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候选人(549-564)

2009-06-1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549徐建威

徐建威,男,19岁,共青团员,浙江省泰顺县第一中学学生。

1995年父亲患上矽肺病,当时只有5岁的徐建威,开始了整整

10年的采药救父之路,用稚嫩的双手延续着父亲脆弱的生命,书写出一段传奇。

徐建威的父亲徐德铨生前是一个石匠,长期打石头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矽肺病,1995年医生诊断他活不过3年。父亲生病后,母亲不辞而别,家里只剩下徐建威和比他大3岁的姐姐。姐姐到县城上学后,照顾父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徐建威身上。从5岁开始,徐建威就跟着仅有一点劳动能力的父亲上山采药。7岁时,父亲病情恶化,只能躺在家里靠草药和针剂维持生命。徐建威对父亲说:“爸爸,我一定会找到治好你病的药。”从此,无论天气多么恶劣,山路多么崎岖,都没有阻止他寻药救父的步伐。每个周末和寒暑假,当别的孩子尽情玩耍的时候,徐建威却独自一人踏上艰难的采药之路,无论刮风下雪、寒冬酷暑,从未停歇。三伏天,他顶着烈日,在人迹罕至的山里,跋山涉水,多次中暑晕倒;三九天,他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冰天雪地里,衣裤全被打湿,手脚长满冻疮,但他从未想过退却。为了采到难得的草药,他经常爬上连成年人都不敢去的悬崖峭壁,有一次腰间的绳索断了,他被重重地摔到山崖下,昏迷了3个多小时。采药时,好几次遇到毒蛇、野猪,他都是躲在树上一动不动,一次次逃过劫难。他在日记里写道:“我非常害怕会被野兽吃掉,那样就没人照顾爸爸了。”

父亲的病情越来越重,吃喝拉撒都要有人照顾,更沉重的负担压在徐建威身上。为了学会给父亲打针,他就先在自己身上练,手臂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针孔。父亲的病必须保证一日三餐定时进餐,而且不能吃生冷食品,他就每天早上5点起床,帮父亲做饭、喂饭、打针、排便,喂好家里的鸡和猪后自己才吃饭、上学;中午再从6公里外的学校跑着回家给爸爸做饭、喂饭,而他自己只能拿着饭又往学校跑。为了不拖累孩子,徐德铨几次试图轻生,但都被儿子一次又一次用孝心打消了念头。在徐建威的悉心照料下,父亲一次次闯过病危关,坚强地活了10年后去世。父亲走了,正在读高中的徐建威坚定了一个理想:“考上医科大学,为无数病人解除病痛。”

徐建威先后荣获温州市最具孝心奖、感动温州十大人物、温州市孝老爱亲模范、全国敬老孝亲之星等称号。

550徐雪莲

徐雪莲,女,33岁,中共党员,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招待所副所长。

徐雪莲4岁半时,在煤矿工作的父亲胸椎粉碎性骨折,胸部以下失去知觉,高位瘫痪。13岁时,母亲不堪重负,离开了这个家庭。徐雪莲稚嫩的双肩,开始挑起了侍奉父亲、照顾弟弟的重担。20年来,她用爱和真情演绎了一个孝老爱亲的动人故事。雪莲的父亲徐明喜老人常说:“没有女儿的悉心照料,我就不能活到今天。”

为了减少父亲的痛苦,徐雪莲四处奔波,打听各种偏方,别人介绍的、报纸上刊登的都一一试用,中药、西药试了一样又一样。有段时间,父亲因为长年卧床,生了三个褥疮。雪莲就在每天晚上,半跪在床上给父亲用灯泡烤,一烤就是几个小时,直到疮位渗出血清,再用棉球小心地擦干,然后涂上敷料。有时父亲小便浸湿疮位,她耐心地重新开始治疗,一烤又是10多天,直到痊愈为止。

父亲常常大便干结,难以排解。徐雪莲每次都是用手和棉签把大便一点一点地抠出来。有时父亲小便失禁,尿在床上,为了让父亲有个舒适的床铺,她总是及时为父亲换上干净的床单。在换床单时,为了不让父亲难受,身单力薄的徐雪莲一边吃力而又小心翼翼地挪动父亲,一边轻手轻脚地把床单铺上。一个床单换下来往往要花去一个多小时,徐雪莲浑身早已被汗水湿透。

20年来,徐雪莲几乎从未睡过安稳觉。她半夜要不时地起来看看父亲。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干什么,只要听到父亲有个响动,她就要跑过去看看。为了不让父亲寂寞,她省吃俭用给父亲买来了电视和收音机,平日里一有空儿,她就坐在床边陪父亲看电视,同父亲拉家常,讲笑话。用她的话说:“为了父亲,我什么都舍得。”面对瘫痪在床28年的父亲,徐雪莲一直充满了感恩之情,把照顾父亲看作为人子女最天经地义的事情。她朴实无华的爱深深感动着周边的每一个人。

2007年,徐雪莲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全国五好家庭标兵户等荣誉称号,被评为青海省十大孝亲敬老模范,荣获第十届青海省青年五四奖章。

551高越

高越,女,17岁,共青团员,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学生。

高越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母亲常年有病,不能干重活,姐姐患先天性脊柱畸形,依靠拐杖才能勉强走路,她还有一个年幼的弟弟。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外出打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加之前些年给姐姐求医治病,使得生活本来就拮据的家庭更加困难。

小时候,父母整日在外为生活奔波,姐姐因为身患先天性脊柱畸形,行动十分不便,脚下每踏出一步都十分困难,家庭的担子自然而然地压在了高越的肩上。6岁的她已经学会了做饭和照顾姐姐。因为父母在外,她还要承担许多家务,用单薄的肩膀帮助父母支撑起困境中的家庭。10多年来,在照顾姐姐、为父母分忧的过程中,高越从没有一点怨言,并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

生活的重担练就了高越坚强的性格和强烈的上进心。由于生活困难,加上姐姐残疾等原因,高越常常会受到嘲笑和歧视,然而这些并没有让她变得自卑。她放弃了自己外出玩耍的时间,整日陪在姐姐身边,照顾她,和姐姐一起学习。她们没有因为家庭的辛劳而旷过一次课,少做过一次家庭作业。从小学到初中,姐妹俩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年都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中考,姐妹俩都以高分被市重点高中青铜峡市高级中学录取。

高越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孝德之星、吴忠市孝德之星。

552盛金花

盛金花,女,80岁,上海市闸北区宝山路街道汉兴居委会居民。

盛金花46岁那年,公婆相继去世,留下了因脑膜炎智力严重受损、完全丧失生活能力的小姑子无人照顾。盛金花和丈夫商量后,毅然挑起照顾29岁小姑的重任,并为此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

30多年来,为了照顾小姑,盛金花不知吃了多少苦。由于小姑只要盛金花喂饭、喂水、搞卫生,盛金花极少出门,她的生活重心全放在了照顾小姑的衣食起居上。为方便照顾,盛金花的床就摆在小姑的床旁边。小姑以前还能撑着墙壁走路,但随着后遗症越发严重,身子慢慢佝偻,上下床都要盛金花搀扶。最困难的是给半身不遂的小姑洗澡。特别是冬天,要边洗边加热水,盛金花得掌握好时间,动作迅速地帮她穿好衣服,暖好被窝,免得她着凉。

由于盛金花的悉心照顾,小姑与她结下了母女般的深厚感情。小姑一刻也离不开盛金花,如果看到盛金花换衣服、穿鞋子,她就会认为盛金花要出门,就会像小孩一样哭出来。一直以来,小姑都管盛金花叫“姆妈”。

2008年11月,小姑因吐血住进医院。盛金花的丈夫也因病住进同一医院。80岁的盛金花硬是让子女陪着丈夫,自己却在医院病床旁精心照料小姑。今年春节刚过,一天傍晚,小姑突然大口大口呕吐,吐出来的都是深紫色的液体,这可吓坏了盛金花。她急忙和女儿把小姑送到医院救治。折腾到天亮,盛金花只打了个盹。有人劝说盛金花另外找人照料小姑,这位80岁的老人淡淡地说:“我了解她,她需要我,我在一天,就要照顾她一天。”

多年来,盛金花的子女们表示,愿意把老人和姑姑接到他们家中,由他们照顾。但盛金花始终不肯,她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也不愿给已经很忙的子女们添麻烦。前些日子老伴突然中风,盛金花更忙了。“好在子女孝顺,经常来照顾。现在政策也好了,小姑办了残疾证,每月有补贴,看病也能报销一部分,街道里常有人来帮忙,我轻松了很多。”盛金花欣慰地说。

553黄代小

黄代小,女,61岁,山西省阳泉市蔡洼街道办事处蔡东社区居民。

15年来,黄代小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身患重病的儿媳,甚至在儿子与儿媳离婚之后,依然带着全身瘫痪的“儿媳”四处求医,不离不弃。

1994年,儿媳刘雪莲嫁过来没多久便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了给雪莲治病,黄代小领着雪莲跑了多家医院,但是不见疗效。类风湿性关节炎把雪莲折磨得痛苦万分,终致全身瘫痪。这一来,更忙坏了婆婆黄代小。黄代小不仅给雪莲喂饭喂水、倒尿倒屎,还时不时用热毛巾给她擦身,并给她讲笑话逗乐儿。每天夜里,黄代小要帮雪莲翻七八次身,以减轻疼痛。

让雪莲感动的不止是这些。有一天,雪莲忽然发现黄代小浑身长了红色的斑。她急忙劝黄代小去医院看一看。黄代小却说没事。细心的雪莲看见婆婆偷偷将前几天从山上采回来的两堆中草药,倒掉了一堆。一问才知道原由,原来黄代小对能治雪莲的草药认不准,为了用对药,黄代小就用自己做试验,结果,那堆假草药喝得她浑身起了红斑。

雪莲的病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更加困难,为了不再拖累婆婆一家,雪莲下定决心要离婚,但黄代小坚决不答应。为此,雪莲绝食好几天。儿子在无奈之下同意离婚,办理完离婚手续后,雪莲让“婆家”人把她抬到楼下去住,可黄代小抱住她,哭着说:“孩子,你的心思我知道,当不成儿媳就给我当女儿。从今天开始,妈无论去哪里都带着你,只要有妈吃的就饿不着你,有妈穿的就冻不着你。”就这样,黄代小依然全心照料着这个离了婚的“儿媳”。可她到底上了年纪,一天伺候下来腰酸腿疼,每天洗涮雪莲弄脏的衣服被褥,双手都痉挛变形了。为了雪莲能康复,黄代小还学会了按摩。

看到婆婆每次为自己翻身累得满头大汗,给自己喂饭时流露出疼爱的目光,雪莲感动得放声大哭:“妈妈,下辈子我一定报答您!”她不止一次想过用自杀来求得解脱,以减轻婆婆一家人的负担。察觉到儿媳有轻生的打算,黄代小眼眶湿了。她一边责怪一边开导雪莲,“世上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进了这家门,就是一家人,有啥困难也要全家一起扛。”黄代小说,她最大的梦想是雪莲的病治好了,一家人又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554黄俊英

黄俊英,女,69岁,中共党员,首钢退休工人。

44年来,黄俊英精心呵护因公致残的丈夫张金生,照顾中风的婆婆和年高体弱的母亲,年逾花甲时又遭遇孙女脑外伤出血,她始终无怨无悔地照看着亲人,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黄俊英守护重病丈夫,不离不弃。丈夫张金生生前是北京一线交警,1965年工作期间不幸被卡车撞成严重脑挫伤,昏迷多日后,记忆力丧失、肢体致残,几近植物人。当年只有24岁的黄俊英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击倒,她坚持用爱心帮助丈夫进行康复训练。丈夫出院后的数年间,黄俊英坚持不懈地对他进行悉心照料和记忆训练,终于使他达到生活半自理状态,并恢复了一些零散记忆,重回公安战线。2006年,张金生的病情再次恶化,长期卧床不起,需要昼夜祛痰吸氧。黄俊英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给丈夫按摩、擦拭、喂饭、喂药,直到深夜12点才能休息,连续坚持照料了近3年,直到2009年5月丈夫去世。

黄俊英照顾病弱家人,无怨无悔。除了照顾丈夫、儿女,她还挑起了照顾婆婆和母亲的重担。从她结婚时婆婆就一直体弱多病,上厕所都要背着去,特别是1976年婆婆不幸中风,生活不能自理。黄俊英精心照料她的生活,还经常带她四处求医问药。一家三代人同住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直到1992年80岁高龄的婆婆去世。黄俊英是家中的独生女,老母亲一人在原籍生活,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当时已年过半百的黄俊英既要照顾婆婆、丈夫,又要照顾母亲,不辞辛苦地在北京、河北两地跑。1996年丈夫退休后,两口子便回到河北容城守护在疾病缠身的母亲身边,直至1999年母亲去世。黄俊英的家庭可谓多灾多难,在她66岁时,孙女又因脑外伤出血昏迷住院。她克服高血压、心脏病的痛苦,住在医院精心照料孙女,直至康复出院。

555傅维

傅维,女,27岁,满族,北京市怀柔区怀柔镇石厂村村民。

6年前,傅维从河北丰宁嫁到怀柔一个特殊的五口之家后,便含辛茹苦照料年老体弱的奶奶和智障的公公、婆婆,抚养孩子、操持家务,以热忱的孝心和柔弱的双臂撑起了这个贫穷困难的家庭。2003年,21岁的傅维嫁到了怀柔镇石厂村。丈夫家可谓“东拼西凑”。丈夫是奶奶从小抱养的,就在丈夫10岁时,智障的婆婆才从外地改嫁给已近50岁的公公,家里只有年迈体弱的奶奶和丈夫能正常生活和劳动,一贫如洗,困难重重。初为人妻的傅维看到家里如此窘迫的景象,面对奶奶和丈夫期待的眼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坚定地对丈夫说:“你放心吧,我相信真正的爱可以超越一切,既然缘分让我们走到一起,就让我们携手共同撑起这个家吧。”

从此,傅维家里家外一把手,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用行动书写了“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孝老爱亲之歌。由于年近六旬的公公、婆婆都有智障,且公公患有偏瘫长年卧床不能自理,照顾老人的负担很重,傅维就改变生活习惯,每天早上5点起床,从为全家做饭、洗衣服到照顾老人,一直要到晚上全家人都睡了她才休息。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为年近八旬的奶奶减轻家务劳动压力,傅维还辞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家务中。她每天给公公和婆婆端水喂饭、敷药按摩、洗漱更衣、倒屎倒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劳任怨,从不嫌弃。

傅维和奶奶、公婆生活了这么多年,即使老人有严厉过分的言语行为,她也只是用真诚的爱心,去换得老人的理解。婚后第二年,公公因突发脑梗塞住进医院,已经怀孕的傅维在医院精心陪护老人两个月。脾气暴躁的公公腿脚不好,又有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医生建议他少吃油腻食物。但当傅维好心提醒公公少吃点儿肉时,公公却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摔:“我不吃了,死了得了。”听到这话,她一边流着委屈的泪,一边耐心地向公公解释:“不是怕您吃,而是为您身体着想。”

近80岁高龄的奶奶身体越来越弱,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傅维把年仅两岁半的儿子提前送进了幼儿园。秋冬时节,奶奶因哮喘病住进医院。白天,她不但要给奶奶端水喂药,还要照顾家里的公婆。傍晚,从幼儿园接回年幼的儿子,一边带孩子,一边操持家务。她每天的生活就是围着3位老人转,虽然嫁到怀柔6年多了,但对怀柔还是十分陌生。

6年的含辛茹苦,傅维牺牲了自己的很多东西,换来了这个不幸家庭的幸福,赢得了周围人们的尊敬和赞美,被评为怀柔区十大道德模范。

556彭世英

彭世英,女,66岁,河南省济源市思礼乡范寺村村民。

她是一个双目失明的残疾人,3个孩子的母亲,瘫痪丈夫的妻子,体弱婆婆的媳妇。几十年如一日,她悉心照料高位截瘫的丈夫,精心侍奉年老体弱的婆婆。她用柔弱的双肩,承担起了一份伟大的责任,演绎着至孝至爱、感人肺腑的大爱人生。

1968年,25岁的彭世英正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之中,然而病魔却在此时悄然而至。医生诊断她患了青光眼。由于没有及时治疗,她双目失明了。大儿子刚

满百天,彭世英又被查出患有乳腺炎和肺结核。抱病在床、奄奄一息的她几乎想放弃生的希望。但是,上有年迈的婆婆需要照顾,下有娇儿嗷嗷待哺。亲情的力量,让她坚强地面对灾难,举起了照亮全家的火炬。举步维艰的彭世英借助一根竹竿在黑暗中摸索行进,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操持着繁重的家务:扫地、劈柴、生火、做饭、浆洗、缝补。饭烫了胳膊、针扎了手指、火烧了手臂,无数次的跌跌碰碰,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数不清的新伤旧疤,使她的身体日渐衰弱,疾病缠身。

彭世英39岁那年,厄运再次降临,丈夫在生产队干活时被大树砸伤。经过多方救治,虽保住了性命,但却高位截瘫,这使原本就十分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丈夫不忍心让她再受苦,曾多次轻生。彭世英发现后,紧紧抱着丈夫,泪流满面:“我愿意伺候你、守着你,只要我们有一个完整的家!”丈夫大小便失禁,她每天就早早起床,给丈夫端屎端尿,换洗尿布。

怕丈夫躺在家里寂寞,她就买来三轮车,一日几次将丈夫背上三轮车,带他到外面活动。担心丈夫身上生褥疮,她每天夜里都要起床几次为丈夫翻身。历经23个严寒酷暑,她把生活的希望和信心留给了丈夫,把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献给了丈夫。2005年,丈夫在临终前拉着妻子的手哽咽着:“世英,今生你为我付出太多,我欠你太多,让我们下辈子还做夫妻,让我偿还你的情,你的大恩来世再报吧!”

看到婆婆日渐年迈,体弱多病,行动不便,彭世英主动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一日三餐,第一碗饭总是先给婆婆吃。婆婆年纪大了,脾气也古怪起来,有时赌气不吃饭,彭世英就把碗端到老人跟前,叫一声妈,喂一口饭。婆婆神志不清时,稍有不满张口就骂,甚至抬手就打。她总是一如既往耐心地服侍着老人,在彭世英的精心照料下,婆婆一直活到了94岁。

彭世英被评选为河南省济源市十佳文明市民、十佳道德模范。

557彭彩金

彭彩金,女,17岁,共青团员,广东省兴宁市罗岗中学初三学生。

1992年秋,出生才30多天的小彩金便被养父母抱来抚养。养母早年突患疾病,是个难做体力活的残疾人,全家靠养父耕种几分责任田、干些修锁等杂活挣钱养家。

2003年,不幸降临。养父不慎在家门口摔成重伤,不久瘫痪在床。老两口担心小彩金以后无人照顾,托人叫来小彩金的亲生父母将女儿领回去。虽然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会有比较安逸的生活环境,比较优越的学习条件,而在养父母家里,除了当地政府每月40元特困补贴外,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和学习环境都相当艰苦。但是小彩金放心不下残疾的养母、瘫痪的养父,她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最终没有随亲生父母回家。

从此,年仅11岁的小彩金成了支撑这个家庭的小脊梁,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大小活儿。她在养父的指导下,学会了配制药水和肌肉注射;一日三餐,她把饭菜做好端到二老床前;晚上,她把洗澡水烧好提到二老身边;上午课间操时,她总是来去匆匆地跑回家为养父倒屎倒尿,打针、喂药;下午放学后,浇菜、挑水、捡柴、做饭、替养父擦身、洗衣服;晚上还得几次侍候养父大小便。每天从早上5点到深夜甚至凌晨,她就像个小陀螺般转个不停。

虽然家务繁重,小彩金却从未放松过学业,她从不迟到或早退,学习成绩总是在班上名列前茅。

2006年春,养父安然去世,养母又病倒了。养母患的是严重的风湿病,平时佝偻着腰,严重时卧床不起。彭彩金对养母更是悉心照顾了,每餐总是做好饭菜端到养母面前,每天都替养母擦洗身子,为了让养母尽量舒适一些,她总是谨慎小心地侍候养母大小便,把家里家外的活儿全部包揽下来,直到2007年底养母安详辞世。

彭彩金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新闻人物、首届广东省十佳自强好少年,获得广东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558曾存粮

曾存粮,男,39岁,湖南省衡阳市飞翔大桶饮用水厂厂长。

曾存粮的弟弟曾桂粮于2002年创办了“飞翔”纯净水公司。经过6年的艰难打拼,公司的生意蒸蒸日上,曾存粮为此感到由衷高兴。可万万没想到,2008年初弟弟曾桂粮不幸遭遇一场车祸,致使胰腺断裂。高昂的手术费让曾存粮这个硬铮铮的汉子非常犯愁。但他没有一丝迟疑:要救弟弟,也要救“飞翔”!从那一天起,曾存粮开始了两点一线的生活:这一头,为弟弟昂贵的医疗费四处奔波;那一头,又为“飞翔”的发展殚精竭虑。

弟弟住院每天都有成千乃至上万元的开销,一旦欠费,药品就会断供。为了筹集弟弟的医疗费,曾存粮将亲戚朋友借了个遍。他往往是白天从经销点收水钱,晚上就跑去医院交费,一次次拿着一大把零零碎碎的水费维持着弟弟宝贵的生命。然而,维持了几个月,曾桂粮最终医治无效去世。

曾桂粮住院期间,曾家共欠下27万元的债务;清理弟弟遗物时,又发现投资办厂时的借款27万元未还。曾存粮主动要求承接“飞翔”水厂,偿还合计高达54万余元的巨债。

第二天,曾存粮就请来十余位除直系亲戚之外的债主,列出了一份详细的欠款单,并当场重开欠条,将弟弟的债务收归自己名下。面对大家,他郑重承诺:“请给我3年时间,这些债我一定还,一分不少,全部还清。”在场债主无不动容。

为了早日还清欠款,曾存粮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在水厂里打点经营。他一心扑在企业发展上,自己和妻子的工资,除了一些日常的生活必要开支外,余下的都用于水厂的生产和经营,以至于没钱买房,一直租房居住。他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计划,只要积攒到可以还债的款数,马上将钱送给债主。如今,他已替弟弟偿还了16万多元的债务。曾存粮以自己的义举感动着美丽的雁城,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也都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帮他排忧解难,助他走出困境。

曾存粮被评为衡阳市2008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559程腊秀

程腊秀,女,36岁,重庆市南川区头渡镇玉台村村民。

眼下,程腊秀赡养着7位老人:自己的亲生父母、前夫的父母、现任丈夫的前岳母和父母。同时她还要抚养年幼的儿子。多年来,程腊秀用自己的孝心感动着周围的人,成为家喻户晓的“孝顺媳妇”。

程腊秀的命运十分曲折。2003年,因瓦斯爆炸,外出打工的丈夫不幸遇难。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程腊秀成了家里唯一的支柱,她告诉自己:“无论如何都要好好活下去,好好照顾儿子与公婆。”

在公婆的再三劝解及媒人的撮合下,2004年程腊秀决定和邻村丧偶的杨代强结婚。但她提出了一个十分特殊的条件:要带着公公婆婆再嫁,而且必须签协议书。程腊秀善良纯洁的心灵感动了杨代强,他表示理解,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在简朴而又庄重的婚礼上,杨代强在程腊秀草拟的《赡养协议书》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两人共同承担起了赡养程腊秀原来的公公婆婆的责任。

2004年7月,前夫的父亲彭久方老人不慎从楼上摔下致重伤。在医院,程腊秀与丈夫日夜守护在老人身边,在他们的精心照顾下,老人度过了8天的危险期,夫妻俩这才把老人接回自己家里。程腊秀像老人的亲闺女一样,为老人端茶送水、倒屎端尿。在程腊秀与丈夫的悉心照顾下,彭久方老人终于康复。

2007年4月,彭久方老人家中突然失火,四间房屋瞬间化为灰烬。由于火势太猛,家中的一切都没有抢救出来。当程腊秀夫妇闻讯赶来时,只见两位老人穿着单薄的衣服六神无主地呆立在废墟前。程腊秀安慰两位老人说:“这个家没有了,我们不是还有一个家嘛!”她和丈夫随即把两位老人接到了自己家中。他们主动把朝阳的房间让给了两位老人住,并为他们换上新的被褥。为解老人的心头之忧,夫妻俩省吃俭用,重新给老人添置了寿木。

这些年,程腊秀和丈夫没有穿过什么新衣服,鞋子破了补补再穿。但用在老人身上,他们从不吝啬。他们无怨无悔,付出了满腔的爱心,换来了内心的充实。

560雷华宗

雷华宗,女,55岁,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东城街道办事处大东社区居民。

30年来,雷华宗付出巨大的爱心和辛劳,照顾家里两位高龄多病的老人和伤残的丈夫,先后把7个孩子抚养成人、成家立业,在巴蜀大地书写了孝老爱亲的赞歌。

出身贫苦的雷华宗,1976年和巴城街道的刘俊文结婚,一年后生下1个男孩。可祸从天降,在孩子出世4个月后,丈夫因患急性肾炎不幸去世。为了养活70多岁的公公和嗷嗷待哺的孩子,雷华宗只好到罐头厂当临时工。白天背着孩子上班,晚上回家照顾公公。

1979年,经人介绍,雷华宗和大她15岁且有3个孩子的马洪宽认识了。婚前,她给马家提了一个特别的条件:要嫁就必须带着公公一起嫁。得到马洪宽同意后,雷华宗带着70多岁的公公、两岁的孩子,与马家的婆婆、丈夫和3个孩子,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顶烈日、冒严寒,他们艰难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

眼看苦日子就要熬到头了,马洪宽的大嫂、大哥却相继因病去世,身后留下3个无人抚养照顾的孩子。勤劳善良的雷华宗和丈夫主动把3个孩子领养过来,组成了一个11口人的大家庭。雷华宗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压力,将7个孩子一一抚养成人,如今他们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两位老人逐渐年迈多病。雷华宗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达14年之久,直到老人以80多岁的高龄安然去世。2002年,丈夫马洪宽患脑血栓导致右腿残疾,不久,婆婆张义英在起夜时摔断了右腿,导致骨盆破碎,大小便都不能自理。面对家里两个病人,雷华宗做得更多了。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如今98岁的婆婆已卧床7年,但从没长过一点褥疮,除了行动不便外,思维敏捷、口齿清楚。

雷华宗被评为中华孝亲敬老之星,四川省第二届敬老爱老助老之星,被评为巴中市十大孝星、感动巴中年度人物。

561雷华林

雷华林,男,19岁,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半坡村村民。

雷华林很小的时候父母相继离世,奶奶7年前因操劳过度去世,二伯也因无法接受家里的变故出走。未满12岁的他不得不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照顾80多岁耳聋的爷爷,62岁双目失明的大伯,行动不便的四叔和五叔,还要照看年幼的妹妹。虽然有政府的救济和邻居们的帮助,但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是很清苦,全家6口借住在舅舅家的木房里。为了方便照顾四叔、五叔,

雷华林同他们合睡一张床。每天早上,雷华林都要帮四叔、五叔穿好衣服,再把他们背下床。做好饭后,他把饭端到爷爷、大伯、四叔和五叔手里,自己最后才开始吃饭。虽然日子过得艰难,雷华林也曾一次次偷偷地流泪,但性格坚强的他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多年来,雷华林不仅无微不至地照料几位老人的生活起居,还经常讲故事逗老人们开心。大伯的眼睛虽然已经看不见东西,却又闲不住,总想帮家里做点事情,结果经常是适得其反,家里的东西经常会被他碰倒,早上刚刚收拾好,转眼间又变得一片凌乱。面对这样的情形,雷华林总是默默地重新收拾好,从没有一句怨言。正是因为有了他这根顶梁柱,家里的生活虽然过得艰难清贫但却安然和睦。几个伯伯叔叔逢人就夸:“侄儿比亲生儿子还亲、还可靠。有这么个好侄儿,我们真有福气!”

除了照顾家中的老人,雷华林对有困难的乡邻也总是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村里不管谁家有事,只要喊一声,他总会伸出援助之手。有一天,雷华林路过邻居家门口,看见邻居家的老人躺在床上已奄奄一息。雷华林及时通知家属把老人送到医院抢救。

7年艰苦生活的磨砺,雷华林已经变成了一个风华正茂、敢于顶起一片天的男子汉。在叔叔伯伯眼中,他是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侄儿;在妹妹眼中,他是能干体贴的好哥哥;在邻居眼中,他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

562谭之平

谭之平,女,26岁,土家族,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谭之平16岁时,生母因意外事故去世,父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为了扛起这个家,谭之平毅然承担了家务和田间农作。为治父亲的病,她到一家百货店打工。两年间,谭之平摸索出了一些经营之道。为改变家庭的生活状况,她大胆创业,揣着两年多省吃俭用的积蓄和借款共2万多元,带着父亲来到汉口,在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超市。经过6年的打拼,她经营的超市资产达9万多元。随着生活状况有所好转,她上大学的愿望更加强烈,始终坚持边工作边自学。为了给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的病人解除病痛,她考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五年一贯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她珍惜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此时谭之平的父亲也再婚,她又有了一位母亲。

谭之平十分看重亲情,对于父亲的再婚选择十分理解,对待继母像亲生母亲一样。为了给父母治病,谭之平定期买药寄回家,寄药时,她总要寄上一些营养品。她以对长辈的敬重、关爱和孝道,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她深知父亲和继母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为方便照顾父母,给他们治病,她把父母接到了孝感居住。

谭之平对待其他困难群众同样充满爱心。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她组织同学到孝感市福利院、孝感市精神病康复医院等单位,为老人病人送温暖、进行义务劳动。谭之平整合湖北职院义工资源,成立了湖北职院义工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自发地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

谭之平先后荣获湖北省自立自强优秀大学生、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全国自强不息优秀大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563黎玉兰

黎玉兰,女,67岁,重庆市云阳县路阳镇金龙村村民。

“只要自己活一天,就要为照顾丈夫、儿子和孙子尽一天责。”15年来,黎玉兰饱受丈夫、儿子、孙子相继瘫痪的不幸,但这位身体病弱的农村妇女,却选择了坚强,撑起了一片母爱与亲情的蓝天。

1959年,黎玉兰与丈夫黄作忠结婚,夫妻感情和睦、相敬如宾,并先后养育了四个儿女。小儿子长大后投身餐饮行业,婚后又生下一个孙子。1994年,厄运不断地降临到黎玉兰家男人们的身上:丈夫、儿子相继瘫痪,儿媳也离婚而去。黎玉兰的生活顿时陷入了一片阴暗之中,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她的肩上,但她坚强地承担起了照顾丈夫和儿子的责任。不久,怪病也击倒了可爱的小孙子。黎玉兰带着丈夫、儿子和孙子四处寻医问药,但依然没能获得一点希望。经多次诊断,他们患上了罕见的“遗传性共济失调症”。该病患病率十万分之一,且病因不明,现代医学尚无法治愈。

每天,黎玉兰起床后先用热毛巾给丈夫擦脸,再给儿子和孙子打理。之后,是给他们轮流喂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黎玉兰任劳任怨地照顾着家里丈夫、儿子、孙子三人的饮食起居,坚忍不拔,用一份炽热、坚韧的爱支撑着这个特殊家庭。

听说偏方能治好怪病,她时常进山采药,不放弃一丝希望。时常天不亮就煮好饭,然后将丈夫、儿子、孙子三人托付给邻居,自己便独自出门上山,往往一去就是一整天。15年来,黎玉兰走过了十里八乡,遍访名医,收集了不少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努力让家里的男人都站起来!”这个朴实却执着的希望,支撑着黎玉兰一直陪伴丈夫、儿子和孙子,与病魔做不屈的抗争!

当地居委会了解到黎玉兰家的特殊情况后,为她家办理了低保。黎玉兰的事迹也深深地感动了社会各界,全国各地的好心人纷纷伸出援手,为黎玉兰家捐款数万元。虽然家境并不宽裕,但黎玉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564薛秀秀

薛秀秀,女,16岁,共青团员,陕西省周至县骆峪初级中学学生。

面对一个又一个家庭变故,年幼的薛秀秀选择了坚强面对,用稚嫩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用多年如一日的行动,展现了新一代青少年秉承美德、孝老爱亲的优秀品质。

薛秀秀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10岁时,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爷爷体弱多病,奶奶因过度劳累患上了脑血栓瘫痪在床。为了支撑这个破碎的家,薛秀秀主动承担起了做饭洗衣、砍柴喂猪等家务活,默默承受着与年龄不符的压力。

2005年,年近七旬的爷爷眼患白内障,全家境况雪上加霜,从此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这个年仅12岁女孩的身上。但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每天东方欲晓时,薛秀秀家的灯就亮了,她已经早早起床、梳洗完毕,开始为全家人做早饭,然后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饭后,她带着弟弟到离家1.5公里的学校去上学。下午放学后,她又急急忙忙赶回家,抓紧时间做作业,照顾卧病在床的奶奶,为全家人做晚饭。平日里,她不光为全家人洗衣服,还为奶奶梳头、擦洗身体,常常累得精疲力尽,有时坐在水龙头旁边洗着洗着衣服就睡着了。几年来,她就这样不怕苦、不怕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家人。

奶奶去世后,薛秀秀在乡亲们帮助下安葬了奶奶。家里没有一点经济收入,她不断帮爷爷出主意、想办法。2007年春天,村上把她们家确定为低保户,她和爷爷用领到的第一笔低保款买回了20只小鸡和一头小猪。从此,薛秀秀比以前更加忙碌了,每天放学后赶紧出去打草,第二天又早早起来喂猪、喂鸡。2007年3月,秀秀爷爷做了白内障手术。多年来,面对生活的磨难和繁重的家务,薛秀秀从来没有抱怨,她说:“我虽然没有爸爸、妈妈的温暖,但有一颗激情燃烧的心。我和弟弟一定会好好读书,把经历的磨难变为人生的财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