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师不能依赖“教辅”

2009-06-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吴明禹 我有话说

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教辅资料市场就应运而生。如今,走进大小书店,各类教辅资料可谓琳琅满目,其品种之多,内容之全堪称世界之最。诚然,教辅资料的使用给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但同时也给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在过去没有或缺乏教辅资料的年代,学校的教学管理总是要求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教材上的例题、习题,认真理清教材的体系。在此背景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够利用的现成的文本型教学资源主要是教材和人教社的《教参》。因此教师们不得不对教材上的例题、习题和教材的体系进行反复琢磨,精心研究。有了一定经验的教师,其教学一般都能够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教辅资料浩如烟海,教师的手中一般都会有若干种参考资料,其中也包括现成的《优秀教案》,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信手拈来,作为参考。在这样的条件下,许多教师无需认真钻研教材便可以“从容”应对常规的教学。此外,学生应付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资料之中也“应有尽有”。什么《教材详解》、《教材精要》等等竟然将教材中的大小例题、练习题的答案完整的呈现给学生。在这样的现状下,不仅老师可以省去为学生解答疑难的“麻烦”,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做一个习题就核对一次答案的正误,甚至还有依赖教辅资料的提示“按图索骥”的。这些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弄懂”了的,当然就没有再向老师“质疑、问难”的必要了。

可以这样说,当今的有相当多的中小学师生甚至于教育专家都已经对教辅资料产生了依赖性,包括重要的统考命题甚至于高考命题好像都难以摆脱教辅资料的影响。而教辅资料市场则大有方兴未艾之势。毫不夸张的说,如今的教辅资料市场已经泛滥成灾,已经让许多教师无所适从。这种完全依赖于教辅资料展开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影响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辅资料的泛滥在影响教师的同时也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有序形成,从而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

学者施良方先生在《学习论》中曾经给“学习”下个一个比较权威的定义:“学习是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很显然,这里所强调的“经验”就是我们通常所强调的学习过程的体验,而且是比较持久的过程体验。反之,没有过程体验的结果就不能算作学习的结果。就像运动员通过服用兴奋剂而获得的好成绩不是训练得来的道理一样,学生只是通过某种速成的强化训练获得的高分数也不能完全算作学习所取得的成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专家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特别强调,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他强调,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本的,充满教育生态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需要讲授的只能是“内核”性的知识,有了这部分“内核”性的知识,其余的知识、方法、技能和技巧都可以通过学生感悟、体验而“生发出来”,

“演绎出来”。

我们一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使用教辅时省时、省事、省心,有利于提高效率。其实大错而特错,学生探究、领悟和体验,或更直接的说学生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是一个难得的思维培养和建立过程,这个过程是最有力的过手过程,使得学生对知识领悟深刻,把握要领,获得的是真正活的知识,活的方法,是高效学习。反之,这个过程的缺失,使得学生对知识生吞活剥,不得要领,一知半解,更重要的是缺少思维含量,只有简单的记忆吸纳,学生遗忘率极高,使得老师被迫反复的讲,学生被迫反复的练,反复的记,教与学就完全陷入低效的泥潭之中。

所幸的是,这种由于教辅资料泛滥而导致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已经引起了课程改革专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了新课程学习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就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体验”。新课程的理念,摆脱了缺乏人文精神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束缚,倡导师生在课堂中自主开发开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中尽情的感悟与体验,让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律动。

笔者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的深入推进,只要广大教师能够站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的高度去思考我们的教育,并且能够引导我们的学生选择最基础的、少而精的练习题集作参考,把教材知识系统化和典型问题的总结提升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那么,我们的基础教育就能够兴利除弊,泛滥的教辅资料对于我们的基础教育所带来的危害将逐步得到消解。

(作者系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校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