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401-410)

2009-06-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401丁树达

 

丁树达,男,58岁,回族,中共党员,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正处级检察员。

丁树达先后在批捕、起诉和法纪等多个部门

工作,在执法的16年中,他主办、协办案件2600余起,没有出现任何差错。

1985年,丁树达为了做好几十名免诉人员的帮教工作,创造出“潜伏式综合治理”和“一竿子插到底跟踪帮教”方法,收到明显效果,86人中无一人重复犯罪,有的还当上了单位的工作骨干、成为新长征突击手。这件事给丁树达很大启发,他决定通过加强普法工作减少犯罪。

丁树达把犯罪预防工作作为自己的责任,长期坚持进行校园义务普法22年,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几十个大中城市,总行程几万公里,义务为大专院校、中小学校、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宣讲法制报告千余场,为听众解答了大量疑难问题。为了克服法制课的枯燥,他花大气力练就了评书演员和故事大王的基本功,做到在宣讲法制时声情并茂,让听课人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在掌声中学到法律知识,他的法制报告被誉为“笑声教育、法律扶贫”。

丁树达还努力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他除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探究原因外,还着重研究了“青春期”与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问题,指出青春期往往造成青少年冲动、好奇、苦闷、困惑等,由于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使他们的思想误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正是正确掌握了青少年的心理,再加上恰当的教育方法,20余年来,丁树达帮助了无数问题青少年,避免了很多家庭悲剧的发生。

丁树达义务讲课20多年,他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此生。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义务传授法律知识的人。作为执法者,我只想在岗位上为社会多做些贡献,不辜负‘检察官’的职位。”

丁树达先后被评为全国“三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国十大杰出检察官、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先进个人、吉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4次、三等功2次。

402马复兴

 

马复兴,男,50岁,回族,中共党员,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小学教师。

他没有双手,却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29个春秋,字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马复兴出生仅四个月时,掉进了炕下的火堆里,从此失去了双手。1981年3

月,马复兴由村党支部书记推荐,成为了下麻尔村小学的民办教师。面对有些学生和家长不放心的目光,马复兴用自己的顽强努力和坚韧执着,终于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马复兴主动承担了和正常人一样的工作量,一周教二十几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多累多苦,他都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拿备课来说,因为残臂写字比较慢,别的老师备完课了,他还在备课,几乎经常熬到凌晨一两点钟,可从未耽搁教学进度。马复兴的一位同事不无敬佩地说:“也就是他,如果换了别人怕是一堂课也教不下来。他经常上完一堂课下来,头上、脸上、衣服上落满了粉末,吞食的‘粉灰’肯定比我们多得多。就这样,他干了29年,干得还很出色!”

下麻尔村地处青海省封闭落后的脑山地区,部分群众教育意识淡薄,曾经存在比较严重的学生辍学现象。面对这种情况,马复兴坚持不懈地到辍学的学生家里挨家挨户做家访,即使有时候遇到学生家长的不理解,自己遭受委屈也无怨无悔。最终,他凭借自己的真诚和爱心打动了学生和家长,不仅使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还逐渐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年来,在马复兴的努力下,有200多名辍学学生重返校园,有很多还考上了大学。如今,下麻尔村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100%。

马复兴对学生和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学生身上,他能释放出爱的最大潜能。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学校,晚上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他的妻子、同时也是他的同事赵玉花说,老马离开学校就感到寂寞,学校就是他的家。他的学生说:“马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当别人问他辛辛苦苦图什么时,他回答:“我啥也不图,只要我的学生从我的付出中能学到文化,成为有知识的人,我就满足了。”

马复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教育论文征文一等奖,被评为青海省职业道德模范、青海省双十佳标兵、青海省优秀教师等。

403马淑义

马淑义,女,61岁,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三十里铺村乡村医生。

马淑义从1970年开始从事乡村医疗卫生工作,近40年来,她从农村保健员起步,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逐步成长为一名掌握了基本医学知识,并深受当地群众赞扬的乡村医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没有任何补助的情况下,马淑义想方设法办起卫生室,继续为村民服务。那时村民普遍困难,多数赊账,她只有靠变卖猪、羊、鸡等维持。30多年来,她先后医治患者5万余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1万多元。

她刚刚生下孩子两天,就赶上一个村民要生孩子,这是一个双胞胎高危孕妇。那时候村民健康意识淡薄,产前检查少,生孩子又不愿意住院。村里只有她一个接生员,丈夫不让她去,但她还是不顾丈夫的劝阻坚持出诊。接生时,出现了意外情况,因为孕妇高度浮肿,一天一夜孩子还没有生出来,产妇家里人一个劲催。好不容易孩子生出来了,可是胎盘出不来,马淑义一摸,还有一个!等第二个孩子生出来却没有呼吸,她赶紧进行人工呼吸,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孩子终于哭出来了,她却晕了过去,从此还落下了腿疼的毛病,每逢阴天就发作。

2000年的冬天,马淑义因大叶性肺炎住了20天医院刚回到家,一个村民就急着跑来叫她,说他的孩子突然高烧抽搐。她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跑,路上被雪滑倒,为了保护药箱,自己滚到了沟里。赶到病人家时孩子已经昏迷不醒,马淑义立即进行抢救,半小时后孩子苏醒,她又陪着把孩子送到县医院,帮着办好住院手续,直到孩子脱离危险,自己才拖着摔伤的腿回家。

从1980年开始,马淑义就承担起村里几百个孩子的预防保健工作。当时,村民谁也不愿把钱花在疾病的预防保健上。她就挨家挨户做工作,给村民们讲预防接种的好处,现在再也没有谁拒绝预防接种。同许多乡村医生一样,马淑义至今也没有社保、养老和医疗保险,工资也仅仅百来元,每年村民赊账看病都在两三千元,有时她不得不把家里的猪、羊卖掉,用来补贴卫生室的开销。马淑义的想法始终非常朴实单纯,她说“每天看到那么多病人信赖的目光就满足了”。在她的努力下,“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在这个贫困村子得到了实现。

404马琴

 

马琴,女,36岁,中共党员,长庆油田公司第二采油厂岭北作业区木一井区党支部书记。

2006年5月,马琴任木二转油站站长。她在和员工的交往中发现,每名员工都有干好工作的想法,但是也存在缺乏自信的问题。于是她改变以往的管理方法,用自己的爱心激发员工的自信,工作中少命令、多引导,少批评、多激励,引导员工养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工作心态,认真做好每件事的每个细节。马琴从如何排除机泵故障入手,积极引导员工学技术、练本领。每天上班时,她跟踪观察站内设备运转情况,摸索规律,总结方法。通过不懈的努力,她不但掌握了泵的维修技能,还熟练掌握了站内18台设备的性能和排除故障方法,她认真传授给站内的每一位员工,增强了员工的工作自信心。同时,她把“员工每天是否有长进,工作是否每天有收获”列为工作重点,及时捕捉和发现每位员工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工作,不断增强了“成就感”。

马琴注意引导每个员工转换角色思考问题,培养员工之间的相互协作意识;引导员工用心快乐工作,把工作变成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推行“站长轮值活动”,增强每位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心。在员工培训中,她领导开展了“互动培训”计划,开展“今天我主讲,人人上讲台”活动,提升员工的操作技能,推动班站管理达到了标准化。

马琴深知,领导的安全行为和习惯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要让员工自觉遵守安全规定,自己必须先要遵守。于是,她积极参加到争当优秀安全员的活动中,同其他员工一样接受领导考核,接受员工的监督。她还鼓励员工创作安全文化墙、安全提示小挂件、员工安全文化收集册、小板报等,营造了班站的安全生产氛围,也使员工在收集制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安全生产的理解。

多年来,马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索形成了用爱心激发自信,用诚心凝聚团队,用专心快乐工作,用精心安全操作,用恒心提升管理的“马琴工作法”,被长庆油田推广学习。她工作的木二转油站,获得了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先进班站称号,成为长庆油田自主管理示范点。

马琴被授予长庆油田劳动模范、庆阳市劳动模范、甘肃省知识型职工标兵个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405尹同跃

 

尹同跃,男,47岁,中共党员,安徽省芜湖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振兴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推进者,在短短10年间,尹同跃带领他的团队,使毫无汽车工业基础的江城芜湖一跃成为我国新兴汽车工业城。同时,奇瑞公司也成为我国最大的自主品牌乘用车研发、生产、销售和出口企业,创造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1995年,芜湖市领导在参观考察一汽时,结识了时任总装车间主任的尹同跃,几番交流,他们被尹同跃振兴民族汽车工业的抱负深深打动,邀请尹同跃回家乡创业。1996年底,尹同跃不顾家人反对,开始了奇瑞公司的筹建工作。建设初期,工地还是一片荒芜的菜地和水塘,尹同跃把行李和铺盖带到工棚,一干就是几个寒暑。他始终把守着安全、质量的关口,使企业创造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建设的新速度,两年后第一台发动机成功点火,第一辆“风云”轿车成功下线。

建厂初期,奇瑞引进了一条比较先进的发动机生产线,外方派来20多名技术人员负责安装。由于技术封锁和市场保护等原因,他们迟迟不能“交钥匙”。尹

同跃与相关技术人员经过几个昼夜的研究论证,果断送走了外国专家,带领奇瑞自己的技术团队进行攻关,并一举获得成功。

他始终将人才放在公司发展的第一位,引进和培养了一支5000多人的研发团队,组建了奇瑞汽车中央研究院,在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他带领奇瑞公司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在与世界500强公司的合作和竞争中,奇瑞汽车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作为奇瑞公司的“掌门人”,尹同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十几年来,他坚持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尹同跃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安徽省突出贡献奖。

406王万仁

 

王万仁,男,70岁,北京市怀柔区红螺寺中学退休教师。

王万仁一直没有成家,把全部的精力和感情倾注给了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40多年来,他为人师表,精心教学,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山区孩子;他生活上极尽简朴,积攒的40多万元全部捐献给教育事业;他年近七旬仍然为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义务辅导外国留学生,孜孜不倦教书育人。

王万仁爱心奉献教育,情系山区孩子。1965年,王万仁从北京师范学院毕业后自愿来到了偏远的怀柔山区任教。他经常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中走访,看到有的人家徒四壁,供孩子读书相当艰难,就省下口粮和微薄的工资,接济了许多贫困学生。

王万仁坚持严谨治学,培养教育良材。1978年,王万仁调入原怀柔师范学校(即现在的红螺寺中学)工作。在教育岗位的几十年中,他除一次大病住院外,没有请过一次假。他的高尚师德和情操,影响了一批批青少年。从他班里走出的学生,不但学习成绩高出一筹,而且综合素质普遍较高。

王万仁曾几次把福利分房的机会让给了同事,自己一直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学校职工宿舍。他先后捐出40多年来积蓄的30万元给红螺寺中学,设立了“红螺学子奖学金”和“红螺园丁奖”,多次把自己的奖金和补贴捐给学校工会和县儿童福利基金会。退休后,他发挥自己语文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先后辅导了美、德、法等国的十几名留学生。2007年4月,当学校发给他一万多元辅导留学生的讲课费时,他又全部捐入了“红螺学子奖学金”。

王万仁被评选为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407王安兰

 

王安兰,男,46岁,中共预备党员,重庆市巫山县邮政局官阳邮政支局投递员。

21年来,巫山县庙堂乡邮递员王安兰日复一日,穿梭在海拔2000多米的大巴山里取邮包、送邮件。为了帮乡亲们送信,王安兰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更无暇照顾残疾的妻子。他用双脚丈量的邮路足以绕地球赤道5圈,他穿坏的解放鞋就有1000多双。

地处大巴山东麓的庙堂乡与湖北神农架山脉交界,是巫山县最偏远、最贫穷的乡镇。全乡人口居住分散,部分村民住在海拔2700米的山上,通过邮政传递信件、汇款、报刊依然是庙堂乡人了解外界的主要途径。庙堂乡曾有过4任邮递员,王安兰是干得最久的。

1988年3月4日,王安兰接过了组织交给他的邮包。因为邮路艰险,前两任

邮递员都牺牲在这条“生死邮路”上,没人再愿当邮递员。村民的信怎么办?乡里找到了王安兰,请他当乡里邮递员,一个月的报酬25块钱。王安兰答应先试一段时间。没想到,这一试就是21年。就这样,王安兰用双脚丈量大巴山崎岖的山路,用邮包连接着大山内外。这里的村民再熟悉不过的,就是王安兰身穿邮递员服、斜挎邮件包、手拿黑雨伞、脚穿解放鞋走在崎岖山路上的身影。

为了送加急电报,他遇到过野猪、黑熊,也曾经摔下过山涧,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挡住他的脚步。为了将邮件及时送达,他常在山里连续走十五六个小时,很晚才能回家。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王安兰又穿上那件印有“中国邮政”的衣服,开始了一天的邮路。饿了,就着山泉吃洋芋,一日三餐,几乎都是这样。冬天,山上的积雪没过膝盖,在雪地里脚手并用爬着走是常有的事。往往是把信送到收件人手里后,才发现两条裤管已冻成冰柱。2007年暑假,妻子的脊髓炎又犯了,痛得在床上直打滚,但王安兰那几天却坚持在外忙着送高考录取通知书,连续十多天,王安兰连饭都没为妻子做一顿。

为了履行邮递职责,王安兰舍小家为大家,至今一家依然住在低矮的茅草房,几乎家徒四壁。想到妻子、孩子,王安兰更是愧疚。儿子也因为无钱读书,早在15岁那年就辍学外出打工了;妻子的病时不时会发作,一犯就全身疼,他却无暇照顾;就连妻子生儿子的那天,他都没有在她身边。但是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他无怨无悔,想到给别人带来的便利,他就觉得自己的付出值得。

2007年,王安兰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408王江

王江,男,54岁,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四丰派出所警员。

他是中国最大的片警,管辖的地区面积相当于5个澳门,王江警务室是国内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警务室。从1994年调到佳木斯市郊区公安分局松木河派出所(后与四丰派出所合署办公)至今,王江在偏远的小山村一干就是15年,执着履行着人民警察的职责,为保一方平安默默地奉献,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作为一名普通民警,他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踏实工作服务百姓。他所在的松木河警区面积133平方公里,距离市区70多里,茫茫的山林平野中,分布着7个自然村和3个大农场,最远村屯在30里以外,地广人稀,治安复杂。为了工作,他放弃城镇的3间大瓦房,举家搬进了松木河18平方米的茅草屋。为了和群众及时沟通,他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写到各村的墙上,这个号码就成了松木河的“110”。他还在家门口装上了一盏“小红灯”。乡亲们都说:“一看到这红灯,就觉得有了主心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书写成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的爱民篇章。15年来,不管村里的大事小情,王江都要去管,群众愿意也放心让他管。15年来,王江走过的山路超过10万公里,两年就要更换一次自行车外胎,每年都穿坏三四双鞋。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泥,骑着自行车,遇山翻山,遇水趟水。特别是冬天,饿了,就吃几口干粮,渴了就吃几把雪。王江同志还从公安部给他的奖金里拿出5000块钱,给村里安上了9盏路灯。

作为一名公安卫士,他把人民警察保护人民的铮铮誓言,铸造成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钢铁脊梁,成为了百姓心中的真英雄。王江给自己定了个原则:“再远也不能少走一户人家,再累也不能耽误一次出警,再险也不能放过一个嫌疑人。”2006年大年初四,他只身一人面对杀人恶魔毫不畏惧,带着病重的身躯与歹徒殊死搏斗,最终将杀人恶魔擒获。15年来,王江组织各村屯大巡逻、大联防,使当地治安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

王江先后被授予第三届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省十佳公仆、全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409王志睿

 

王志睿,男,1968年3月生,2009年6月去世,中共党员,生前系甘肃省白银市公安局白银分局高新技术产业园治安派出所副所长。

1990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王志睿一直战斗在公安基层一线。他始终把辖区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嘴勤问、手勤记、腿勤跑”,竭尽所能为辖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十几年间共破获各类刑事案件和查处各类治安案件1400多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500多名,抓获逃犯20多人。他的责任区也真正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

1998年秋,在全国开展的声势浩大的“追逃”战役中,他赶赴西安,凭借丰富的经验,顺藤摸瓜,终于将杀死1人、重伤1人的逃匿5年之久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2001年春季禁毒专项斗争打响后,王志睿独闯毒穴,冒着生命危险与老奸巨猾的毒贩斗智斗勇,最终将深居简出的毒贩成功引出巢穴并迅速制服,当场缴获毒品海洛因2200多克。

2003年以来,王志睿被查出中晚期直肠癌、双肾衰竭等重症,但他在15次住院、3次手术、多次化疗之后,依然表现得非常坚强,在病情尚不稳定的情况下毅然决然重返岗位。在法制科带病坚持工作的4年多时间里,他从不把自己当作病人,以顽强的意志克服身体的疼痛和虚弱,刻苦钻研法律,成为法制工作的行家里手,其间共审核各类刑事案件1000余起,依法移送起诉180余起。他经手的每一起案件都做到了程序规范、证据充分。他还主动参加侦查破案。2008年2月,他获得一条贩毒线索,不顾刚刚化疗身体虚弱,坚决要求参战。他三赴宁夏,来回颠簸在3000多公里的追逃路上,五天五夜仅睡了5小时,病痛折磨他三天三夜只喝了一碗粥。凭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他和同事胜利破案,抓获白银籍吸毒人员5名、贩毒嫌疑人3名,共缴获毒品海洛因300余克。同年5月,他与同事去北京押解嫌疑人归案。由于手术后多次化疗引起的严重肠粘连和肠梗塞,他整整七天七夜没吃东西,坚持将嫌疑人安全押抵目的地。他在胜利完成任务后栽倒在地,连家都没来得及回就住进了医院。主治大夫看到他肠粘连的程度后感慨:这样的病人能生存就是奇迹,能忍受疼痛坚持继续工作的人,简直就是奇迹中的奇迹。

410王法金

王法金,男,48岁,中共党员,浙江省湖州市公安局吴兴区分局月河派出所副所长。

“警察常常因为‘勇敢’而受人尊敬,但他却因为‘点子’为群众爱戴。每一个小点子都来自他对人民警察职责的深刻理解,虽然平凡和琐碎,但这更需要勇气和创造。”这是2004年度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评委会对王法金的评价。担任社区民警10年来,他全身心投入社区警务工作,耐心细致,热情服务,勤思善行,受到群众的信赖。

王法金耐烦、耐杂、耐细,甘做服务群众、为民解忧的贴心人。2000年4月担任社区民警后,他自己掏钱印制警民联系卡、给居民住户的公开信,挨家挨户送上门;在小区里挂出26块警民联系牌,贴上自己的照片,写上自己的联系电话。10年来,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下居民家和小区里的琐事、杂事,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无论谁家水管坏了、钥匙丢了,他们都会想到王法金,“有困难,找老王”成了社区群众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王法金求真、求新、求实,甘做乐于奉献、勤奋耕耘的用心人。为抓好社区治安,他组织下岗、待业青年成立保安巡逻队,组织居委会干部、社区老公安、治保积极分子成立义务巡逻队。为带好“群防”队

伍,降低发案率,他以社区为家,吃住都在警务室;为让大家了解社区每日治安动态,他挂起了“治安快报”板报;为普及法律知识,他办起了法律夜校;为帮助失足青少年,他推出了“朝霞工程”;为便于帮助十几户家里没电话的困难户,他想出了悬挂黄手帕的办法。居民说,只要把黄手帕挂出来,王警官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王法金善学、善思、善行,甘做精通社区警务、保护群众平安的有心人。王法金是大家公认的“点子警察”,他总结提炼的《社区警务工作法》已成为社区民警的必读教材。为了让群众出门放心,回家安心,他建起“治安观察哨”,推出“楼管楼”工程,“七盯一防”防控法;受身份证编码的启发,他发明了出租房屋“六位代码”管理法,可以详细掌握租住小区人员的信息。

王法金先后被授予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浙江省十大时代先锋,荣立一等功1次,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