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117-132)

2009-06-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117齐亚珍

齐亚珍,女,56岁,中共党员,山东地质勘察公司幼儿园退休教师。

1994年4月以来,齐亚珍以母亲般的情怀,热情关心帮助社会百名

贫困大中学生、伤病残人员、孤儿、流浪儿、失足青少年。她还把爱心延伸到了军营,被战士亲切地称为“兵妈妈”。15年来,她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出资240多万元,救助患重病的战士;与全国各地数百名陆、海、空和武警战士建立了母女、母子关系;与几百名战士和社会需要关爱的孩子、困难群众建立长期联系,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齐亚珍主动捐献骨髓,成为济南市骨髓资料库中志愿捐髓第一人。她还发动家人献血、献骨髓,近年来带领全家人义务献血共7200毫升,全家人都做了骨髓配型试验,创下一家七口人全部志愿捐髓的“全国之最”。

多年来,齐亚珍积极组织志愿者队伍,发动志愿者为困难群体募捐。他们在院校开展“让爱在校园闪光,红十字精神进工地”捐赠军训服活动,引导更多人关爱农民工及其子女;广泛开展“奉献爱心,关注聋儿”、“关爱儿童,托起希望”等活动。汶川大地震后,她先后从网上搜集图片和拍照片200余张,发帖子、发文章等50多篇,以此推动支援灾区的募捐活动,为省红十字会募集捐款万余元,并前往灾区看望参加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部队官兵。

齐亚珍的爱心,在她帮助过的人群中传递。她的许多“兵儿子”有的在部队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士兵,有的入了党,有的当了班长,还有一人荣立一等功,两人荣立二等功,多人荣立三等功。更让齐亚珍高兴的是,“兵儿子”们也在积极努力地关心帮助困难群众,其中有6个“兵儿子”每个月从津贴中节省数千元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业。 

齐亚珍荣获全国十大优秀母亲、爱国拥军模范,山东省十佳兵妈妈、三八红旗手,济南市十大文明市民标兵、热心泉城公益事业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

118吴熙

吴熙,男,70岁,中共党员,福州吴熙中医妇科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

吴熙年近古稀,仍然始终不渝地热心社会慈善事业。他从17岁投身中医事业开始,就把办慈善医院当成自己一生的追求。2002年,台江区中医院改制为民营非营利的福州吴熙中医院,这是全国第一家慈善医院。从此,身为院长的他倾心竭力地投入慈善医疗工作:医院被定为贫困医疗救助定点机构,向特困户和贫困户发放“慈善医疗助老卡”、“慈善医疗爱心卡”6000张,每年优惠患者200多万元人民币;建立首批“福州市农民工优惠定点医疗机构”,向农民工发放1万张慈善医疗卡,每张每年优惠医疗费300元;建立“福州市慈善助老医疗机构”,为全市900名60周岁以上的贫困老人每年优惠360元。除此之外,医院每年还为贫困退休劳模、贫困母亲等免费体检5000至10000人不等。他自己每年还10多次带领专家赴社区和农村义诊,举办医学科普讲座。他撰写医学书籍39部,其中医学科普著作就有18部,免费向群众赠送53000册。2007年他到罗源县讲学,自费2万多元购买生化检测仪器送给罗源县。

吴熙的人生加法是“心血+汗水+无私奉献+身先士卒=共产党员”。他每天接诊时间超过12小时,从开院以来没有一个节假日休息过,被誉为“没有节假日的院长”。他倡导“职工过节,领导站岗”,建院23年来,每年除夕夜他都守在医院。吴熙是名医,慕名找他治病的国内外患者很多,有病人为了表达谢意,送红包、礼品,都被他一概谢绝。他将领到的1万多元荣誉奖金全都交了党费,还为福利事业捐献了6万多元。去年南方遭遇雨雪灾害时,他自己也身患重病。

“5・12”大地震当天晚上,吴熙就召开院党支部和院委会会议,通报汶川地震灾区情况,并要求院班子成员带动全院医务人员尽自己一份力量献爱心。他在第一时间分别通过慈善总会、总工会向灾区捐款1万元,并积极开展募捐活动,赈济灾区。他还竭力为2名绵阳市受灾的初中学生疗伤,帮助另2名灾区学生重返课堂。

吴熙曾是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中医专家,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慈善突出贡献奖、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19宋志永

 

宋志永,男,37岁,中共党员,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八里铺村村民。

2008年1月,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雨雪冰冻灾害后,宋志永心急如焚。他想到“30年前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都支援我们,现在南方遭了灾,我们应该去支援他们”。在宋志永的倡议下,他和另外12名同乡农民兄弟组成“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在大年三十下午动身,经过长途颠簸辗转赶到抗灾一线,加入“抢修突击队”,投入到繁重的救灾重建工作中。他们每天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参与抢修十几处电力设施,为恢复灾区电力供应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宋志永再次奔赴救灾一线。一路上,他坐火车、出租车、摩托车、步行,最终到达灾情比较严重的北川县。随后“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的其他12名农民兄弟也先后赶到,他们汇合在一起,共救出了25名生还者。在四川地震灾区,“宋志永爱心志愿小分队”穿着的红马甲,已成为醒目的“爱心名片”。他们同全国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一道形成了志愿服务、抗灾重建的动人场景。

救灾结束后,为继续给地震灾区和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有效帮助,宋志永倡议并组织成立了全国首家爱心志愿服务基金,将自己所获得的各类奖金及工资全部投入到基金中;开设了爱心网站,专门鼓励和支持各类爱心志愿服务。此外,宋志永还专程赴灾区将246名因灾不能在当地及时上学的孩子接到玉田县上学,并承担他们在玉田县两年学习期间的文具费用及其他花销。为帮助残疾儿童,宋志永在县特殊教育中心设立了爱心扶助基金,与19名残疾儿童签订了爱心扶助协议,承担他们的全部生活费,并出资5000余元为残疾儿童所在学校购置了15台缝纫机。爱心基金成立以来,共接受社会各类捐助12.1万元,除大部分用于四川学生在唐山的就学外,还救助了20多名困难群众。

几年来,宋志永还参与组织了各类主题捐助活动,帮助困难奶农、患白血病的学生、因失火致贫的农民等走出困境。宋志永以他博大的爱心,践行了“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

宋志永先后被授予全国五四标兵、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唐山十大杰出青年、唐山抗震救灾特殊功勋奖、唐山市学雷锋标兵、唐山市首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120张陆海

张陆海,男,42岁,中共党员,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行委国税局车购税办税服务厅科员。

参加工作22年来,张陆海一直热心地帮助身边的人。他资助失学儿童,照顾孤寡老人,帮助贫困职工,关心生病同事。工作岗位换了几次,工作地点换了几处,但助人为乐的劲头一如既往。

刚到玉树藏族自治州国税局工作时,张陆海了解到有两名叫卓玛、云措的藏族小孩因贫穷而失学,常常在学校门口徘徊。他决定承担起她们及另外4名藏族孩子的学费。之后的几年中,他坚持为孩子们购置衣物、书籍和学习用品。去年玉树草原发生雪灾,已调离玉树的张陆海动员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又跑了青海油田的十几个厂处,为卓玛、云措和希望小学的孩子募集衣物近千件。2002年,同事王英兰身患癌症,张陆海四处联系朋友,帮助她去北京、上海会诊,又带头发动全局干部捐款近万元。2003年,他在一家企业查税时发现职工刘华夫妇双双下岗,家庭非常困难,就拿出1000元生活费送给他们。2004年,他去偏远牧区征收个体零散税收,看到当地的孩子们衣衫破旧、生活贫困,就回家与妻子商量,为这些少数民族孩子捐赠了价值5000余元的衣物。其实,当时他和爱人的工资收入并不高,夫妻两地分居,家在农村的父母年老多病,女儿也在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每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爱心。

在玉树,张陆海还成了一对藏族老人达杰夫妇的“汉族儿子”。达杰夫妇膝下无儿无女,长期体弱多病,张陆海把照顾老人当成自己的应尽义务。一有空闲时间,就来到老人家里,帮老人干活,陪老人聊天,给老人送米送面。到了冬天,总不忘为老人添置衣物、被褥。老人想吃什么东西,他都去给老人买回来。几年下来,两位老人对张陆海有了深厚的感情和信赖,遇到什么事都要与他商量。2003年,达杰老人患上了肺气肿和关节炎,张陆海利用休假时间带老人到省会西宁看病。老人住院近一个月,张陆海几乎天天守在老人床前,端屎端尿,翻身捶背。老人逢人便讲:“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得到了这个汉族儿子!”

张陆海先后获得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青海省国税局助人为乐先进个人、全省国税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玉树州民族团结创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21张桂梅

张桂梅,女,52岁,满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

张桂梅自幼丧母,由姐姐抚养长大。正是有感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才使自己变成了83名孤儿的“妈妈”。

1995年,丈夫因患胃癌去世,孤身一人的张桂梅从大理市调入华坪县民族中学任教。张桂梅一边教书,一边忙着筹办儿童之家,她要让孤儿们有一个温暖的家。2001年,她开办了华坪儿童之家并任院长,先后收养了83个孤儿。她每天往返于华坪民中与儿童之家,用自己细腻的母爱,耐心培养与孩子们的感情,细心照顾他们的生活,把母爱给了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们。来自多个民族的83个孩子把儿童之家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在这里幸福、快乐地生活和学习。孩子们无不对自己的“妈妈”充满感恩之情。为了弥补资金不足,也为了让孩子们体味生活的不易,张桂梅领着孩子们上街卖过布娃娃、鞋子。经费紧张、不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都没有阻挡张桂梅把儿童之家办下去、办得更好的决心。她把社会各界给自己看病的捐款和各级党委、政府发给自己的奖金全部转捐给了学校,用来修建校舍、资助贫困学生。10余年来累计捐款近60万元,但她个人户头上却没有一分钱。

在多年的教育中,张桂梅深刻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她要努力用知识改变女童们的人生轨迹。在她连续5年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力下,2008年9月1日,凝聚着张桂梅爱心的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正式开学。第一批入学的100名学生,全部是山区少数民族贫困生。张桂梅从对学生的爱心教育、感恩教育入手,在教学中引入体验教育的内容,使学生真切、深刻地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教育她们要从内心鞭策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作为一项爱心工程,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帮助越来越多的山区贫困女孩圆了上学梦。

张桂梅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全国十佳知识女性、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云南省首届兴滇人才奖、云岭先锋奖章。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122李文哲

李文哲,男,55岁,朝鲜族,中共党员,吉林省和龙市希望福利院院长。

李文哲35年如一日,义务收养和资助了120多名孤儿和贫困学子。1974年10月,李文哲到和龙市房产局当工人,他被安排在房东老朴家租住。同年,房东被抓进监狱服刑,扔下多病的妻子带着5个孩子艰难度日。老朴家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几个孩子面临辍学,当时的房租每月只要5元钱,而李文哲却把每月39元的工资全部交给了朴家使用。1981年,经人介绍,李文哲认识了蔡明子。当时,李文哲抚养着两个孤儿,一个3岁,一个8岁。“拖家带口”的李文哲让蔡明子着实犹豫了一阵子,但李文哲的执著终于打动了蔡明子的心,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嫁给了李文哲。新婚之夜,两个孩子都跑过来搂着阿姨睡,李文哲躺在凳子上,看着新娘搂着两个孩子睡了一晚。

结婚当年,他们就把和龙市一个16岁面临辍学的孩子接到家里生活,五口人挤在18平方米的小屋里。三年后,这个孩子考上吉林大学。李文哲夫妇从此也开始了收养和资助贫困孩子的生活。为了让孩子们生活的好,李文哲养过猪、养过熊、开过商店、饭店,起早贪黑辛苦操劳。海燕,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靠着父亲蹬三轮车挣钱养家。2001年,她的父亲到山里采

蘑菇时,因脑出血昏倒后去世了。办完丧事,海燕刚回到学校,房东就开始向她催要拖欠房款,李文哲夫妇得知了这件事,马上帮海燕结了房钱,并把孩子领到家中。

2001年,李文哲购买了一处旧厂房,将它改造成了“希望福利院”。福利院里现在住着27个孩子,李文哲每天早晨4点多就起床,晚上,李文哲10点之前都是在孩子的宿舍陪孩子们学习,只有孩子们都睡了,他才回自己的房间睡觉。35年来,李文哲收养和资助的孩子已有33人考上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2008年就有7个考上大学。在李文哲的家中,没有高档的家具,摆放最显眼的,就是一张张孩子们的照片。

李文哲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08年荣获中国红十字会员之星、吉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

123李文浩

李文浩,男,34岁,海南省脊髓损伤病友交流社区网站站长。

李文浩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他大学毕业后在广州一家著名IT公司工作,后辞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准备出国。正当编织人生美丽梦想时,200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李文浩脊椎神经损伤,造成完全性瘫痪,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李文浩曾想过轻生,但为了让父母对自己存有希望,他选择了坚强,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

治病期间,李文浩发现国内有关脊髓神经损伤治疗的资料相当匮乏。于是,他决定为脊髓损伤病人做些事情。2004年11月,李文浩投入1000元注册费,创办了“脊髓损伤病友交流社区”,这是国内第一个专门的脊髓损伤交流网站。

对于一个完全性瘫痪的病人来说,使用电脑是极为困难的。李文浩请人在床上方安装了一个巨大的铁质圆盘作为电脑显示器的固定底盘,在床头安装了一个用马达发动的巨大的铁制起重设备。使用电脑时,必须由护工用起重设备将李文浩从轮椅吊到床上,然后他把自己的头当做“鼠标”来进行操作。在李文浩看来,最困难的是翻译国外的最新治疗技术,每次他托美国的朋友帮他寄来医学书籍,由于专业术语多,往往翻译一篇上千字的学术论文就要耗费一周的时间。

半年之后,网站运行上了正轨,看见越来越多的病友加入这个网站,李文浩终于品尝到成功的愉悦。创办4年来,网站会员已发展到4000多人,几乎都是脊髓损伤患者。许多病友曾经在绝望之中想要自杀,加入网站以后,在众多网友的帮助下渐渐打开心扉,变得坚强乐观。

46岁的四川截瘫女网友徐荔说:“我要感谢我们的网站,它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病友都是兄弟姐妹,感谢这里的病友,是他们让我看到光明,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网站还组织爱心行动,将康复小册子及捐款送到10多名病友家中,帮助上百名病友解决婚姻、工作、经济等难题。

李文浩说:“尽管我们的力量有限,但如果大家都不去做,希望又从何而来?”

124李加才让

李加才让,男,藏族,67岁,中共党员,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新街乡陆切村卫生室医生。

李加才让坚守乡村医疗事业四十载,他的诊所是全村人的健康保障。他有一句朴实的“名言”:“金子虽好,跟生命相比,粪土不如!病人就是亲人,患者全是父母兄妹。”

李加才让经济并不宽裕,有时还要靠贷款维持诊所的运行,却长期为贫困村民赊账治病,手里攒了一大摞欠账单,总计达40万元。

村民马占财的老伴常年生病卧床,多年来,老两口不断欠着医疗费,但李加才让依然时不时来到他家,把脉诊病,打针送药,绝口不提还钱的事。马占财的儿子阑尾穿孔,是李大夫治好的;女儿再乃拜突发心脏病生命垂危,已经按照穆斯林习俗请阿訇念了“亥亭”(经),李大夫说,好像还有心音,我再试试吧,结果真的救活了。谈及这些,80岁的老人潸然泪下:“如果陆切村没有李加才让,真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在陆切村,常年欠账治疗的贫困村民不是一家两家。藏族妇女兰朵患了痢疾,腹痛难忍,但之前已经欠了上千元药费,下了几次决心来到诊所门口,却实在不好意思进门。李加才让看到捂着肚子蹲在路边的兰朵,焦急地责怪她:“有病了就过来看嘛,没钱有什么关系?”青年妇女拉桑吉宫外孕引起大出血,家里拿不出一分钱,李加才让毫不犹豫地拿来2500元钱,送她去了县医院。村民白成祥的孩子在一个大雨之夜突发脑膜炎,李加才让立即赶到家里医治,并留在处处漏雨的房子里,披着一块塑料薄膜,在滴滴嗒嗒的雨水中观察了一夜。回族妇女艾乃麦流产卧床不起,丈夫在外打工,家里缺少吃的,李加才让知道了,立即让妻子拿上酥油、炒面和羊肉送去。

诊所由生产队划归到个人名下之后,李加才让开始免收出诊费。十里八乡的病人慕名而来,很多人兜里没有一分钱,李加才让却从未因交不起医药费而把一个病人拒之门外。乡亲们说,“李大夫不是把我们当病人,是把我们当自己的亲人看待哩!”

2006年,李加才让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25李丽

李丽,女,47岁,湖南衡阳“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公益网站“丽爱天空”创办人。

1963年,一岁多的李丽由于小儿麻痹症,成了一名从腰肌以下全面瘫痪的肢残儿。在经历了40多次手术后,8岁的李丽终于拄着拐杖站了起来,挪动了人生的第一步。然而40岁那年,正当李丽靠自己的毅力与诚信闯出一番事业时,一场无情的车祸再次让她回到了轮椅上,身上留下了270多道切口和6块钢板。

在与死亡的抗争中,她渐渐读懂了人生这本书,她在日记中告诉自己,要“把挫折当存折,把苦难当享受,把失败当财富,为爱而生,奉献社会”!

李丽自强不息的经历深深打动了衡阳雁南监狱的干警,2003年5月,他们邀请李丽给服刑人员作报告。“你们被自己的心结囚禁,我被自己的身体囚禁。你们只要好好改造,总有获得自由的一天,比起我的终身囚禁来说,你们是幸福的。”推心置腹的互动交流,李丽“走”进了2000多名服刑人员的心中。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服刑人员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李丽白天要忙生意,但无论多忙多累,她对服刑人员的信件都要一一亲笔回复。几年下来,李丽共收到服刑人员的来信近万封,接听电话2000多个,寄送书籍1000余本,先后帮52名刑释解教人员找到了工作。在她的影响下,郴州监狱的服刑人员成立了以李丽名字命名的志愿团爱心基金会,已为社会特困人员捐资5000余元。

李丽发现有许多人是由于家庭教育出现问题而走上邪路的,她决定探寻更多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2005年,她个人自费8万多元,踏上了去北京师范大学的求学之路。她认真学习了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并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回到衡阳后,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丽爱天空”公益网站,专门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4年多的时间里,她帮助100余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她坐着轮椅,先后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义务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余万人次。

李丽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华慈善奖提名奖、湖南省践行八荣八耻先进个人、湖南省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当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126李艳光

 

李艳光,男,56岁,中共党员,中国铁建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南昌建设有限公司职工。

1992年5月,李艳光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寄去200元,资助安徽省临泉县一名失学儿童,从此开始了他的“希望工程”、“春蕾计划”之旅。17年来,李艳光用省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全国82名失学和贫困孩子。

李艳光不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孩子,更注重在精神上对他们的支持和引导。他像亲人一样,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们写信,邮寄课外书和学习用品,努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受资助的孩子们给他写了1000多封来信。一位受资助的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女孩曾因贫困一度辍学,如今已经成为一名幼教老师,她在信中说:“是您把我家引上了幸福路”。

在李艳光精神感召下,他的独生子李峰也加入到“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中来,已经资助9名孩子。他所在单位的同事纷纷加入到献爱心行列,最多的一年资助达到10万元。浙江一位七十高龄老人,被李艳光的事迹所感动,也加入到了“春蕾计划”行列。李艳光积极发动市民参与“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募集资金达70多万元。江西省妇联、青基会得知李艳光的经济状况后,劝他不要再捐助或减少捐助。李艳光说,我对“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做不了大事,但是可以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尽一份心。李艳光的感人事迹赢得社会广泛赞誉,他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为“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尽了一些微薄之力,不足挂齿。

李艳光荣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江西省职业道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春蕾使者,南昌市张思德式好市民等称号。

127李翠琴

李翠琴,女,38岁,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恒昌出租汽车公司驾驶员。

她热心公益事业。2003年春,她在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出租车“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非典疫情结束后,她的车被评为“文明出租车”。至今她仍参加“爱心车队”的各种服务,免费接送贫困考生参加考试、为内蒙古交通台、呼市交通台义务提供路况信息等。她习惯在出租车的后备箱里备几块砖头,行车途中遇到马路黑洞,总要停下车,在它的周围放上砖头,以提醒行人和车辆注意安全。

她热心帮助别人。有一天,她正在跑车,一位男子丢失了3岁的小孩,要求搭车去周边寻找。她免费带他搜寻了几个小时,并联系呼和浩特市交通广播电台播出寻人启事,终于找到了孩子。一天中午,李翠琴开车途中路遇一位中年妇女被大货车撞伤。她招呼货车司机把受伤的妇女抬到自己车上,报了警后,又把受伤妇女和货车司机送到医院。在就诊过程中,那位司机带的钱不够,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一上午的营运所得拿了出来。2008年3月,一位乘客匆忙下车时忘记带自己的行李箱,李翠琴发现后立即与呼市交通台联系找到失主。失主连声称赞,“呼和浩特市的‘的哥的姐’真好。”

她关心弱势群体。76岁老人陈殿英出行不便。李翠琴免费接送老人出行。5年来,只要老人一个电话,她就马上拉老人外出。2004年,她积极参加了资助贫困大学生回家过年募捐活动。汶川地震发生后,她为灾区捐款600多元。她多次参加为小学特困生捐款活动,和特困生结成了帮扶对子,给学生送文具、衣物。

李翠琴获得全国优秀出租车驾驶员,内蒙古自治区助人为乐模范、十佳出租车驾驶员、助人为乐爱心市民等称号。

128杨长友

杨长友,男,43岁,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田坝乡田坝村村民。

从18岁起,杨长友就承担起了赡养5位老人的重任,用一片爱心和瘦弱的双肩,托举起了5位老人的幸福晚年。

杨长友出生在乌蒙山大海梁子一个山坳里,父亲弱智,母亲残疾,家里生活异常艰辛。18岁时,杨长友就完全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让家人吃饱饭成了他最大的责任和心愿。刚刚成年的他常常早出晚归,辛苦操劳。不仅要安排父母的生活,还要照顾弟弟上学,杨长友艰难地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当时村里有位近70岁的孤寡老人叫杨宝安,生活无依无靠,经常是饱一顿饥一顿。看到老人凄凉的生活境遇,杨长友心里很不是滋味。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决定把老人接到家中照顾。老人行动不方便,每天上厕所都要杨长友背出背进,晴天还要背出来晒太阳,生活负担骤然增大。不久,善良的杨长友又接来了两位孤寡老人:一个是他的伯父,一个是村里人叫“哑巴三叔”的聋哑孤寡老人。“哑巴三叔”基本没有自理能力,除了会张嘴吃饭,连穿衣叠被都不会。乡党委、政府看到杨长友不易,多次做工作让他把3位老人送进乡敬老院。但他认为,老人年事已高,最需要亲人的温暖,也不想给政府添麻烦。最后,杨长友坚持自己赡养,并且要给他们养老送终。

因为家庭负担重,杨长友的个人问题就成了老大难。后来,杨长友的朴实和无私感动了一位善良女子范柱美。1998年,31岁的杨长友与25岁的范柱美结为夫妻。范柱美不但没要一分钱的彩礼,还和丈夫共同承担起了赡养5位老人的重担。

如今,杨长友的经济仍然很拮据,经常要外出打短工贴补家用。尽管如此,他和贤慧的妻子仍然尽心竭力地赡养着这几位老人。“杨长友是个大好人!”每一个走近杨长友、了解杨长友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杨长友用无私的爱、最真的情赡养长辈、抚育儿女,谱写着一个朴实农民平凡而崇高的人生赞歌。

129杨绍军

杨绍军,男,64岁,湖南省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

杨绍军13年收养了360名孤儿。

1982年开始,杨绍军就靠酿酒、养猪挣的一点钱,收养了7名孤寡老人。为老人送终之后,一次,他偶遇几个孤儿。他想,要是能帮上这些孩子一把,或许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于是杨绍军卖掉小酒厂,还借了16万元,于1996年3月筹建起了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首批收养了26名孤儿。杨绍军说,孤儿院之所以取名为“阳光”,就是要让孤儿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党的温暖阳光,茁壮成长。

孤儿李侠12岁开始流浪。进院时他经常尿床,杨绍军听说吃狗肉能治尿床,就买来炖给他补身子。李侠慢慢养好了身体,还像哥哥一样照顾孤儿院的弟弟妹妹。后来,品学兼优的李侠考上了澳门科技大学。2005年,李侠突发肾功能衰竭。心急如焚的杨绍军连夜赶到澳门,与学校协商把李侠接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五医院进行抢救,挽救了李侠的生命。

孤儿院自1996年建成以来,收养来自全省老少边穷地区、灾区孤儿以及服刑人员特困未成年子女共计360余名。孤儿们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他们中有的考上了北京大学研究生,有的参军入伍,有的成为人民教师,如今在院的235名孤儿入学率达100%。13年的时间里,杨绍军直接用于孤儿的费用超过1000万元,用于其他社会救助、捐款的费用达120余万元。

杨绍军先后获得联合国爱心工程奖、首届中华慈善奖、湖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当选为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30沈翠英

沈翠英,女,62岁,上海第四聋哑学校退休教师。

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也深深牵动沈翠英的心。作为一个公民,看到国家面临严峻的考验,看到灾区人民受到如此深重的创伤,她感同身受,忧心如焚。再三考虑之下,在得到全家的支持和鼓励后,她把半生的积蓄、准备留给小辈、在黄金地段的一套住房拿出来拍卖赈灾,用拍卖所得的450万元捐赠灾区建一所软件、硬件都过得硬的小学,以帮助灾区的孩子早日重返校园!她说:“这是她一个老人、一个老教师的最大心愿。”

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沈翠英的带动下,社会各界也纷纷参与了捐献活动。《故事大王》杂志为她援建的小学捐助了文具和图书;世界500强企业拉法基公司无偿为学校提供了石膏板;大金空调公司为学校提供了空调;3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捐款2万元;远在美国的羽佳小朋友为学校带来了两大箱书包、文具等。肩负着大家的信任与托付,沈翠英心情激荡,暗下决心,决不辜负大家对她的重托!2008年10月,按照八度抗震的标准设计的“尚慈翠英小学”在都江堰的柳街镇破土动工了。今年9月份开学,孩子们就可以搬进漂亮的校舍读书了。

不仅如此,在对地震灾区实地考察后,沈翠英决定还要为灾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她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提出成立“沈翠英专项基金”,募集各方善款,为灾后重建、帮助困难群体做更多的事,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并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她将自己现住房抵押的400万元拿出来,帮助都江堰市8家企业恢复生产。她又同几位有共同意愿的朋友一起创立了一个慈善团队,取名“上海聚爱实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推广都江堰的食品,并承诺将销售额的15%捐献给灾区。2009年元宵佳节,她偕同儿子儿媳又一次来到都江堰,再捐62万元。她把目光瞄准了都江堰的重点农产品――猕猴桃产业发展上,要把猕猴桃打造成都江堰的希望之果,并将企业盈利的30%捐入“沈翠英专项基金”,用于灾区儿童的教育,培育都江堰的“明日之星”。

沈翠英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2008年荣获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行为楷模称号。

131陆松芳

陆松芳,男,78岁,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厚皋村村民。

“为地震灾区捐款万元的卖煤翁”,这是湖州群众对陆松芳竭力募捐义举的特别赞美。就是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汶川大地震后,毫不犹豫地一次性捐出11000元。有人替他算了一下,这些钱,即使他不吃不喝,也要连续两年卖煤饼才能赚到。

从58岁起,陆松芳就一直干着送煤的工作。因为连续20年倾身向前拉板车,他的腰已经佝偻了。送煤饼的活儿又脏又累,每百斤送到后,对方按路程远近付费2至3元。虽然收入微薄,老人却把省吃俭用的钱,几乎全部用来帮助别人。2008年初,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时,他当场掏出1200元,购买了60

把铁锹,向路人表示,谁愿意为大家铲雪扫路,可以自己来取铁锹,用完后就归自己使用。在建造当地一座大桥时,老人又捐助了600元。

汶川地震发生后,陆松芳主动来到所在的社区办事处,掏出1000元现金和3本共1万元的存折,坚决表示要捐献给灾区。社区工作人员知道他的钱得来不易,让他捐款1000元。可陆松芳不但不听劝说,到银行将存款全部取出来,亲自送到社区工作人员手里。老人说:“地震中那些受灾的群众都是中国人,我们和他们就好像是兄弟。现在,这些兄弟遭难了,没有饭吃,而我这里还多一碗饭,我是不是该把这碗多出来的饭给他吃呢?”社区工作人员被老人简单朴实的话感动了,最终收下了老人的捐款。

陆松芳从小丧父,母亲在周围邻居的帮助下才把他抚养长大。他从小就知道,“要记着人们的大恩,要帮助别人”。他的事迹传开以后,经常有人带着礼品来看望他,但他总是谢绝,实在推脱不掉,他总是把收下的礼品送给工友、邻居和困难户。陆松芳独自租住在一个只有四五平方米的老四合院单间里,除了一张床和门板搭起的餐桌外,几乎没什么家具,衣服和鞋子都在露天放着,电灯是家里唯一的电器。现在他依旧是每日早起拉煤辛勤工作,依旧是粗茶淡饭,也依旧是那样质朴温和的笑容和眼神。说起自己的生活,陆松芳说从来不觉得苦,反而觉得很快乐。

陆松芳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候选人,被浙江广电集团评为2008年度浙江骄傲年度特别人物。

132陈光标

陈光标,男,41岁,致公党党员,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看到别人有困难,马上发自内心的就想去帮助他。”陈光标常说这句话。创办公司第一年,盈利不到20万,他捐款3万元救助安徽一名白血病患儿;第二年,盈利不过60万,他又拿出28万元修建了一条4.8公里的乡村公路。

2005年6月,陈光标在电视里看到青海玉树的孩子们坐在地上上课,第二天就奔赴青海实地考察,并将原计划捐建20所学校增加为46所。他还捐建了10所乡村卫生所,捐赠了500套教学电脑和3000套校服。

“5・12”地震后仅两个小时,陈光标就亲率抢险队,开动推土机、挖土机、吊车等60辆重型机械设备,千里驰援救灾一线。他冒着余震、泥石流和山体坍塌的危险,参与打通了通往北川、汶川和映秀的生命线,推出了映秀镇的直升机停机坪。他帮助清理楼板、废墟,救出群众130余人,掩埋遇难者遗体近万具,给沿途遇到的灾区群众发放100万元现金。他还组织部分机械参加唐家山堰塞湖导流明渠开挖,并在救灾结束后将所有工程机械设备捐给当地政府。

2009年春节,陈光标率领企业家慰问团来到灾区,捐赠3000多万元现金和3100万元物资,其中陈光标个人捐赠300万元现金。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他再次赶往灾区,捐赠了200万元现金和2000台电脑。至今,陈光标已向灾区捐款捐物累计过亿元。

陈光标连续4年获得中华慈善奖,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