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近崇高 在光影中追梦

2009-06-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谷安林 吴世勤 本报记者 罗旭 我有话说

在中国,手工技术、美术等等行当,一向有“匠”与“家”之分。一个画家同一个画匠决不是一码事。“匠”不管他技术多么高,只能做到“形似”,而“家”则能做到“神似”。这是个关键……魏德运是一个真正的摄影家。

――摘自1998年3月27日《人民日报》季羡林“从魏德运先生的一张摄影谈起”一文

魏德运用一幅幅人文肖像,引领我们走近崇高。他的摄影,写满了至爱与真诚。依阳摄

在摄影的道路上,魏德运是一个寻梦者,更是一个精神创意文化的传播者。

十二年前,为了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近不惑之年的魏德运独自一人带着相机来到北京。他日夜与清贫、艰辛为伴,放弃了对名利的追逐,只为不断攀登摄影艺术的更高境界。

十二年间,无论多少生活磨难,从来没有改变过他奋斗的方向,只是让他变得更加执著与坚毅,在理想的大道上义无反顾、且歌且行。

天道酬勤。近年来,魏德运以其独具匠心的摄影艺术风格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为季羡林、张岱年、金克木等很多文化大家拍摄的肖像,被公认为艺术珍品。为世界音乐大师帕瓦罗蒂、多明戈及牛津、剑桥等国外数十所大学校长的肖像创作,被作为国礼赠送。季羡林先生评价:“魏德运是一位真正的摄影家。”

“录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

看过魏德运人像摄影作品的人都说,他的作品中有一种精神力量,看得到人的内心世界。

1997年秋季的一天,魏德运去北大拜访季羡林先生。先生闲坐于书桌前,顽皮的小波斯猫毛毛突然从身后书架窜到了他的肩上。遭此“突袭”的季老,没有一丝慌张,依旧一副安然含笑、不惊不恐的祥和表情。魏德运凭超凡的直觉和敏捷,将这个瞬间用相机定格下来。这张《季老和猫》备受各方赞誉。金克木先生对这幅作品的概括是“天人合一”,称其抓住了季老仁和爱物的人格风范。季先生亦在《从魏德运先生的一张摄影谈起》一文里,有这样的句子:“对于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我不但相信,而且‘笃行之’,至少在潜意识里是这样。”贾平凹看到这幅作品后,激动地为魏德运题字:“一瞬千古”。

“录其形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这是魏德运艺术创作的基本信条。他对记者说:“镜头里要捕捉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外在的形象,而是一个人内在的情感和思想。”

在魏德运的镜头里,被拍摄者是“有思想”的,是有强烈情感、鲜明个性的人。他善于在拍摄之前与被摄者交谈、沟通,善于利用现场的自然光线,使人与景、光与影达到最大和谐,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把被摄者的个性、气质、神韵定格成永恒。

近期,著名电影导演吴天明与魏德运交友,吴天明认为,肖像摄影是人类精神的直观表现和延续,也是作为艺术家最难把握的一门艺术。他表示,要向魏德运学习肖像摄影艺术。

北京大学教授、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曾专门为魏德运写了一篇文章,文中说:“摄影是一种艺术,正如绘画是一种艺术一样,绘画讲究传神,绘画的最高境界是气韵生动;摄影也要传神,把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但是摄影能做到传神是很不容易的。魏德运的摄影能做到传神了。”

2001年2月的一个中午,魏德运提着相机来到散文学家侯雁北的家里,为“一辈子不上相、一辈子不喜欢照相”的侯老拍照。仅用几分钟,魏德运就找到了感觉,兴冲冲地说:“好啦,有神啦!出神啦!”说罢,便匆匆离去。当天夜里11点半,魏德运再次来到侯宅,带来了刚冲好的样片。看到样片,侯雁北冲口而出:“我平生没有照过这样好的照片!”

“深夜,我把这迟来的肖像展放在案头,觉得这才是自己真实的神态。”侯雁北在《迟来的肖像》一文中写道,“我知道我这种神态,多年来只在夜阑更深的时候,只在想起一桩桩往事的时候,只在想哭、想笑、心潮澎湃、思接千载的时候,才偶然出现。我的这种神态,只有我才能心领神会。”

这些年来,魏德运在人物肖像摄影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用“心”来捕捉人们最具风采的瞬间形象。人们喜爱他的作品,专家称赞他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最大特点是“写魂”――能够用凝固起来的形象展现出一个人活的灵魂,并且是他们为了崇高的灵魂而奋进。

魏德运1957年出生于人杰地灵的古都西安。1970年末,淳朴、贤淑的母亲因病匆忙别世,在为她送葬之时,全家人居然找不到母亲的一张肖像,最终只能从一张很不起眼的合影中寻到她老人家的模样,取下一角临时整理出来作为遗像。操劳一辈子的母亲没有留下一张个人肖像,这种遗憾的痛楚在魏德运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刚上初中的魏德运从那时起立志要精通摄影艺术,为天下更多的父母和大众拍摄精神肖像,使自己经历的遗憾永远不再。自此,他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想当初专注肖像摄影,魏德运深有感慨:“人生短暂,惟有传神的肖像方能记录下一个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印记,实现在瞬间状态下对人的精神的永恒记录。”如今,魏德运愈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的摄影艺术的存在价值,在于用手中的相机去发现人性中被忽略和遗忘的美,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一点可供慰藉的精神支柱和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及后人留下一笔不可再造的精神财富。”

“当你心无杂念,机遇就会眷顾你”

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魏德运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几乎到了痴狂的地步。熟悉魏德运的人知道,在他进行创作的时候,他这个人是“疯”的,跪着拍、趴着拍、躺着拍……一切都为了捕捉到光影之间的精彩刹那。

魏德运在拍摄人物精神肖像过程中有过许多体现他智慧闪光点的惊人举动。有一回,他在为经济学家艾丰拍摄肖像时,对方总在思考问题,精力不集中,无论怎么做就是达不到兴奋点。魏德运快步上前出其不意掐了一下对方的耳朵,对方一惊,说:“啊?你敢扯我的耳朵?!”他惊诧,同时也精神了,魏德运抓住时机为先生拍下了难得的肖像。当艾丰看到自己的肖像时,激动地说:“魏德运先生不仅仅是人才,也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

摄影的技巧难度,主要在于用光。魏德运的

本事,也正是在用光上充分展露出来。他静静地与对象交谈,变换角度,等待来自心灵的一束亮光。他不用闪光灯,害怕那机械的一闪,打破了人的内心世界,扰乱了这一片存在于宁静中的重量。他要在纯粹的自然光中,捕捉到主观与客观契合的产物,使对方的生命得以全真地体现。魏德运说:“光影的变化,需要敏锐地把握,两颗心的碰击,使将要出现在镜头中的画面产生震撼力成为可能。”

魏德运的镜头所选择的对象,大多是文化人,反映他们的平凡与非凡、平常与非常。这样的接触,需要机缘,需要水准,需要素质。魏德运在与他们的交往交流中,感受思维运动和精神存在的快乐。要通过镜头来传达这种感受,传达他所感受到的文化人的德行与人格魅力,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他做到了。原中央党校副校长龚育之说:“时代需要记录我们民族精英的摄影艺术家,更好地展示大家们的精神风貌,表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只有不好的摄影师,没有不好的摄影对象。”魏德运深知,摄影的品位和素养,必须在勤奋中获取。多年来,为了在摄影的道路上不断再攀高峰,魏德运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为了学习拍摄技巧,他广泛涉猎国内外专业图片,寻找自己的差距。为了与被摄者达成心与心的交流,他对人物心理作了专业和深入的研究。为了追求最佳的光影,他甚至研究起了气象和季风……

1981年魏德运由部队回到西安,被安排到陕西师范大学外事处为专家做安全警卫工作,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外国专家和学者,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十五、十六、十七世纪西方辉煌的绘画艺术,从而眼界大开。他尽可能地搜集有关西方大师的书籍、资料、作品等,如达・芬奇、伦勃朗、安格尔、凡・高、罗丹等,探研西方艺术,从中汲取美学营养,受益匪浅。伦勃朗创造的油画布光法给了他极大的启发,并自觉运用到摄影中去;安格尔集古典之美人性之美于至高境界的新古典主义创作,罗丹的“一切都融化为思想和灵魂”的主题雕塑,都让魏德运深深地震撼着。

1996年魏德运到北京艺术创业,追求文化人精神肖像梦的创作开始。随着工作范围的拓宽,联络面更加广阔,接触的人员更多层次更高,他的创作更有了用武之地。从此,他在这片天地里如鱼得水,全身心地钻研摄影技术,探究摄影技巧,反复推敲点、线、面、光、影、形体与表情,思索摄影对象,感悟其内心世界,挖掘其美的神、形、韵。他在创作中把光影艺术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作品融合西洋绘画和民族美学传统,达到相当的境界。他为艺术家张仃、吴冠中、靳尚宜造像,赢得一致肯定。他为乔石拍摄肖像,乔石面带微笑,目光灿烁,和蔼可亲伟岸可敬;他拍摄的启功先生,一眼看去就是一副满腹经纶的学者面貌,似与人谈经论道;为朱光召先生拍摄的精神肖像目光深邃,让人们看到了老一代科学家勇于为共和国肩挑重担的刚毅内心;剑桥大学校长艾莉森・F・里查德的肖像,则完全拍摄出了这位执掌世界最高学府女性的智性之美。

2005年起,“走近崇高――魏德运肖像摄影艺术展”开始在全国各地和高校巡回展出。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89岁高龄的徐肖冰老先生和摄影艺术家侯波夫妇、全国政协委员艾丰等人,都参加了摄影展在北京的开幕式。侯波、徐肖冰见到德运先生的作品之后说:“我们为伟人拍了一辈子的精神肖像,而我们自己的精神肖像只有靠你魏德运先生来塑造了!”在他们眼中,魏德运是靠“德性、悟性与韧性”,成就了捕捉大家之魂的摄影艺术,拍出了一幅幅能直视人物内心世界,浑然天成,有着动人力量的名家肖像。

“有梦的人,是幸福的。”魏德运说,“当你把全部心思用在摄影作品上,当你心无杂念,机遇就会眷顾你,让你拍到梦中才能一见的画面。”高超的摄影技术和知识积淀,使魏德运获得更多的自信和契机。魏德运认为,摄影作品能使人重新认识自己,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他的摄影艺术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自我,充满信心,充满生命的力量。

“拒绝平庸和无为,才能接近崇高”

众所周知,摄影是一个需要投入巨资的职业。一套专业的器材,也许就值一辆好轿车;一幅稍大些的照片的洗印装框费用,很可能用掉上千元钱。但是,魏德运在这个“烧钱”的行当里,卓然走出了一条清贫而丰收的道路。

1998年,北京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未名湖畔,成群的用“长枪”、“短炮”外加三脚架武装起来的专业摄影师中,一个端着一架小小的、补着黄胶布的国产海鸥DF-2相机的壮实的西北汉子显得有点特立独行。

他就是被教育部专程邀请来拍摄的魏德运。当时,他只有这一架相机。这架相机,连机身带镜头总共才400多元钱。就是用这架相机,他给季羡林、张岱年、钟敬文、金克木、启功、文怀沙、周汝昌等学界大师拍出了传世佳作。就是这架相机,陪他从西安来到北京寻梦。

魏德运拿着这架相机到青岛给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拍照。他对张瑞敏说:“相机贵贱对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用心、用思想、用感情去创作。全身心地投入,能赋予相机生命,同时也能使我每一幅作品充满活力。”

追梦的路上,魏德运是一个苦行者。他可以长年蜗居在斗室,可以抱着摄影器材和作品挤公交车,可以在困窘时连10元钱的出租车费都拿不出,但是却从来没有把自己的作品用作商业用途。只因为,他不想让经济利益侵蚀他梦中的艺术殿堂。这么多年来,他拒绝了无数的诱惑,致力于用手中的镜头为“大文化人写魂”,为红军老战士追思峥嵘岁月,向人间传播至爱与真诚。

追梦的路上,魏德运也是一个幸运儿。为学术大家拍照的过程,也是被大家风范所感染的过程。正如魏德运所言,为大家“写魂”,仿佛穿行在高山大川之间,那种学人风范,那种文化底蕴,令人心驰神往。通过与大师们的交流,魏德运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师们的胸怀。从大师们那里汲取的艺术真谛,也引领着魏德运在摄影道路上的坚守与提升,使他更注重兼容并包,时刻用内心真正的体悟去拍摄。“首先要热爱自己、热爱别人,然后善于去发现美,自然中、人群中都有很多美的镜头,只是我们缺少发现。”

德为人光,运随生影,光影人生,精彩美伦。近年来,随着“走近崇高”摄影展、“铁流向前――魏德运眼中的红军老战士”摄影展在首博、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巡展,魏德运的摄影艺术引起了强烈反响,各高校纷纷邀请魏德运以《为大文化人写魂》、《国学大师的精神肖像》、《长征红军肖像》等主题举办专题讲座。讲座中,魏德运结合自己多年来在季羡林、金克木、张岱年、李德伦等文化大师及洪学智、杜义德、曾克霖、张志勇等革命前辈的熏陶和引导下,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以先进文化思想进行肖像摄影艺术创作实践的过程,对大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信的思想教育,增强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为大学生树立高层次的追求目标。“走出浮躁,走出世俗,拒绝平庸和无为才能接近崇高。”魏德运对学生们说,“无论是在求学阶段还是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不应羁绊于眼前的利益,而应该有崇高的精神方面的目标追求。”

从事摄影艺术的魏德运三十年来始终不懈地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传播着精神文化的力量,践行着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理想。魏德运的理想和追求,在于以平常心去发现生活之美、人格之美、人性之美,反转来以不寻常的作品张扬和传播生活之美、人格之美、人性之美,为社会为时代注入生气与活力,藉以推动人们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高歌猛进。

北京奥运期间的一个下午,大约傍晚时分,在什刹海会见朋友的魏德运突然发现红霞满天,而且满天流云正向北方移动。“这块云要是出现在鸟巢上空,一定会出东西(作品)!”灵光乍现的魏德运立即跳上出租车,赶往自己早就踩好的“点儿”――北四环边上的一座高楼。冲到楼顶,奥林匹克公园尽收眼底。那一刻,魏德运的创作激情彻底迸发。他的镜头中,出现让人叹为观止的精彩画面――“鸟巢”和“水立方”上方云蒸霞蔚,仿佛龙凤在天,似诉天佑中华。这幅传世佳作受到广泛赞誉,被多个国家文化机构争相收藏。

2009年6月12日
第15期总第169期

责任编辑:邓凯王斯敏

电话:010-67078807/8979

邮箱:gmrbrw@126.com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