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因你更美好 社会因你更和谐

2009-07-0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创造盲人生命的奇迹

――记全国自强模范、盲人医学博士李雁雁

2005年12月8日,位于美国加州硅谷地区的帕默正骨大学,正在举行隆重的博士毕业典礼。来自中国安徽池州的盲人

青年李雁雁,在双目失明20年、留学苦读10年后,终于如愿获得了博士学位,成为这个著名学府里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的盲人学生。校长马丁博士激动地说:“这里有一位独一无二的学生,他会中、日、英三国语言,然而他没有一点视力,是全盲!可他所学和大家一样,甚至放射学图像诊断比许多同学做得更好。李雁雁是个奇迹,我们学校从他身上得到了很多很多……帕默正骨大学将永远记住这个中国盲人博士的名字!”

李雁雁不仅是我国迄今第一位盲人医学博士,也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是获得中国首批自费留学生奖学金的唯一残疾学生。他创造了盲人生命的奇迹。

1985年秋天,正在湖南大学读大三的李雁雁由于患青光眼,最终导致双目失明,不得不办理了退学手续。失明后他消沉过,但最终他发出了倔强的声音:我不应该就此消沉,我的眼虽然失明了,但心智没有失明。我该用双手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赢回生命的尊严!他想到了学习按摩,并很快修完了美国海德里盲人学校中国分校的所有课程。接着他又参加了美国海德里盲人学校本部的更高层次的函授学习。

1994年6月底,李雁雁通过面试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得全额奖学金去日本留学的盲人。三年后,李雁雁以优异成绩从日本东京八王子盲校毕业并顺利通过了日本国家执照考试,获得针灸、按摩、指压师3张执照。接着李雁雁又和健全人一起参加了日本竞争激烈的“物理疗法”专业考试,成为在日本获得学习物理疗法奖学金的第一位外国盲人。

但是,李雁雁渴望进一步深造,于是他在日本参加了四次托福考试,第四次考试达到了美国大学录取所需要的成绩。1999年6月,李雁雁只身一人来到美国加州硅谷,他先就读于美国两所公立大学,补修博士学位先修课程所需学分。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后,在2002年7月李雁雁考取了国际著名的加利福尼亚帕默正骨大学脊椎神经矫正专业的博士,成为这所百年老校第一位盲人读博学生。

李雁雁在就读的三所美国大学都是首位使用盲文点字学习的学生,没有现成的盲文教材,李雁雁只有通过上课录音,课后把录音抄成盲文笔记记录下来进行学习。在他的房间里到处都是盲文,有600多盒录音带,数百张光碟,还有上万页的盲文笔记。当博士帽戴到他头上时,李雁雁的眼眶湿润了。一个家境贫寒的盲人青年,从中国到日本,从日本到美国,10年留学艰辛路,为的是圆心中的一个梦,一个盲人的博士梦,一个盲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梦。

2007年1月,李雁雁回国,他婉言谢绝了不少投资人共创公司的提议。李雁雁说,他回国是为实现自己为中国盲人事业作点贡献的愿望。眼下,他即将出版专著《美式整脊概论》,接着出版翻译美式整脊系列丛书,要筹备建立中国帕默整脊培训中心。同时,李雁雁还义务给大中小学校作励志报告,义务用自己学到的医疗技能为病人解除痛苦,义务为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盲人朋友们作咨询……

 

120位聋哑儿的“爱心妈妈”

――记扶残助残先进个人徐仙琴

徐仙琴是浙江省义乌市残联聋儿语训工作室负责人,一位有着120位聋哑儿的“爱心妈妈”。2005年,她被评为全国“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浙江省十佳家长”;2006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2007年,相继被评为“浙江省十佳爱心父母”、浙江省聋儿“爱心妈妈”、2006年度感动金华人物……

时光追溯到1994年,家住浙江省永康市花街镇一个小山村的徐仙琴经人介绍与义乌籍青年丁健俊相识、相恋。婚后第二年,生下一个胖嘟嘟的男孩。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孩子到了4岁时仍不会说话。忐忑不安的夫妻抱着孩子前往杭州儿童医院。经专家会诊,一个消息像晴天霹雳差点将夫妻二人击倒:孩子是个聋哑儿!

“纵然倾家荡产也要帮助孩子开口说话”。徐仙琴毅然辞掉了工作,一心想要教会孩子说话。徐仙琴从不放过任何可以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学习说话的机会,一个音总是不厌其烦教上千遍万遍。除了卡片教学,无论在路上、在睡觉前,她总要让孩子用嘴巴重新认识所见到的世界。经过4年多的努力,儿子终于像正常儿童一样,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

聋哑儿开口说话,邻里都说这是个奇迹,而徐仙琴心里知道,是自己的心血创造了这一奇迹。2002年4月的一天,徐仙琴到村里一家商店买东西时,碰到了一个4岁男孩,也是聋哑儿,徐仙琴就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孩子父母。后来,孩子的妈妈一定要徐仙琴帮她带这个孩子,还说,义乌还有不少聋哑儿。回到家中,徐仙琴一夜未眠,孩子聋哑,伤痛的是父母的心,何不创办一个聋哑儿语训机构,让那些天真活泼的聋儿也回到精彩的有声世界里?

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义乌市教育局、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为她审批了办学执照。就这样,义乌市残联聋哑儿语训工作室成立了。为提高教学水平,徐仙琴自费前往省聋哑儿康复中心参加进修培训,向市内外招聘专业教师,采取“一带一”全托的形式,给予聋哑儿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一年过后,在工作室参加语训的6个孩子全都开口说话,父母们千恩万谢,激动不已。徐仙琴的名声越来越大,需要帮助的人慕名而来……

这几年,徐仙琴把她和丈夫的全部积蓄都投入到聋儿语训工作室。她先后让近百名聋哑儿康复,像正常儿童一样与人沟通,其中30位学龄儿童已经过康复评估,背起书包走进了正规的学校。徐仙琴视他们是自己的亲生孩子,既当教师,又当保姆。过度的体力透支,使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患上了严重咽喉炎。面对这些,徐仙琴很坦然。她说,见到一个个昔日的聋哑儿发出欢声笑语,自己也被感染了,哪还有什么苦和累?“给所有聋哑孩子一个有声世界”,徐仙琴说这是自己一生的追求,即使付出所有也无怨无悔。

 

蹒跚脚步走出闪光足迹

――记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自强模范丁友生

在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人和乡被硕果笑弯了腰的残友果园场,在人和乡三山卫生所,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行走不便的中年汉子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新余市蒙山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友生。

他既是一个医术精湛的乡村医生,又是一个身价超百万的私营企业主,更是一个广受群众赞誉的致富带路先锋。由于一岁半时患小儿麻痹症而致右腿残疾,行走不便,然而他却用蹒跚的脚步,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出了一连串闪光的足迹……

1975年,丁友生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三山村。看到村里缺医少药,联想到自己因病致残,他立志要当一名医生。在乡亲们的照顾下,丁友生进入当时的大队合作医疗站当了一名赤脚医生。“一定要把医术学好,尽自己最大力量为乡亲们减轻痛苦。”丁友生在心里暗暗发誓。从此,他通过自学、拜师、到医学院进修学习,1983年,取得中医中专毕业证后,回到村里办起了新余市第一家个人诊所,义务承担全村3000多人的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事业,方便了周边近10公里乡亲们的就医。

尽管行走不便,一旦需要出诊,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他总是随叫随到。1999年深秋的一个夜晚,丁友生在出诊的归途中,不慎掉落到一条深沟里而致左腿骨折,他只好咬着牙爬回家。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让丁友生得到了乡亲们的尊重和赞誉。

丁友生看到很多残疾朋友主要靠家庭供养,为帮助他们脱贫解困,他决定二次创业―――搞果业开发。尽管家人强烈反对,好心的村民也劝说“不要去冒这个险”,1995年丁友生还是承包了无人愿包的村里连年亏本的果园场。他说:“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只要肯下苦功,残疾人同样可以干出一番事业。”他毅然领着8名残疾人和10名贫困农民上山,开始他的果业开发之路,并将果园场取名为“残友果园场”,寓意是做残疾人和贫困农民的朋友,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2000年,残友果园场果园面积达到400多亩,本应正常结果的150亩黄花梨,出现早期落叶、二次开花的现象,几乎没有结果。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的丁友生,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坚强地挺过来了。随后,他报名参加了农函大的学习,并订阅、购买20多种科技书刊,还经常到农业部门向果业专家请教。

2000年秋冬,果园引进了国优品种翠冠梨,完成了150亩黄花梨高接换种的改良工作,年增收20万元以上。他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带动和帮助500多户农户依靠种植果树走向了富裕路。2004年,残友果园场被省农业厅授予“江西省无公害农产品\(水果\)生产基地”,所产果品被认证为国家无公害水果。2008年,销售收入430多万元,创利税180多万元。目前,丁友生又新开发1000余亩荒山,创建新余蜜桔科技示范园。身为新余市政协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十七大期间,又向党中央提出关于农业和农村医疗的五条建议。“能为乡亲和社会做点事情,我感到活得有价值。”丁友生说道。

 

用仁爱书写精彩人生

――记全国自强模范、锦州仁爱医院院长王树春

辽宁省锦州市仁爱医院,坐落在锦州市繁华地段汉口街上,院长是现年53岁的重度肢体残疾人王树春,他自1980年创办锦州第一家私人诊所后,经过20多年的行医生涯,不仅治愈了遍布全国数以万计的患者,而且他的1人诊所也变成了现拥有近200名医护人员的两家综合性医院―――锦州仁爱医院和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医医院。

王树春2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双下肢不能行走,家里费尽周折到各大医院求医问诊,也没能医治好。王树春在家人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艰难地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后,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起重机械厂当学徒工。短暂的工作之后,长期受疾病折磨的他有了想学医的念头,他想通过掌握医术来治病救人,仁济天下。

1980年,王树春以优异的成绩从辽宁中医学院毕业,在锦州市开起了第一家只有9平方米的私营诊所。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他创建了两家综合性医院。2002年6月,他又集资成立了锦州市王氏中草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中药新药的研发。2008年初,担任锦州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后,王树春看到部分残疾人因为找不到工作,生活非常困难,又以超人的魄力和胆识创办了锦州盛美电容器有限公司,解决了15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的就业问题。

作为一名残疾人,王树春时刻没有忘记国家、社会和各级组织曾经给予他的关爱和帮助,他有一颗感恩的心,时刻思索如何回报国家、社会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2005年,锦州市北湖小学修建操场资金不足,孩子们没有活动场所,王树春了解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拿出3万元无偿资助给北湖小学。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以一个残疾人企业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向中国慈善总会捐款1万元,并组织和号召自己企业的员工捐款捐物。

王树春在艰苦创业的同时,时刻不忘关心、帮助有困难的残疾人。2004年锦州仁爱医院成立之初,王树春就决定,凡来仁爱医院就诊的残疾人患者,免收挂号费、检查费、药费,治疗费免收20~30%,让许多有困难的残疾人患者深深受益。同时还将价值10万元的1000张免费就医爱心卡委托锦州市残联发放到锦州市家庭贫困的残疾人手中,残疾人持该卡就诊免收一切费用。2006年初,王树春得知残疾青年杨光从医学院毕业,因身体残疾找不到工作后,决定帮他开办个体诊所,并派专人帮助跑手续、购设备。就这样,“阳光诊所”在他的帮助下很快成立了。

2008年11月11日至13日,王树春作为锦州市唯一一名代表参加了中国残联第五次代表大会。这对于一名残疾人来说是最高荣誉,是党和政府对王树春这样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残疾人典型最好的肯定和鼓励。

王树春,作为一位双下肢不能行走的残疾人,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他又把无限的爱心洒遍人间,以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一次次对素不相识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忠诚跪教境界参天

全国自强模范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民族学校教师陆永康,36年如一日穿着重达2公斤的“船鞋”跪教于课堂,被誉为“贵州山沟里的保尔・柯察金”。2008年,陆永康光荣退休。曾荣膺“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担任奥运火炬手。图为陆永康在给学生上课。(资料照片)

 

无影世界的辉煌

――记全国自强模范、贵州省天柱县公安局张秀昊

“凤凰在灰烬中重生,钢铁在烈火中炼成,虽然失去光明,却让生命大放光华。黑暗中的前行,爱是引路的明灯,照亮你充满阳光的人生旅程。祝福重新穿上警服的你,续写多彩的生命乐章”。这是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颁奖晚会上,评委会给贵州省天柱县公安局警察张秀昊的颁奖辞。这正是对英模张秀昊同志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真实写照,也是英雄步履的延续和英雄忠警的本色。

1993年10月,张秀昊从警校毕业到天柱县公安局凤城派出所工作,1998年1月担任凤城刑侦中队中队长。他带领全队民警精诚团结,密切配合,取得了突出的业绩。1998年元月至5月全队共破获刑事案件41起32人,参与破获案件35起,其中重大案件6起。1998年12月19日,张秀昊接到群众报案,说有人收到一封恐吓信和三包可疑物品。张秀昊和民警李斌立即赶到现场,并开展技术勘查,发现其中一包是用透明胶布封口的礼品盒。张秀昊为了保障群众的安全,叫群众避开数十米,他则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礼品盒的外层包装纸,成功拆除了一个电雷管。谁知里面有两套爆炸装置,当张秀昊手指刚触及到另一边盒盖时,安装的电雷管发生爆炸,一声巨响过后,张秀昊倒在血泊之中,经过医务人员的奋力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双眼和左手、右手两个手指被切除,造成终身残疾。

当张秀昊知道自己残疾的真实情况后,先是感到悲伤与绝望,继而在大家的鼓励下变得刚毅与坚强。他在《珍惜生命》一文中写道:“我是一名人民警察,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失去了光明,再也见不了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五彩缤纷的绚丽归于单一沉寂的黑色。但并不等于失去了所有的美丽!眼睛看不见了,只要心还活着,就能更深刻的感知这人世间震撼心灵的美丽……”。

双目失明,没有左手,右手仅残存三个手指的张秀昊,无怨无悔,身残志坚,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黑暗中创造着人生的辉煌。他利用盲人语音软件,学会和掌握了微机操作;他用散文、诗歌抒写对人生、阳光与生命的颂歌,先后有10余篇被《人民公安》、《盲人月刊》、《贵州公安》等媒体刊载;他还应“爱盲互联聊天室”主持人的邀请,每周四晚上在“爱盲互联聊天室”给盲人朋友们讲解法律知识。

学会掌握微机操作的张秀昊,强烈要求回到公安岗位上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2007年11月13日,他来到了县公安局“110”接警室上班,开始了阔别九年的公安工作。张秀昊在工作中踏实认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上班至今共接警500余次。通过他发出的指令,抓获违法犯罪人员80余人,破获刑事案件6起,查处治安案件40余起。2008年9月,他被《人民公安报》确定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公安星光人物,2009年1月10日被评为公安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

 

贴心服务播撒人间真情

――记扶残助残先进集体辽宁省图书馆

近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探索为残疾读者服务,通过创建“三心”服务、举办“手语世界”、开展“对面朗读”等活动,赢得了广大残疾读者的信赖和支持。一位参加“国际盲人节”活动的盲人用盲文深情地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辽宁省图书馆为我们残疾人举办了对面朗读活动……社会对我们的关注,给予我们的温暖都已化为一种动力,不断鼓舞着我们前进,再前进!你们用声音为我们朗诵出未来,我们用声音告诉社会:残疾人的人生不再是空白,生命因爱而坚强,因你们的奉献精神而更加珍贵。”

早在20世纪90年代,辽宁省图书馆就在国内率先成立了“辽宁省图书馆盲人读物服务中心”、“辽宁省公共图书馆盲人有声读物服务网”和“有声读物制作中心”。2003年,又专门成立了弱势群体服务部。实践中,该部创立了“对老人要耐心、对残疾人要爱心、对孩子要细心”的“三心”服务准则。2006年又推出“三个全新”的服务理念,即“全新的创意、全新的形象、全新的效果”,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人文关怀氛围,走出了一条温馨、务实的人性化的服务之路。

辽宁省图书馆还定期开展“手语世界”活动,并把每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固定为“手语世界日”。2004年9月26日,图书馆、大东聋校和沈阳药科大学等单位共同举办了“国际聋人节”庆祝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健全人接触到了无声世界中真实的一面,让听障者展现出自身顽强的生命活力。“对面朗读”是图书馆开展的一项帮助“视障者”进行阅读、学习的服务活动。图书馆为盲人设立了“对面朗读阅览室”,免费为他们提供“对面朗读”服务,帮助他们实现欣赏中外文学作品、学习电脑技术、求索各方面知识的愿望和梦想。

目前,“手语世界”、“对面朗读”活动已经成为辽宁省图书馆常规的文化助残服务项目,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服务群体,而且这个服务群体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辽宁省图书馆在每一个残疾人纪念日,都积极组织策划大型的公益文化活动,邀请残疾人和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参加。2006年,为庆祝国际残疾人日,省图书馆与省残联等单位联合在沈阳兴隆大家庭共享大厅举办“拥抱生命,温馨和谐”―――大型公益文艺演出暨智障儿童绘画作品义卖活动。

几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开展的扶残助残工作,得到广大残疾朋友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多次受到上级机关的褒奖:1996年8月,获得辽宁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的“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被辽宁省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授予“百个残疾人之家”称号;2007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辽宁省人事厅、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联合授予“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被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雷锋号”称号。

 

二○○九年五月十七日是第十九个“全国助残日”,山东济宁学院附小的学生来到济宁市盲校,体验盲生生活,增加学生们对残疾人的理解。图为济宁学院附小的学生们与盲校学生在共同体验盲文。(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刘小兵、张凌云整理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