的知名度尤其高,游客到西安必看的就是兵马俑和仿唐乐舞。据了解,唐乐宫在每年接待的13万入境游客中,欧洲人占了58%。

曾经在秦始皇陵景区看过秦陵大祭奠文化演出的人,大概都忘不了那恢弘逼真的场面。惟妙惟肖的秦代舞蹈、浩浩荡荡的军阵演练……整个演出通过文祭、舞祭、秦风三个篇章的演绎,把当年秦朝的祭典盛景活脱脱摆在人们眼前。这便是陕旅集团多年前继仿唐乐舞后又一个别出心裁的文化手笔。

与此相呼应,另一个多年打造的华清池旅游文化项目――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据统计,除了本身可观的票房收入以外,华清池所在的临潼区的整体经济也得以带动和提升。周边疗养院和招待所今年4月份以来,入住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农家乐和骊山夜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时间不断延长,当地老百姓尝足了甜头。

把文化创意作为旅游创新的突破口

然而,很少人知道,陕西旅游业的变身是被几年前的窘境“逼”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省海外游客接待量和旅游外汇收入一直排在全国前6位。但90年代以后,陕西旅游业发展速度减慢,在全国的位次逐渐后移,到1997年下滑至第11位。

“多年来,陕西旅游业只‘吃’一个兵马俑。”张小可认为,近10年来,在陕西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诸多原因中,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居首。

“不变不行,但舍弃厚重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简单地随大流搞生态游、度假游,或模仿别人搞简单的复制也不行,这是对自身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浪费。”有识之士为陕西旅游业转型开出的药方是:摒弃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浅层利用,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开放性思维的大手笔旅游文化精品。

仿唐乐舞、《长恨歌》、中国华山围棋大会等一系列旅游文化产品,可谓这一思维的践行之作。比如,《唐乐宫》的创意点在于其浓厚的唐宫色彩,并有效连接了旅游链条中食、住、行、游、购、娱的各个环节,20年长盛不衰,展现了陕西旅游与文化创意相融合的力量。

陕西华清池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魏铁平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看《长恨歌》现场演出,结束时,听到一位母亲对十几岁的女儿嘀咕:回去得好好读读唐诗。这么感人的故事,不懂得欣赏,太可惜了。“演出既有教育效果,又为我们培养了孩子这个潜在观众群体。”魏铁平说。一个旅游团队因没有订到票,竟站着看完了整场演出。现在,为了满足观众日益高涨的需求,《长恨歌》已经尝试一晚连演两场。

“陕西已经等不起了”

尽管近年来陕西旅游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仍然让张小可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周边省份近年来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比起他们的发展,我们是相对落后了。”张小可认为,这些省区的发展速度背后,是体制突破、创新求变、投资加大、政府支持的充分体现。“形势逼人,陕西已经等不起了。”

张小可告诉记者,目前陕旅集团看重的是打造精品级的旅游文化产品,因为对于像陕西这样拥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来说,不在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上下功夫,无异于舍本逐末。他认为,把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发展方向,是像陕西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产业的最优选择。

唐乐宫、《长恨歌》的成功,让陕旅集团的创作团队认识到,在打造精品级旅游文化产品方面,还有很多创造空间。蓝图正在绘就:继唐乐宫的餐饮、娱乐皇家御用特色后,华清池将向市场推出唐代皇家沐浴文化产品,其特点在于它把文化的发掘展示放在首位,因而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独创性;同时,华清池作为我国戏剧发展策源地,即将在此开发的梨园文化旅游产品将充满潜力。魏铁平告诉记者,围绕陕西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的发掘,陕西旅游文化产品将不断推陈出新。

“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让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陕西旅游将以更加灵动的形象、丰富的产品来拓展旅游的文化内涵。”张小可说。

唐乐宫演出实况(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