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外交:应对危机 彰显信心

2009-07-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李诗佳 廖雷 我有话说

2009年上半年,世界经历着大变革大调整。国际金融危机阴霾犹重;国际能源、资源和贸易形势起伏动荡;新旧热点问题矛盾交织……

180多天里,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中国外交围绕全力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审时度势,迎难而上,继续推进同世界各国友

好合作关系,大力开展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外交,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合作中,中国外交全力以赴,谋求共赢,显示出宽广、长远的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姿态。

危机中,中国外交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自信与成熟。

中国发展、中国信心、中国主张、中国作用举世瞩目。

应对危机:携手努力共克时艰

“全球各国都处在世界经济这条大船上,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狂风恶浪,只有大船上所有成员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才能把世界经济这艘大船平安地驶向彼岸,才能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尽早恢复世界经济增长。”4月,在初春的伦敦,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英国首相布朗时表明了中国的主张。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四点建议,重申中国将积极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为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应有贡献。

6月初夏,在地处欧亚分界线的俄罗斯名城叶卡捷琳堡,胡锦涛主席再次发出“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共同创造和谐美好未来”的呼吁,得到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及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

在瑞士达沃斯、在博鳌亚洲论坛……温家宝总理提振信心的呼声引起各方关注和共鸣。

世界在倾听中国的声音:

――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给世界添麻烦;

――各国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切实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推动完善国际金融监管机制;

――推动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

――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

――国际社会应继续关注发展问题,进一步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

世界同样看到中国的行动:

――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帮助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推动有关各方就今年年底前成立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达成共识。同一些国家和地区签署总额为235亿美元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货币互换协议;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公司贸易融资计划,支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

――向欧洲、美国、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派出多批贸易投资促进团;

……

面对罕见的金融危机,中国向世界宣示了主张,传递了信心,促进了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中国以对话者、谈判者及游戏规则制定者身份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关国际会议,不仅使得中国站在国际大舞台上更好地坚持与保护本国的利益,也使中国有能力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大国关系:务实合作立足长远

中美关系在美新政府上台后实现新的良好开局、中俄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欧关系实现转寰……中国运筹大国关系更加积极主动。

4月1日,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伦敦金融峰会期间成功举行首次会晤,决定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决定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在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双边领域和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协调合作方面达成重要共识。5月,应吴邦国委员长邀请,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华,两国议会交流取得新进展。新的历史时期,中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和合作机制。专家普遍认为“中美关系走出建交30年来经常因美政府换届而起伏不定的怪圈”。

历经一甲子,中俄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主席6月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年内多次会晤,推动中俄战略互信与务实合作在高水平上持续发展。吴邦国委员长5月访俄,两国议会交往再上新台阶。中俄正式签署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实现了两国能源领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语言年”顺利启动,260多项活动全面展开。

农历春节,温家宝总理赴欧洲开展“信心之旅”,中欧宣布恢复领导人会晤;5月,温家宝总理如约前往捷克出席中欧领导人会晤,彰显中方对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视和诚意……中欧关系逐渐回到正常发展轨道。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持续稳步发展。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6月在东京举行。双方重点围绕经济金融形势、贸易投资合作、环境能源合作、地区及国际经济问题等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多项重要共识。

纵观上半年,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大国的政治互信与互利合作进一步凸显,中国与大国关系的总体框架更加稳定、积极。

中国与周边国家:维护稳定睦邻友好

中国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经济危机背景下,双方加强务实合作的意愿更加强烈。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局势,中国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公正妥善处理地区和突发热点问题,促进地区和平、稳定、繁荣。

4月,在喧嚣声中的泰国帕塔亚,温家宝总理前来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虽然峰会最终因泰国国内局势被迫推迟,但代表团回国后次日,中方就宣布了与东盟合作共克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方案:设立总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加快实现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在3至5年内向东盟提供15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用于双方实施合作项目等,充分显示了中国对东盟发展的支持和对中国与东盟友好合作前景的信心。

5月,朝鲜再次核试在国际社会掀起轩然大波。中国政府坚决反对朝鲜核试,支持安理会作出适当、平衡的反应,并本着负责任和建设性的态度参与了安理会有关决议的讨论,坚持通过协商与对话和平解决问题,坚定致力于维护东北亚和平与稳定,推动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

今年以来,中国既坚定维护自己的利益,又充分考虑地区稳定大局,妥善处理与邻国在东海、南海等问题上的分歧。中国和越南陆地边界勘界工作圆满完成。中国外交部于3月31日成立边界与海洋事务司,以更好地服务于周边外交大局。

新美国基金会专家帕拉格・康纳说,中国与所有邻国拥有文化、经济、人口、政治和外交联系,但中国不侵犯它们,不对它们颐指气使;与此同时,中国的影响力日渐增强,在此发挥作用的是软实力。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共经风雨共谋合作

叶卡捷琳堡,典雅富丽的谢瓦斯季亚诺夫宫,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四国”领导人首次举行正式会晤,短短5个小时,4场活动,将一个经济学名词变成了现实的合作平台。

四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正经历快速发展的“新兴国家”宣示,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尽快复苏;致力于推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致力于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致力于确保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开启了新兴大国交流合作的新篇章。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高度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全面合作,双方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在热情似火的非洲大地,中非合作续新篇。中国对非务实合作8项政策措施落实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中方重信守诺,大幅增加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对非洲免关税举措全部完成,免债工作基本落实;中非发展基金顺利启动;中方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正式开工,在有关非洲国家建设经贸合作区工作积极推进;中国青年志愿者、高级农业技术专家陆续赴非洲工作;援建工程进展顺利。截至4月底,中国已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员达 11000多人次。

在太平洋东岸,拉美国家同样感受着合作的温暖。中拉签署了百项合作协议,自贸区战略稳步推进,金融合作成果丰硕。中国―委内瑞拉联合融资基金从60亿美元扩大至120亿美元;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向巴西石油公司提供100亿美元贷款的协议;中国人民银行同阿根廷中央银行签署了700亿元人民币/380亿阿根廷比索的本币互换协议。中拉发掘经贸互补性,扩大能源、金融合作的成功尝试,显示了中方的诚意,赢得了拉美国家的好评。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薛磊说,中国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与发达国家、新兴大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协调立场和诉求,可以说,中国外交已进入全面发展、综合推进的时代。

公共外交:以人为本为民服务

站在墨西哥城本尼托华雷斯国际机场候机厅,29岁的南京姑娘冉向书在即将搭乘中国政府安排的南航包机与其他同胞离开已暴发甲型H1N1流感的墨西哥时感慨地说:“我觉得祖国就在身边!”

6月1日,获悉法航AF447航班失踪消息后,外交部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指示驻法国、巴西使领馆迅速核查飞机上中国公民情况,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值班电话24小时开通,密切跟踪搜救进展,协助罹难者家属及有关方面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中国商船在索马里附近海域遭劫、中国在美旅游团车祸、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针对中资企业和华侨华人暴力袭击事件、华为公司员工在土耳其被扣、新星号货轮在俄罗斯被击沉、中国渔民被抓扣、中国公民海外劳务纠纷……,每一起领事保护事件都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理,每一个公民的合法利益都得到了悉心周到的保护。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维护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外交为民”已化为外交工作实实在在的行动。截至5月底,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已在外交部官方网站发布出国提醒100多条。

外交部更加重视公共外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他们对外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百余名大学生走进外交部,与外交部领导和优秀青年代表面对面交流,扮演记者,亲身感受“模拟记者会”,并参观接待过上千位国家元首和举办过六方会谈等重大外交活动的钓鱼台国宾馆。在亲切热情的互动中,公众亲身感受到中国外交的理念和发展变化,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与自信油然而生。

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外交的透明度越来越高,离普通民众越来越近,“外交为民”的理念已深入中国外交骨髓。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人民永远是中国外交的牢固基石和坚强后盾。

展望未来,国际形势将经历更加深刻复杂的新调整、新变化。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中国外交将踏上新的征程,自信成熟地大步前进。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