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办好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2009-06-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斌 我有话说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湖北省黄石市始终围绕“重民意、解民难、惠民生”开展工作,在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办实事:关心群众疾苦,着力破解“六难”

5月15日,黄石市延安路社区纺织一路改造工程进入试通车阶段。这条路破损严重,群

众出行十分不便,竣工当天,周边群众自发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在附近生活了近20年老居民李东胜激动地说:“路通了,我心也敞亮了。”

黄石市是一个因矿设厂、因厂建市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多年累积下来的涉及群众利益的民生问题不少,主要包括“行路难”、“就业难”、“吃水难”、“如厕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六难问题”。该市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通过网络调查、媒体问卷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涉及民生问题的各类意见建议1万多条(次),经过汇总整理形成整改落实方案,着力解决“六难问题”:

――解决“行路难”。1月到4月份,全市共投入资金2.8亿元,改造10个涉及群众行路难的项目,改造面积250万平方米,完成了112个出行不便的背街小巷项目;

――解决“就业难”。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4个城乡就业培训和创业基地,实施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的“春风行动”和城市下岗人员“创业计划”。今年一季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

――解决“吃水难”。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一批排水管网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解决边远地区居民“吃水难”和老城区二次供水水质安全问题;

――解决“如厕难”。全面完成年度47座旱厕改造任务,并实行全市政府投资公厕免费对外开放;

――解决“就医难”。全面推进惠民医院建设,建立医药分离制度,全面下调诊疗费,向城乡群众让利诊疗、检查等各项费用6000多万元,有效缓解了城乡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解决“上学难”。启动了城中校实验高中搬迁和工业新区新建山南高中计划,近年来共投入2亿多元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项目415个,同时投入1.3亿元改造薄弱学校校舍,极大改善了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

治环境:关停“五小”企业,避免地质灾害

5月14日,家住黄石市西塞山区板岩山山脚下的68岁居民王细凤看到地质灾害工程正式启动后,激励地说:“板岩山是一个悬在周边群众心头的一颗‘定时炸弹’,让我们担惊受怕了30年。现在搞科学发展,党和政府治理板岩山,我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板岩山危岩,是湖北省级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由4个危岩体、2个崩塌体、2个座滑体、1个滑坡体组成。4个危岩体位于板岩山陡崖顶部,开裂缝纵横交错,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严重威胁到周边厂矿企业和黄思湾地区4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早在1995年,板岩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曾进行过一期整治工作,后因资金不足等问题被迫中断了二期整治工作。

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黄石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了板岩山地质灾害治理领导小组,市委书记王建鸣、市长杨晓波亲任正副组长,一个由西塞山区、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单位组成的工作专班也随即启动。截止到5月上旬,已对长600余米、宽8-10米的上山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对影响上山公路拓宽改造的10多户房屋的围墙和挡土坑及有关单位楼房进行了拆除;完成了自来水、供电、有线电视等管线的迁移。

以板岩山地质灾害治理为契机,黄石市还启动了以关闭“五小”、治理尾砂坝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涉及大冶、阳新及4个城区、1个省级开发区的100多项工业项目,尽管一年损失工业产值20多亿元,影响税收3亿多元,但为黄石实现科学发展、积蓄发展后劲提供了环境支撑。

解难题:改造“棚户区”,建设“廉租房”

5月底,随着第4批“廉租房”建设工程的开工,黄石市“棚户区”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家住西塞山区十三排社区的王太婆激动地说:“想不到住了二十多年的工棚马上就要拆迁,年底前就能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我从心底里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黄石市委把“棚户区”改造工程作为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难、实现城市科学和谐稳定发展的第一要务,筹措专项资金、制定特殊政策、编制统一规划。截至4月底,全市年内完成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

据统计,黄石市共有棚户区164片、占地面积252万平方米,棚户区内共有家庭21055户,其中低收入家庭总户数为17342户。其中,在市区58片棚户区中,共有住户8496户,其中,低收入家庭7402户,占87%,低保家庭2179户,占26%。

黄石市是依矿设厂、因厂建市的典型工矿城市,城市棚户区特点明显:一是量大、面广、类型多;二是商业价值不大。近几年,有开发价值的棚户区已基本改造完毕,剩余的棚户区大都在城市周边地带,基本没有商业开发价值;三是聚居了大量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随着资源的逐步枯竭和工矿企业的衰落,棚户区居民大多为企业下岗职工,属于城市低收入人群和住房保障对象,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各种问题和矛盾;四是人居环境恶劣。很多棚户区为工棚改造而成,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极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