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517-532)

2009-06-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517孙莎莎

孙莎莎,女,19岁,山东省临沂师范学院物理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8级本科班学生。

8岁那年,孙莎莎的母亲不幸患上类风湿

性关节炎,从此生活不能自理。为给母亲治病,家中债台高筑。半年后,不堪重负的父亲又离家出走。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年幼的孙莎莎身上。逆境把孙莎莎磨练成一个懂事、刻苦的孩子。她小小年纪就一边照顾妈妈,一边刻苦学习。200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山东省即墨一中提前录取。可是,学校离家30多里地,一边是需要照顾的母亲,一边是自己盼望已久的求学机会,两难的孙莎莎几经考虑,毅然决定背上妈妈到学校附近租房上学。

高中三年,她每天早晨5点便起床做饭,然后帮母亲穿好衣服、洗漱,等母亲吃完饭匆匆收拾一下就背上书包跑向学校;中午放学铃一响,她第一个冲出教室,回家做饭、洗衣服;晚上9点半下了晚自习,她先帮母亲按摩疼痛的关节,安顿母亲睡下后开始复习一天的功课、预习第二天的新课。就是靠着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孙莎莎不但出色完成了高中学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临沂师范学院。

这一次离家更远了,18岁的孙莎莎毅然决然地又一次“背”着妈妈踏上新的求学路途。在新的环境,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悉心照顾母亲,同时还参加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赚取微薄的酬劳补贴家用。在孙莎莎多年细心的照料下,母亲的病情有了好转。以前母亲整日卧床不起,连吃饭都要靠人喂,现在不但能够下床慢慢走动,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了许多。

在精心照顾母亲的同时,孙莎莎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在大学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她取得了专业排名第六的好成绩,还被推选为学校现代视觉文化研究社的理事和班里的生活委员。在充满活力和爱心的大学里,她热心帮助同学,积极配合辅导员做好各项班级管理工作,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2008年,孙莎莎被评为感动即墨十大新闻人物,被青岛市授予文明市民称号。

518安淑萍

安淑萍,女,46岁,黑龙江省依兰县依兰镇康园社区居民。

凡是熟悉安淑萍家境的人都钦佩地说:“对这样一个苦难重重的家,安淑萍既是顶梁柱,又是围墙,没有她,这个家早没了。”虽然生活的苦难和不幸一个接一个地向她袭来,她却一直用自己的朴实和坚强支撑着这个贫困的家。

安淑萍9岁丧父,19岁丧母,父母的早逝让她变得很坚强,也很懂事。1985年,在明知要照顾两个叔公、抚养三个小姑子的情况下,她不顾哥嫂的反对,与张健结婚了。虽说日子苦了点,一家人对于未来还是充满了希望。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女儿小玉安出生后,被诊断患有先天性脑瘫。他们夫妇四处寻医问药给女儿治病,从未放弃希望。1991年,在冰棍厂工作的丈夫又下岗了,这个家唯一稳定的经济来源没有了。安淑萍毅然承担起了赚钱养家的重担。既当嫂子又当妈,她尽力补偿着三个小姑子缺失的母爱。为了让三个小姑子能安心读书,安淑萍从不在她们面前谈论家里的经济情况。每年的开学时间,都是她最难熬的时间,为了她们的学费,有时要硬着头皮借上好几家。就这样一直坚持着把她们三个供到了初中毕业,还求自己哥哥帮二姑子找了工作。

1995年,丈夫张健在打工时意外受伤,患上了严重的心肌炎,不能再从事体力劳动,从此,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到了安淑萍一个人身上。1996年,二叔公患上脑血栓瘫痪了。安淑萍二话没说,每天为老人端水端药、伺候大小便、定期擦洗,毫无怨言。1997年腊月初七,二叔公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两年后,老叔公又得了二叔公一样的病。安淑萍像亲女儿一样又伺候了他9年。

20多年的风风雨雨,磨去了安淑萍青春的容颜。7000多个日日夜夜,见证了安淑萍岁月的艰辛。曾经如花的容貌,如今写满沧桑,但你却找不到愁容。她常说:“只要我不倒,这户人家就不会散。”安淑萍常常教小玉安唱歌,一起手舞足蹈地看电视,她用坚韧告诉人们,穷困的人家也有歌声和笑声。

2008年,安淑萍入选感动哈尔滨十大人物,她的家庭荣获哈尔滨市五好家庭称号。

519朱邦月

朱邦月,男,71岁,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矿退休工人。

朱邦月是妻子的第二任丈夫,两个儿子也都不是他亲生的。40多年前,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以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朋友恳求的眼神,让朱邦月做了一个至今未悔的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这样,朱家4口人,除了朱邦月本身一条腿被截肢,后来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得了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1991年,母子三人的病情开始加重,吃喝拉撒全靠他照料。

朱邦月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起床后自己先装上假肢。然后开始打扫卫生,洗米做粥。半个小时后,帮母子三人穿衣,他的双臂要穿过妻儿的腋下,腰间发力,才能把他们抱起来。给妻儿三人穿好衣服,即便是寒冷的冬日,都常常折腾出一身汗。接着,端水、挤牙膏,帮助妻儿洗脸刷牙,并在床上给妻子和大儿子喂早饭。接下来他搬来一张特制的中间镂空的木椅,将卫生便桶放置其中,让妻子和儿子坐在架子上方便。服侍完妻儿后,他用不超过一小时的时间上街买菜。中午,朱邦月用自制的轮椅将妻子和大儿子推到厨房去吃午饭,吃饭经常要一口一口地喂他们。傍晚,服侍妻儿吃晚饭。然后逐个将妻儿弄到杂物间去洗澡,虽然是几天洗一次,即使夏天,洗一个人也要耗费半小时以上。到晚上,要帮母子三个脱去外衣,抱起他们放到床上,盖好被子掖好被角……为了避免一种睡姿造成他们身体的麻木和痛苦,夜间朱邦月还要起床给他们逐一翻身,一晚上起床数次。这样的日子,朱邦月过了近20年。但他始终坚持,因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烛光,点燃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无论家里事情再多,朱邦月都没有影响工作,年年仍是矿里的先进工作者。1986年5月,朱邦月因骨折病退。1993年起,两个儿子肌力也逐渐萎缩,丧失了自理能力。但在朱邦月的爱护下,一家人都坚强乐观地活着。全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被这个不幸但坚强的家庭所感动,不时打来电话关心和慰问。

朱邦月获得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南平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520汤太平

汤太平,男,59岁,中共党员,江西省浮梁县浮梁镇大洲村村民。

上世纪70年代初,汤太平与王腊香结婚,成了王家的上门女婿。由于王腊香幼时过继于人,他们夫妻俩便有了赡养照顾双方6个老人的义务。1990年,父亲突患脑血栓,瘫痪在床,动弹不得。汤太平夫妇便担负起日夜照顾父亲、安慰母亲的责任。两年后,父亲离开人世。1995年初,母亲又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起初几年,母亲病情非常严重,因不愿意拖累儿女而拒绝治疗,这令他们心力交瘁。此时汤太平家中还有包括妻子养母在内的7口人,孩子除一人参加工作,其余都年幼。面对困难,汤太平毫不退缩,决心克服一切困难。病中的母亲白天不仅一日三餐要喂,而且每隔两小时要搬下床大小便,一不注意就便在身上了,得随时换洗干净。一天要搬动七八次,以免染上褥疮。老人生性爱洁净,难免怨人怨己,唠叨不绝。但汤太平没有怨言,只有一个信念,尽人子之孝,让母亲多享受天伦之乐。他常开导弟妹:“母亲这是生病,急不得,只有耐心细致才有疗效。”在他的悉心呵护下,母亲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念。

炎热的盛夏,汤太平搬来硬板床睡在母亲身边,晚上睡觉时为母亲摇扇驱赶蚊子。隆冬腊月,他为母亲搓手搓脚,促进血液循环。汤太平看见母亲因疼痛难忍无法入睡,便找来书籍,自学按摩。天气好时,他就和弟弟一起用车推着母亲到县城散心、解闷。

由于常年的操劳,2007年5月,汤太平患上胃癌。从上海手术治疗回来休养一段时间后,又继续服侍母亲。2008年汤太平双眼被确诊为青光眼,在只有一只眼睛能够看清东西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悉心服侍母亲。在他和弟妹们的精心照顾下,老人卧床十几年,从未染上褥疮。村里人都夸汤太平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汤太平荣获景德镇市敬老好儿女金榜、孝老敬老之星、首届道德模范等称号。

521齐佳民

齐佳民,男,57岁,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

1971年2月10日,年仅18岁的齐佳民的生活风云突变。38岁的母亲撒手人寰,父亲再婚离家。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懵懂中的齐佳民不仅要担起一家6口的生活重担,抚养年幼的兄弟姐妹,还要照顾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位老人,代父母尽孝。

为了安排好一家人的生活,18岁的齐佳民学会了记账:每月的收入是61元:6口人每月买粮要花22元,还有弟妹的学费杂费、家里的水费、电费……为了让年迈的爷爷奶奶能喝上牛奶补身体,为了让弟妹能吃顿饺子解解馋,为了能省下1元多的运费,瘦削的他自己一步步从煤站往回拉越冬煤,汗水湿透了衣衫……多少次,他偷偷抚摸着妈妈的照片,诉说自己的委屈。可是第二天太阳升起时,年轻的他打起精神,依旧是弟妹依靠的大哥,依旧是奶奶爷爷贴心的孙子!

齐佳民孝老爱亲的事迹让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走进了这个家。她就是王晓燕。从此,她和佳民风雨同舟,共同承担孝敬双方老人的重任。他们孝顺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关心弟弟妹妹,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除了照顾眼前一大家子人的吃穿住用,还惦记着齐佳民乡下的姥姥、姥爷。上世纪80年代初,在他们的精心侍奉下,齐佳民的爷爷、奶奶、姥爷在年近90岁高龄相继去世。1985年,他们又把孤居乡下的姥姥接到家来。姥姥生病,

他们搀扶着去医院;怕姥姥孤单,就买来小狗为老人解闷。妻子与女儿经常用自行车把姥姥推到附近的浴池,为她搓澡、擦身。2004年,姥姥病重住进了医院,夫妻俩更是昼夜护理。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姥姥,直到姥姥93岁高龄辞世。齐佳民对继母也像亲妈一样孝敬。1999年,继母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在家境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请来知名大夫进行手术。姥姥去世后,齐佳民夫妇又把父亲和继母接到家中悉心照顾,安享晚年。作为女婿,齐佳民又和晓燕一起照顾因脑血栓后遗症瘫痪的岳母,并精心伺候患绝症的晓燕姥姥到最后一刻。30多年来,几个家庭日子过得井井有条,8位老人幸福地生活。

2005年齐佳民家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2008年齐佳民被评为感动黑龙江十大人物。

522何涛

何涛,女,25岁,共青团员,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卫生院护士。

2004年,上海姑娘何涛与在上海打工的六安小伙子侯灿相识并坠入爱河。两人热恋的消息很快传到何涛家里,何涛是独生女,父亲常年在外做生意,母亲知道后,坚决反对两人交往。倔强的何涛瞒着母亲与侯灿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2005年10月27日凌晨,加班回家的侯灿不幸遭遇车祸,颈椎骨折,脑部积水,很有可能成为植物人。得知消息后,何涛伤心得昏了过去。住院期间,何涛强忍悲痛守护在侯灿身边,每天俯身对侯灿说话。10月31日,侯灿睁开了眼睛,似乎能听懂妻子的话,但此后侯灿继续昏迷,没出现苏醒迹象。何涛及侯灿家人东拼西凑的3万元钱很快用完,而此时决定侯灿生死的颈椎手术还没做。

2006年1月,何涛利用好心人捐助的1万元钱,为侯灿成功地实施了颈椎手术,但医生明确地告诉何涛,侯灿的命是保住了,但醒来后颈部以下会全部瘫痪。此时,何涛已有了几个月身孕,何涛知道,假若生下这个孩子,今后一家人的生活更没着落,加上要照顾侯灿,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但是另一方面,她想到这也许是侯灿生命唯一得以延续的机会,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她思前想后,心如刀割。不顾其他人的强烈反对,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2006年底,在何涛真诚的呼唤和精心照料下,侯灿逐渐恢复意识并苏醒过来。侯灿的病情稍稍稳定之后,迫于经济压力,何涛决定跟侯灿回大别山里的老家,因为那里的花销比上海会大大节省。侯灿知道后反复哭劝何涛再好好想一想,但何涛平静地说:“我已想清楚了,愿在深山守候你一辈子,就算这辈子你无法站起来,我愿做你一生一世的‘拐杖’!”就在他们回去后不久,不幸再次降临,侯灿的妈妈因担心儿子病情,导致脑溢血造成了半身偏瘫。侯灿已全瘫,侯妈妈又是半瘫,此时的何涛心中虽百感交集,但毅然挑起了照顾丈夫和婆婆的重担。从未干过农活的她学会了插秧、割稻、种菜、采茶,她甚至包揽了一大家人的所有家务活。

后来,何涛的父母慢慢理解了女儿,侯灿也因此重新住进了上海曙光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和护理。现在,侯灿的双臂和双手都能运用自如了,双腿也能坐在轮椅上简单地挪动。何涛坚信,她和孩子一定可以看到侯灿站起来的那一天。

2009年,何涛被评为首届安徽省道德模范。

523吴新芬

吴新芬,女,34岁,中共党员,河南省禹州市教育局干部。

凭着对军人真挚的爱,吴新芬大学毕业后,主动照顾失去双臂、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等伤残军人王俊景。12年来,好军嫂吴新芬的故事,像纯洁的雪莲花盛开在广大官兵们的心中。

1995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新芬结识了在西藏高原服役的军人王俊景,从此,两人鸿雁传书、结下情谊。然而,灾难突如其来。1997年,王俊景替一个新兵接高压电线,被提前送电的高压电击中,四肢几乎烧成焦炭。先后3次转院、7次植皮、1次截肢,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双手却没有了。半年后,吴新芬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赶到王俊景治疗的医院。她看到了失去双臂、左腿严重致残、浑身被纱布包裹得只露出两只眼睛的王俊景。王俊景看到风尘仆仆的吴新芬,愣住了,半晌,才扯着嗓子吼道:“谁让你来的?你走!”吴新芬却表示:“即使你有1000个让我离开的理由,我也会找出1001个理由留下照顾你!”

医生曾对王俊景下了“在床上度过余生”的结论,可吴新芬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王俊景重新站起来。每天晚饭后,她就抱着王俊景的腰帮他练站立,跪在地上扶着他的左脚练。她还学会了按摩技术,坚持每天给王俊景做腿部按摩。在吴新芬的精心照护下,1998年6月,王俊景终于重新站了起来。吴新芬还特制了一个小木棍,帮助王俊景用嘴学着写字。经过一年多的苦练,王俊景不但练出了一“嘴”好书法,而且还能敲键盘打字,编发短信。

2002年,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并回到了王景俊的老家禹州市。王景俊家里有80岁的奶奶,年近半百的父母,还有一个身患脑瘫的哥哥。吴新芬毫无怨言,毅然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为了增加收入,吴新芬蹬着借来的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捡垃圾、收破烂,把积攒下的钱买成营养品。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她还承包了10多亩贫瘠的山岗地,干起了从来没有干过的农活。在吴新芬的努力下,原来那个支离破碎的家又有了生气。

吴新芬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西藏自治区党委授予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军嫂荣誉称号,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选为军民共建先进个人。2007年,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

524张公兰

张公兰,女,79岁,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大屯镇大屯村村民。

1948年,丈夫的弟弟染病身亡,撇下了3个孩子,张公兰毅然担起了抚养责任。1977年,丈夫患胃癌去世,养活一家老小9口人的重任全落在了张公兰的肩上。白天她拼命地干活,夜里纺花、织布挣些零花钱。为养活全家,她又在家门口摆个茶水摊卖些茶水、瓜果等。但不幸并未终结,1981年,婆婆因救曾孙被货车碾压,造成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照顾婆婆的责任又使张公兰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

为使婆婆过得舒适,张公兰想了许多办法。给婆婆的床铺上松软的海绵;怕婆婆长期躺着难受,就时常上床把婆婆揽在怀里,给老人家变换姿势;为解决坐的问题,张公兰还自制了一个车轮胎座椅。为防蚊虫叮咬,专门缝制了一顶又高又宽又长的蚊帐,天一擦黑,就守在婆婆的床前,扇凉驱蚊。饮食荤素搭配,菜做得有滋有味。婆媳一双筷,吃一口喂一口。婆婆喜欢吃糖,她就保证家里一年四季冰糖不断,同时还买来牛奶、豆浆、芝麻糊等给婆婆增加营养。婆婆有时进食困难,张公兰就叫大儿子找来一节粗芦苇打通关节,在锅里消毒后交给婆婆用芦苇吸。每个星期她都要给婆婆擦洗身子一两次。婆婆爱喝水,小便多,有时一天要有十几次,张公兰晚上都是和衣躺下,随叫随起。婆婆大便很费劲,张公兰就用手去抠,每到这时,婆婆就眼里含泪说:“俺不知哪辈子烧了高香,娶了这样孝敬的好儿媳!”每次听到这话,张公兰就说:“有您这样100多岁的老人家,是俺的福分,俺高兴伺候您”。张公兰不仅自己敬老,而且教育孩子们孝亲敬老。张公兰用她的坚强和毅力,付出了所能付出的一切,这一颗侍奉婆婆的爱心整整延续了64年!

张公兰获得第三届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荣誉称号。

525张华

张华,女,47岁,中国工商银行甘肃酒泉分行员工。

张华1979年参加工作,1987年调入中国工商银行甘肃酒泉分行。她在平凡的出纳岗位上默默奉献,一干就是20多年。她用辛勤的汗水和不凡的业绩,赢得了全行员工的尊重和客户的赞誉。她曾多次代表酒泉分行参加全省组织的业务技术比赛,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绩。

她原本有一个温馨而美满的家。天有不测风云,1997年盛夏,张华的丈夫不幸颈椎骨骨折,颈部以下高位截瘫,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接着她小叔子又因病双目失明,公公婆婆在重大的打击下一病不起。她把痛苦埋在心底,以博大的爱心与情怀,为丈夫、为孩子、为公公婆婆、为这个不幸的家撑起了一片蓝天。13年来,她奔波在事业和家庭两个“战场”上,艰难地负重前行。服侍瘫痪的丈夫,照料读书的儿子,安慰年迈多病的公公婆婆,照顾双目失明的小叔子。她以自己的顽强和坚韧温暖着这个苦难的家,用善良和真爱维系着一家三代人的生存希望。她每天比别人都要早起一个多小时,给丈夫穿衣、洗脸、刷牙、喂饭等,然后匆匆去上班。下班回来她要做家务,督促年幼的儿子学习,照看公公婆婆和小叔子,常常忙到深夜。为了使丈夫长期不能活动的肌肉不萎缩,她每天都给丈夫按摩、擦洗。每当夜深人静他人进入梦乡的时候,她还要多次起床,为丈夫翻身、盖被子。丈夫看到她为了这个多难的家辛苦劳累的样子,十分愧疚,不忍长期拖累爱妻。有几次张华将热腾腾的饭菜端到丈夫面前,丈夫不肯吃,侧过脸生自己的闷气。面对这样的情况,她总是微笑着,像哄小孩一样,哄丈夫开口吃饭。在她的细心照顾下,丈夫的身体至今没长过褥疮,肌肉也没见萎缩。医生感慨地说:“奇迹,这真是个奇迹!”尽管承担着沉重的家务,但张华对工作仍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业绩优秀。

张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多次被省分行、市分行评为先进工作者。她的家庭被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授予文明家庭称号。

526张建霞

张建霞,女,27岁,共青团员,河北省行唐县龙州镇西关村村民。

2007年4月的一天,张建霞的公公被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癌。这对一个幸福安定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为了给公公治病,张建霞和丈夫领着公公去了北京301医院,医生告诉他们,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要等待有配型合适的肝源。

就在一家人因肝源问题一筹莫展时,平时连说话都柔声细语的建霞却勇敢地瞒着家人做了化验,在确定能为公公做肝移植时,她平静而坚决地对丈夫和婆婆说:“用我的,我是O型血”。婆婆当时就掉了泪:“建霞,你有这个心我就知足了,怎么能用你的肝?你爹你娘只有你一个闺女,孩子还小,你要有个好歹咱家可怎么过?你父母怎么活?不行!”公公也坚决地摇头:“不行,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宁可不治了,回家等死,也不能让儿媳妇捐肝”。建霞劝说:“爹、娘,别人能捐,我就能捐,我年轻,恢复起来也快,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爹不在了,我能给爹捐却没捐,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在建霞的坚持下,为公公捐献肝脏的手术方案定了下来,医生严肃地告诉建霞需要移植她2/3的肝脏。在医生的努力下,肝移植手术取得了成功。

从事旅馆经营的张建霞不仅讲孝顺,而且重信义。几年间她拾到十几部手机、5万多元现金,还有一块价值2000余元的手表,全部归还失主。手术后不久一次到北京301医院复查时,她在医院捡到一个皮包,里面有身份证、银行卡及1万多元现金。她不顾身体虚弱,坚持在原地站了近40分钟才等到失主,完璧归赵。

张建霞以实际行动谱写了孝老、敬老、爱亲、救亲的人间大爱。2008年,张建霞在“感动行唐”十大孝子评选活动中,高票当选“十大孝子”之首,行唐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为她颁发“孝义之家”光荣匾。30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张建霞献肝救公公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张建霞获得石家庄市文明公民标兵、三八红旗手,2008年感动河北十大人物,河北十大孝心人物等荣誉称号。2009年当选为行唐县政协委员。

527张爱清

张爱清,女,35岁,福建长乐金峰镇华阳村村民。

1996年夏天,张爱清的前夫因车祸身亡,此时,他们举办婚宴刚刚过去20天,由于丈夫是再婚,留给张爱清的是他前一段婚姻中8岁的女儿和患哮喘病的母亲、瘫痪在床的父亲,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张爱清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走,固然一身轻松,但前夫一家老小怎么办?虽然结婚只有20天,但毕竟相恋两年。留下来,意味着要担当起赡养老人、抚育小孩的重担。亲友建议,趁自己年轻又没孩子,赶紧再寻一门好亲事;娘家人也给她张罗了好几个条件不错的对象。但张爱清与前夫的爱情是真诚的,她毅然选择留下,撑起这个家!

为养活一家子,张爱清从金峰纺织厂拿些材料回来做蚊帐,在家中做起计件工人。但一个月几百元的收入,远远不够支撑整个家庭的费用,于是她又扛起了锄头,帮人种地。收获的地瓜、苦瓜和青菜,除了够全家人吃,还能卖点钱。她的勤奋使婆婆逢人便夸,在8岁的女儿眼中这个“姨”就是她的亲妈妈。

那几年,一大早张爱清就与婆婆一起将早饭弄好后送女儿上学,回来下地干活。到了中午又要接孩子、做午饭、洗全家的衣服,下午又下地干活。到了晚上还要织蚊帐,一直忙到深夜。有一年,日子清苦到要靠娘家人救济渡过难关。但张爱清从无半句怨言。

丈夫出事后,对上门提亲的,张爱清提出了苛刻的条件:结婚后,男方要住在前夫家中,与女方一起赡养照顾前夫的父母,供女儿读书。这样的条件使一些人打了退堂鼓。但闽侯南屿的农民罗友强被张爱清的高尚情怀所打动,毅然接受了所提条件,与张爱清结婚了。罗友强的到来,让张爱清的负担减轻了许多。

不久,不幸又一次降临到这个家。2003年,70多岁的公公突然中风倒地,半身瘫痪。此后,张爱清和丈夫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照料这个瘫痪的老人身上。上洗手间,要两个人一起扶;吃饭,张爱清得一口一口地喂。为了给老人治病,罗友强到外地一家钢铁厂打工,把每月工资大部分寄回家。为了多拿一些奖金,罗友强留在厂里加班,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

现在,前夫的女儿长大了。站在前夫的坟前,张爱清觉得没有遗憾,因为前夫留下的责任,她尽到了。

528张滨

张滨,男,21岁,中共党员,天津大学学生。

张滨的童年在渤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度过。1992年和1997年发生的两次海啸将家里用来谋生的设备冲毁,使本来就拮据的家庭陷入了困境,背上了几万元的沉重债务。11岁的他第一次尝试着去打工,虽然一小时只赚一块钱,但能为家里分点忧,他心里感到非常高兴。

上初二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14岁的他包揽了下地打农药的活。几十斤的水箱背在身上,时间长了,造成腰肌损伤,直到现在他都无法长时间站立。生活的困境促使他更加努力学习,由于成绩优秀,学校减免了他的学杂费。高中毕业,张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大学。

父亲去世后,张滨和姐姐随母亲回到老家。虽是故乡,他们却连一间房、一亩地都没有。村里一对好心的老人将自家的偏房收拾出来,才使张滨一家有了临时的栖身之所。但后来还是几经周折,多次搬家,让他深感居无定所的痛苦。“亲手为母亲盖一所大房子,营造一个安定的家”成了他的最大心愿。

但是盖房子的几万块钱从何而来?“我要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课余,他舍不得歇一天,出去到处打零工;假期,他就到济南没日没夜地同时打几份工。

光凭打工很难在短时间里挣到足够的建房款,不得已他又四处筹借,从同学的100、200到亲戚的800、1000,再加上省下的奖学金,他一点一点积攒着。终于有一天,他同大姐可以在昏暗的灯光下,仔细合计如何用来之不易的3万元钱,来实现多年的房子梦了。

房子终于开工了。白天,炎炎烈日下,他跟建筑工人一起打地基、架横梁、推小车、和水泥……他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只为省下一份工钱;晚上,为了看守设备材料,他就睡在工地,潮湿的露水、扰人的蚊虫、内心的忐忑,整夜整夜他都徘徊在半梦半醒之间。在盖房子最紧张的日子,张滨的奶奶突然过世。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黎明在工地忙碌,白天代父守灵,晚上看守场院,就像一个陀螺不知疲倦地转着。为了母亲和这个家,他一直在暗暗鼓励自己,“坚持住,坚持住!”终于,房子建成了,母亲笑了。

张滨不但为母亲建房子,还要为社会建造温暖的大房子。作为班长,又是学校勤工助学中心的骨干,他一刻不停地为贫困生服务,帮助智障孩子,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以自己的微薄力量化“小爱”为“大爱”。

张滨获得了天津大学第二届十佳自强之星称号,当选感动校园――天津市大学生2008年度人物。

529李书杰

李书杰,男,35岁,中共党员,海军司令部通信部通信处正营职参谋。

面对终身残疾的恋人,李书杰毅然选择守护,用真诚和真爱重新点燃恋人对生活的希望。2000年6月,李书杰与王华相识相恋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使王华双手严重致残,终生生活不能自理。面对这一切,李书杰主动承担起照顾王华的重任,端水送饭、寻医问药、心理疏导。转眼三年过去了,在他无微不至的真爱温暖下,王华终于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勇气。当周围人都觉得李书杰可以重新考虑自己生活的时候,2003年8月,他却不顾家人朋友甚至是王华本人的反对,毅然决定娶王华为妻,照顾她一辈子。2003年9月,李书杰考取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他带着妻子一起来到了西安,边上学边照顾她。2007年2月,李书杰调到海军司令部通信部工作,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尽管非常劳累,但他坚持每天乘坐2个小时公交车赶回家照顾妻子,常常后半夜才能睡觉。6年来,李书杰不仅承担了全部家务,而且对妻子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王华每次感冒发烧都要从脚上输液,上厕所很不方便,他就手举输液瓶背着妻子往返于厕所和病床之间。双手残疾的妻子性情敏感脆弱,容易发脾气,他不但没有丝毫怨言,反而更加细心地呵护妻子,从没跟妻子红过一次脸。

李书杰不仅是个好丈夫,也是一个好儿子、好女婿。他出生在农民家庭,从小懂得父母靠种地供自己和弟弟上学的艰辛,上军校时就坚持把省下的津贴寄回家里,工作后每次探亲回家都抢着帮父母干农活。母亲患有严重的胃溃疡,他就带着母亲去城里做检查,经常在北京买药寄回去,打电话叮嘱母亲按时吃药,被村里人称为大孝子。2005年岳父得了脑血栓,不久岳母又患急性败血症住院。他每天都为老人擦洗身体、清洗衣物,长时间卧床的岳母从未生过褥疮。谈起女婿,岳父母既心疼又感激,“能有这样的好女婿是我们几世修来的福分,为了书杰我们也要好好地活下去。”李书杰就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真情付出诠释着爱的真谛和家的和谐。

多年来,李书杰从未因家庭困难而影响工作,先后参与完成多次重大军事演习以及奥运安保、抗震救灾、编队出访等通信保障任务。他主动申请参加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首批护航编队,精心组织通信保障,创造了多项远洋通信纪录,受到编队首长和同志们的高度赞誉。2008年12月,海军司令部党委给李书杰记三等功1次。

530李传梅

李传梅,女,39岁,深圳市展华实验学校校工。

1992年,李传梅与邻村的小伙子向家培结婚。丈夫家是全镇出名的特困家庭,母亲聋哑瘫痪、双目失明,父亲体弱多病且无劳动能力,家里还有一个80岁的奶奶。李传梅与丈夫共同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李传梅向娘家借钱买来了十几只小鸡和两只小猪,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割猪草,然后回家照顾三位老人洗漱吃饭,再喂鸡喂猪,之后去田里忙农活。晚上家人都睡觉了,她还要洗衣、缝衫,常常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日子虽然过得忙碌又辛苦,但一家人和和睦睦。

婚后不久,一直体弱多病的公公患上了食道癌。为了挽救老人的生命,李传梅拖着怀孕的身体,到处向亲戚朋友借钱,为公公求医。产后的第五天,李传梅便下厨煲汤熬药,为老人擦身捶背,细心照顾,直到老人安然离世。之后,她又想方设法安慰悲痛中的婆婆和太婆婆。

公公去世后,为了改善生活,她主动提出让丈夫外出打工,自己一个人挑起照顾两位老人、孩子和耕作农田的全部担子。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太婆婆一直活到84岁。2004年,李传梅决定去深圳打工。她将不满10岁的女儿托给了亲戚照顾,自己则背着聋哑失明又瘫痪的婆婆来到深圳。她在龙岗区一家小粮油店找到了工作,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给丈夫做早餐,给婆婆穿衣梳洗,喂她吃早饭,然后再赶去上班。中午,她又要急急忙忙赶回出租屋,喂老人吃饭后再去上班。晚上回家,她还要为老人端屎端尿,擦洗身子。

2006年底,因为生活费用较高等原因,李传梅告别丈夫,背着婆婆离开深圳,回重庆老家。2007年,深圳市展华实验学校得知她的事迹后,主动安排她在学校工作。李传梅又背着婆婆重新来到深圳,到展华实验学校后勤绿化组工作。现在,她依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安顿好老人,然后去工作,并趁工作的间隙回去看望老人,背着老人去上厕所或者晒太阳。

李传梅先后被授予广东省孝老爱亲模范、深圳市文明市民、重庆市万州区十大孝子等荣誉称号。

531李国芬

李国芬,女,53岁,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丰水山村村民。

12岁那年,李国芬母亲突然得了严重的胃病和肝硬化,不久又得了腰椎结核,最终全身瘫痪。为了照顾重病卧床的母亲,李国芬离开了学校,开始伺候母亲、操持家务,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山村一步。

1978年,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贫困的家庭。那年冬天,父亲因胃癌离开了人世。那时候姐姐已成家,弟弟也已结婚另过,家里只有妈妈和国芬生活在一起。疾病、不幸、磨难,再一次将母亲击倒,造成大面积脑出血彻底失去了语言和大小便功能。不久,弟弟也因病去世。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打击,李国芬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嗓子。但她心里一个坚定的信念没有变:只要我活着,再

苦、再累、再难,也要让妈妈好好地活下去!

李国芬把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为了让长期卧床的妈妈不得褥疮,白天每两小时为妈妈翻一次身,夜间最少也要为妈妈翻三次身,每周要用热水给老人擦洗两次身体,衣服每天换洗一次。有时,妈妈把大便弄得满身都是,李国芬总是精心为妈妈清洗后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再把屋子收拾干净。

在婚姻问题上,李国芬坚持“结婚后要照顾老妈一辈子”。很久没有人愿意屈就于她的婚嫁条件,所以,李国芬到了27岁才成家。李国芬自12岁照料身患重病的母亲,直到老人去世,整整40年!一个被医生预言最多只能活两三年的重症病人,不仅在女儿的精心照料下顽强地生活了40年,而且没有得过一块褥疮。

李国芬荣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称号。

532李国琴

李国琴,女,50岁,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南街村村民。

1992年,李国琴嫁给中年丧妻家境贫寒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晁薛宾。晁薛宾从小随母亲改嫁到郝庄,生父在肥乡南街村重组了家庭。李国琴用她的爱心、细心、孝心与丈夫一起支撑起了这个复杂的家。为补贴家用,李国琴摆过地摊,当过小贩,后来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开了一家杂粮店。平时她省吃俭用,细心照顾家里的每位成员。

一年夏天,婆婆背生毒疮,当时丈夫不在家,李国琴就蹬着三轮拉着婆婆去看病,往返需要近6个小时。婆婆因为毒疮不能走路,国琴就背着她在医院楼上楼下检查。一连去了几次,婆婆毒疮明显好转了。婆婆逢人便说自己有这样的好媳妇,有福气。

李国琴对丈夫前妻的母亲(继母)就像对亲生母亲一样。1994年冬天,继母被烧伤,她不离床前照顾老人,直到老人伤势痊愈。2004年老人去世前拉着李国琴的手说:“你就像俺亲闺女,我最不放心的外甥子和外甥女,如今有你做他们娘,我也就安心了。”

丈夫的生父,几年前在县城南街村过世了,留下继母和四个弟弟妹妹艰难度日,国琴总是隔三差五带着米、面、油去看望。老人生病,李国琴马上东挪西凑了1万元钱,为老人抓药、打针,继婆婆含着眼泪说:“我没有养过薛宾一天,媳妇国琴却这样孝敬,我愧不敢当啊!”

对待亲生母亲,性情温顺的李国琴从小便懂得孝敬,总是把好吃的留给母亲,家务活也总是抢着干,母亲病了,就端屎倒尿地在床前伺候。2002年春母亲病危,多亏了国琴寻医问药、精心照料,老人才转危为安。如今90多岁的老人身体还很硬朗。

李国琴先后被授予邯郸市十佳文明母亲、爱心妈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等荣誉称号。2008年当选为邯郸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