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将民生工程与保护民族文化相结合

2009-06-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我有话说

黎族在海南岛的世代生息繁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霸五岭脚下的昌江县洪水村,静静地躺着黎族优秀建筑技艺的载体――近百间金字型茅草屋。

为改善村民居住条件,2006年,海南昌江县将洪水村列入民房改造计划,准备将该村茅草屋全部改建成平顶房或瓦房。如果没了人烟,茅草屋就会落入“人走屋塌”的结局,而各种依

附其中、令人称奇的黎族传统文化,也将面临“断根”的危险。如何将民生工程与保护民族文化相结合?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在民房改造过程中引进非营利组织资金,开辟出了一条新路。

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洪水村位于昌江县东南部,有138户人家,688口人,是王下乡黎族农民居住的山区自然村落。四周高山起伏,林木繁茂;河流纵横,自然资源丰富,保持着典型的原始生态环境,有“海南小西藏”之称。

村中至今住在茅草房的黎族百姓有78户,他们已是茅草房的第三代和第四代居住者了。黎族茅草屋主要有两种样式,分别为船型屋和金字形屋。船型屋最具代表性,为黎族住宅演变的第二阶段,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上盖茅草或葵叶;金字型屋为人字或金字顶,为黎族住宅演变的第三个阶段,以树干作为支架,竹干编墙,再糊稻草泥抹墙。房顶再戴一顶“草帽子”,“草帽子”编织得十分细密和有序,造型为“人”字,这样的屋顶造型保证雨水顺流直下,远远望去,整座茅草房呈“金”字造型。昌江县王下乡洪水村的金字形茅草屋在海南保存最为完整。曾前往洪水村考察的美国伍德伯里大学建筑与艺术系的教授们惊叹:这简直是一座黎族民俗文化的鲜活博物馆!

据村民介绍,这种茅草房必须不断翻修才结实,每六年要更换一次茅草,而生长茅草的土地必须每年过火烧一遍,来年长出的茅草才能茂盛。这既不利于生态保护也极易引发森林火灾。近年来,昌江政府实行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对这里的村民每人每月发放33元补偿金,为的是制止砍山烧山,保护完整的生态资源。同时乡政府鼓励村民种橡胶,以每株种苗5元的方式实施补贴。洪水村的村民平均每户有35亩橡胶林。

发放生态补偿金后,加上黎族村民爱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增强,盖房用的茅草越来越难找,这样每年必须实施的翻修工程就无法进行,以至于许多茅草房漏雨,只得在屋顶铺上了塑料布。同时随着黎族村民生活质量逐渐改善,眼界不断开阔,对这种集吃、喝、拉、养牲畜和家禽集于一室的生活方式有了摒弃的愿望,企盼住砖房,住新房成了他们最大的心愿。

引进NGO资金改造茅草房

2006年,昌江县将洪水村列入民房改造计划,准备将该村茅草房全部改建成平顶房或瓦房。2007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决定:要不惜代价保住海南这最后的黎族茅草房,对茅草房村的黎族村民实行异地搬迁,于是引进NGO(非营利组织)资金与中国(香港)探险协会共同参与黎族村庄的改造建设。中国(香港)探险协会总部设在香港,是一家非赢利性公益事业机构,其宗旨是在中国边远民族地区进行文化和自然保护,具有保护、研究、教育和探险等功能。目前该协会已在西藏、新疆、云南等地成功开展野生动物和民俗文化保护工作。

按照计划,现在洪水村村民居住的茅草屋一律不动,县政府重新整理出平地,进行整村搬迁;在村民搬出茅草屋以后,中国(香港)探险协会再出资对茅草屋进行改造,让它们长久地保存在洪水村庄中;茅草屋改造完毕,村民们参与对茅草屋的管理,直至子子孙孙。

据NGO资金项目负责人,中国(香港)探险协会项目负责人王健介绍:协会已与洪水村林亚针等七户村民签署了共同保护黎族文化(茅草房)的协议。协议规定,该协会将为每户村民出资8000元资助改造民房;村民则要协助协会保存好现在村民居住的茅草房。这项协议生效五十年。林亚针向记者介绍:省里和县里免费拨付给每户村民价值13000元的建筑材料,协会再拨8000元,农户自己再出三四千元就可以把房子盖成了。现在距离洪水村三公里处,一个崭新的村庄正拔地而起,茅草房里的黎族村民正逐户分期分批地往新房里搬迁。

在洪水村,记者看到了被中国(香港)探险协会买下并已改造完毕的茅草房,外表上茅草房仍保持原样,只是从里面进行了加固,装饰房顶上加铺了一层隔水草席,四周墙壁也抹上了涂料,最显眼的是把原来茅草房的泥土地改为硬质水泥地面。房子里摆放着原木色家具,柜式空调,现代厨具、卫具一应俱全,别有一番情趣。洪水村村委会副主任林庆介绍,这几间经过改造的茅草房将作为接待游客的宾馆。

村民林春香非常感慨:终于可以告别世世代代居住的茅草屋,搬进条件更好的砖瓦房了。村民们都十分怀念茅草屋,那是黎族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所在,探险协会出资资助我们盖新房,我们当然也有义务协助他们保存好茅草屋,这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保护开发任重道远

王健表示,下一步还想再开发一部分,在洪水村建起医疗和陈列馆,其一,因为了解到一些老人不愿意离开久居的茅草房,尽管有了新房,他们也不离开,再加上以后要有游客居住,所以必须要有医疗卫生设施;其二,从每户黎族村民家里都发现了珍贵的物件,像一些农具、家什、织锦等,都是新一代黎村百姓不会制造的,将这些物件收集陈列起来,那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目前医疗和陈列馆的创建正处于规划阶段,其经费由协会筹集。但暂时协会还没有将全村全部买下做整体规划的打算。

昌江黎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唐剑光告诉记者:他上任后来到洪水村,第一个感觉就是不能拆茅草房,绝对要保留!可如何保留这笔文化遗产,黎族村民说茅草房必须用人气养着,假如搬迁,没人居住的茅草房很快就会烂掉,难怪有些黎族老人执意让子女搬迁,宁愿一辈子住在这里。像中国(香港)探险协会这样,利用部分茅草房做旅游开发,不可能是孤立的,也会牵扯到整个村落的整体维修问题,这项工作谁来负责,这笔费用谁来付,尤其是目前道路交通等与之不配套,到洪水村旅游还不是指日可待的,要想保护住茅草房并非易事。

洪水村外景及被用作旅游住宿的茅草屋。冯推德摄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