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世界的精彩和多样带到中国

2009-07-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吴宇 许晓青 我有话说

将于明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举行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为了迎接预计的7000万人次参观者,每天园区开放时间长达15个小时,每座展馆每天开放时间也有13个小时,均已接近接待能力的极限。此外,世博会组织者还专门设计了“3次票”和“7次票”,即凭一张门票,可3次或7次入园参观。

上海世博会真

的有这么大魅力?不仅让参观者流连忘返,进而三番五次入园?

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专职副主任钟燕群认为,世博会就如同一个浓缩的世界,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融合的人类文明盛会,是中国提升改革开放层次和水平的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她说:“那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把世界的精彩和多样带到中国,把最新文明成果送上门来,中国老百姓不出国门就可以周游世界,真是一种福气。”

“谁都不愿缺席、谁都不肯落后的一次盛会”

截至1日,累计已有191个国家和48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上海世博会,其中21个国家尚未与中国建交。在总计239个参展方中,已有210个签署了参展合同。这大大超出了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172个参展方的世博会历史纪录,几乎汇聚了联合国所有的成员国,“全球盛会”名副其实。

对于这一由全世界成员共同创造的世博会参展规模新纪录,可能很多人觉得抽象和枯燥。如果铺开一张上海世博园区规划图,人们就会惊讶地发现,在这片黄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竟然有40个左右的国家要自建展馆,40个左右的国家要以租赁方式布设独立展馆,组织者还要建设11个联合馆,为大约150个国家提供展示空间。加上数十个外国城市案例也以单独或联合建馆的方式参展,落户世博园区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外国城市案例展馆将超过100个。五颜六色的旗帜,勾勒出一个密集而有序的“地球村”。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国际参展部部长周峻告诉记者,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冲击,国际社会对上海世博会仍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参展方退出。在40个左右的自建馆中,大约三分之一展馆的占地面积在6000平方米左右,是世博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自建馆,它们连同其他三分之一的自建馆已陆续开工。迄今仍未开工的十多个自建馆,目前大多已进入落实中方建设团队、方案审批的最后阶段,由于规模较小,相信仍能在世博会开幕前的最后10个月里“赶出来”。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虽然个别国家将自建馆调整为租赁馆,个别国家因财政预算或经费筹措等原因放缓了一些工作,但总体上国际参展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以美国馆为例,按美国法律规定不能使用国家财政参展世博会,专门成立的运筹机构一直在寻求美国企业及民间机构的支持,迄今已有3M、戴尔、通用电气、百胜等多家在华大型美资企业予以赞助,最新的一家赞助者是百事公司,其捐资规模达500万美元。

“尤其在危机面前,众多参展方更是不愿缺席、不肯落后,因为这次规模空前的世界盛会意味着新的机遇和合作,是重新振作的开始。对广大参观者而言,则意味着上海世博会将上演数天乃至很多天都看不完的精彩。”周峻说。

从外观到内容:多样性与创新性巧妙融合

欧洲是世博会的发源地,许多欧洲国家对参展世博会不仅驾轻就熟,而且情有独钟。一心想成为上海世博会“主角”之一的西班牙,正在世博园区建设一个以钢结构为“骨架”、屋顶和外墙覆以藤条的“大篮子”。用传统手工艺编织的藤条作为展馆“外衣”,可通风散热并引入自然光线,减少能源消耗,体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外观设计理念相吻合,西班牙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我们世代相传的城市”。

幅员辽阔、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亚洲,在上海世博园区同样有极为多样和创新的展示:西亚的阿联酋馆,外观如波浪般起伏,富于创新和动感,令人联想起阿联酋雄伟的自然景观沙丘以及其代表性的建设成就――帆船酒店和人工棕榈海滩;南亚的印度则将一座集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以及基督教等多元宗教特色于一体的穹顶建筑,作为印度展示“城市与和谐”主题的载体;到了东亚,一座外观呈淡紫色、弧形穹顶造型犹如蚕茧的建筑,就是日本馆。其展示方案的核心信息是人类面对环境等共同的课题,不仅需要研发和运用高新科技,还必须重视对地球和人类的关爱。

作为美洲国家代表,智利面对金融危机“反其道而行之”,将参展世博会由原来的租赁馆“升级”为自建馆。这个被命名为“新城市的萌芽”的展馆,让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以独立建馆方式参展上海世博会的国家。智利驻华大使费尔南多・雷耶斯・马塔认为,此举本身就有很强的创新性,有利于智利在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面前呈现更加多样性的自己。

相比动辄上千平方米的独立展馆,11个联合馆里的每个展位虽然只有324平方米,却也代表了一个国家馆或国际组织馆,多样性及精彩程度似乎更加集中。其中,占地规模大约相当于3个半标准足球场的非洲联合馆,是40多个非洲国家“共有的家”,这座展馆外立面图案是高大繁茂的金合欢树以及满天的朝霞,让人远远就油然升起一种感觉:“非洲真是一片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大陆。”

观众的热情是参展方的最大回报

在上海世博会239个参展方中,不少发展中国家是第一次参展或已多年未参展世博会;一些国家将在中国创造自身参展世博会规模的“历史之最”。即使是一些多次举办过世博会的发达国家,也将2010年世博会作为其参展海外世博会投入最多的一届。

对此,众多参展方一个共同的解释是:上海世博会预测吸引7000万人次参观者,全球可能找不出其他活动能吸引如此众多的人流,“有多少投入就会有多少回报”。

奥地利馆为了吸引更多中国观众,专门设计了瓷质外立面、汉字馆标,寓意中国向欧洲出口瓷器的悠久历史;丹麦馆决定成为国宝“小美人鱼”铜像在中国的新家,以迎接许许多多喜爱安徒生童话的中国观众;西班牙馆在藤编中精心融入了中国汉字,甚至准备在外墙最醒目处加贴一句用藤条编织的中国著名诗词,“让人远远就能感受到西班牙对中国人民的一片深情”。

澳大利亚馆发动中国公众为其吉祥物笑翠鸟取名;日本馆用一个月时间在中国征集了3500多个馆名昵称;新加坡专门用国花兰花为上海世博会培育了一种名为“新沪交响曲”的新品种……

最近,中外专业机构对1.4万名中国网民开展的一项调查,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中国公众对众多参展方努力的回应:80%的受访者希望参观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展馆,接触和体验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72%的受访者对创新科技的展示充满好奇;65%的受访者表示参观世博会的主要目的在于接触新鲜事物,了解新的信息;36%的受访者对世博会的现场表演情有独钟;32%的受访者则对来自世界各国的餐饮美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从调查结果看,无论是遥远的非洲、美洲、欧洲,还是距离中国相对较近的东南亚、中东和大洋洲,中国受访者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国家的展馆都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想去参观。

负责此次调查的北京华通明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董事总经理溥嵩凌认为,当今中国公众对于各个国家的科技和文化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意愿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体现出越来越开放的心态。对参展方而言,有备而来将在中国获得广泛关注,对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树立和推广自身形象极为有利。

(新华社上海7月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