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逆风竞帆 以变制变

2009-07-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玉玲 我有话说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航运业急剧萎缩,造船市场急转直下,船舶工业发展面临“严冬”。成立于1999年7月1日、历经十年国际市场打拼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逆风竞帆、危中求机,以变制变、开拓进取,牢牢把握

发展的主动权,今年1-5月完成经济总量同比增长16.4%,增加值同比增长25.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3%,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十年前,刚组建的中船重工困难重重,有“三多一重”,即三线企业多、亏损企业多、富余人员多、历史包袱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效益很差,出现严重亏损。

十年风雨兼程,十年奋发有为。

中船重工人大胆开拓,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主要经济指标与成立时相比接近翻三番。集团公司已经由成立之初扭亏脱困求生存的困难阶段逐步进入改革创新大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我国创建世界造船强国的主力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船舶企业集团。

战略先行,筹划科学发展壮志蓝图

中船重工成立之初,不少人对于集团公司何去何从、如何发展,胸无底数,心存疑虑,因此,找准定位、明确目标,成为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中船重工党组深入研究国内外行业大势和集团公司实际,于2001年底鲜明地提出了“两大目标”: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我国海军装备最强最大的供应商和中国造船业的主导力量。

2003年1月,中船重工谋划集团发展大计,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三步走、翻三番”发展战略,即到2020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在2000年基础上翻三番。实际上,中船重工的发展比预想的要快,到2006年主要经济指标就实现了第二番。

2008年1月,中船重工又提出要站在新起点、抢占制高点、创出新水平,进一步将集团公司2020年前的发展目标调整为“新三步走、翻四番”:第一步,2010年前提前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在2000年基础上翻三番;第二步,“十二五”进入世界500强;第三步,2020年前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在2000年基础上翻四番,把集团公司建设成为国内最强最大、国际一流的船舶集团。

正确的战略和思路,对于引领集团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目前发展态势,中船重工有望在今年完成经济总量超过1300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为顺利实现和建设国际一流船舶集团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担当科学发展强大支撑

2007年11月,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一任期经营业绩考核总结表彰大会,曾培炎副总理、国资委李伟副主任分别将“业绩优秀奖”和“科技创新特别奖”两枚奖牌郑重授予中船重工总经理李长印,对中船重工的突出业绩和科技创新工作给予褒奖。

中船重工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拥有一个覆盖全集团、专业齐全、力量雄厚的科技创新体系,28个科研院所、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大批省部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50多个大型实验室、4万多专业技术人员等,成为中船重工科学发展的强大支撑。

据中船重工有关负责人介绍,1999年承接建造我国首批30万吨超大型油船时,中船重工民船设计能力还比较弱,依靠与国外技术公司联合设计完成;而今,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从购买设计、联合设计到自主设计的创新之路,能够自主设计开发除豪华游船等个别船型之外的绝大多数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

近年来,中船重工陆续设计开发了适应市场需求、符合国际新规范的30万吨超大型油船、11万吨成品油船、7万吨级油船、18万吨和17.4万吨环保型散货船、5668箱和4250箱大型集装箱船等,去年以来新开发的30万吨矿砂船、9.3万吨散货船、9000吨化学品船等实现了批量接单。在高技术船型设计开发方面,设计建造了海洋风车安装船、全电力推进火车轮渡、小水线面双体船、海洋科考船等,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也都陆续开发成功。

中船重工提供的数据显示,集团公司成立十年来,已拥有1499项国内外授权专利,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4项,国防科学技术奖593项,以及一大批国家级科技成果,在支撑集团公司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我国海军装备建设和船舶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化改革,激发科学发展无穷活力

作为一家在国家行政性总公司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型企业集团,中船重工高度重视以改革出活力、以改革促发展。多年来,中船重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变制变,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集团总部和成员单位两个积极性,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几个深化改革的关键步伐,深深地烙在中船重工的发展路上:

2001年以来,中船重工在完成对原第七研究院院部与集团总部管理职能整合、充实加强集团总部管理职能的同时,相继组建了集团财务公司、科技投资公司、国际贸易公司、军品技术中心、民船设计研究中心、物资贸易公司等,逐步具备了大集团发展所需的投融资、产品研发、贸易合作、物资采购等功能。其中,国际贸易公司2003年初成立以来,六年间作为联合卖方与船厂一起签订船舶订单4660万吨,合同金额230亿美元,为集团民船主业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12月9日,中船重工按照资源共享、做强做大的思路,将大连造船重工有限公司和大连新船重工有限公司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当年造船产量超过23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并成为国内船舶行业中首个产值和销售收入双超百亿元的企业。如今,大连船舶重工已连续多年跻身全球造船企业四强,站在中国造船业的最前列,成为中国造船企业的突出代表。

在大手笔开展资源整合的同时,机制创新的力度也不断加大。目前,中船重工已全面实施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并推进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对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实行经营业绩考核,推行年薪制;对促进全集团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做出优异成绩的成员单位法人代表和公司制企业总经理,实施特别奖。

风险防范,筑牢科学发展重要保障

船舶是典型的大宗商品,有些单船价格甚至超过1亿美元,加上直接受国际经济贸易影响,其中蕴含的风险因素不容小视,风险防范至关重要。中船重工总经理李长印提出,经营企业的核心就是经营风险,控制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快发展,在全系统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根据英国克拉克松公司的数据,新一轮国际造船市场高峰从2003年开始,当年全球新船成交突破1亿吨,比上年增长120%;从2003年到2008年的六年间,有五年新船成交均超过1亿吨,2007年更是创纪录地达到2.7亿吨。在国际船市高潮期间,船企面临订单“排队加塞”的火爆现象,即便如此,中船重工保持清醒头脑,市场越好越谨慎。2004年成立船舶经营风险控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建立了一整套风险控制措施,加强船舶合同审查和规范管理,努力把其中的风险因素降到最低。

根据统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1―5月份全球新船成交只有160万吨,同比下降超过97%,船舶市场转入“严冬”。中船重工逆风竞帆,提出“坚定信心、严控风险、危中求机、持续发展”十六字方针,确定“保好军、做稳船、强力推进非船发展”的应对策略,在全面按时高质量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千方百计保交船、控风险、拓领域,实现民船做稳做强;做强做大非船传统优势产品,大力开发新产品,使非船成为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下,中船重工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十年励精图治,十年沧海桑田。站在新的起点上,中船重工将始终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兴船报国,创新超越,向着国内最强、国际一流船舶集团奋进。压题照片为中船重工30万吨超大型原油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