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原绿洲勤劳作:门巴族

2009-06-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江华/撰文 高腾 杨连成/摄影 我有话说

门巴族姑娘

门巴族生活在藏东南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群山峡谷中,那里的气候和植被呈垂直分布,墨脱尤为典型。从高海拔的冰雪地带,逐步过渡到“气候温和,森林弥漫数千里,花木遍山,藤萝为桥”的地区。盛夏的台地上,玉米满坡,含苞吐蕊;梯田层叠,稻花飘香。翠竹成林,芭蕉成片,门巴族村落掩映其中。

门巴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聚居在门隅地区,13世纪为元朝所统治,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初门隅地区成为竹巴噶举派的世袭领地。17世纪中叶,黄教兴起,在门隅建立宗康(宗本衙门)扩建达旺寺,开始了政教合一的统治。19世纪中叶以后,清朝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为加强对门隅地区的统治,除派两名“拉业”(管事)监督管理该区事务外,并授予错那宗和达旺寺以管理门隅地区的实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门巴族社会同西藏一样,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新中国成立后,门巴族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门巴族男子的服饰似藏袍,但短小轻薄,以适应湿热气候。墨脱妇女喜穿红内衣,外穿无领无袖彩条长服,前后各一片,中有圆口,从头上套下,用腰带束紧。门隅北部妇女衣服外喜披一块牛犊皮,以便背运。主食玉米、大米等,嗜辣椒。特产石锅,烹调用。墨脱多干栏式竹木结构房屋,门隅北部为石砌楼房。

门巴族善歌舞,歌有固定曲调。墨脱流行“东三巴”,有喜歌和悲歌两类。喜歌多用比喻的手法,叙述民族历史,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悲歌表达情绪压抑时的心情,配以短笛,一人哼唱,曲调婉转幽怨,农奴制时期,多用此倾诉苦难生活。门隅北部流行“萨玛酒歌”,多在喜宴时咏唱。歌词即兴填词,长短不拘。内容以赞美家乡、祈愿幸福为主。门巴族通用藏历,最重视新年,年节是歌舞集中展示时期。

1959年随着西藏的民主改革,门巴族从封建农奴制度的桎梏下获得解放。改革开放以来,墨脱这个被称为“高原孤岛”发展滞后的地方,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门巴族的物质生活有很大提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现在正致力于粮食品种的调节,种玉米的刀耕火种地也逐步退耕还林,许多常耕旱地已改造成稻田,大米的播种面积大为增加。昔日的草顶竹木结构房屋已经为铁皮顶和宽大的全木结构房所取代。交通方面,全县在雅鲁藏布江及支流上架设了各类桥梁和钢溜索34处,出行既安全又方便。波墨公路2009年4月再次动工,国家拨巨资决心在两年后将公路修成全天候的等级公路。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学校教育从无到有,现在各乡都有了小学,适龄儿童能就近上学。许多干部是从本县读小学后到内地或拉萨培养的,他们中有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充分实现了本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门巴族医生已成为县医院的骨干,缺医少药的状态正在改变。

1989年首次有了电视,从2001年起,已经能收数十套节目,目前电视覆盖面已经发展到有电的行政村,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历史上墨脱无现代通讯设施,1994年首次安装了全县唯一的1部卫星电话,2000年安装了卫星程控电话,保障了县府居民与山外联系的需要。2004年以后,7个乡政府所在地也安装了卫星程控电话,部分区域已经开通了移动通讯,墨脱与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在党的关怀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门巴族正大踏步紧跟全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前进!

张江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链接:门巴族】

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错拉县、林芝县和门隅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门巴族人口8923人,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门巴族使用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方言差别。无本民族文字,使用藏文和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