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各族群众心目中的“好医生”

2009-07-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日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叶城二牧场四连退休职工,72岁的买提努尔・买提尼亚孜听说姜万富要来他家,早早起床,让老伴和女儿打扫干净房间和院落,穿戴整齐站在了家门口张望。

老人1980年患上了肺心病,这些年是姜万富一直在给他治疗。一个月前,他昏倒在地,女儿拨打了姜万富的电话,仅半小时,姜万富就来到了他

身边进行抢救。他苏醒后看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坐在身边的姜万富。

“没有姜大夫,我早死好几次了。他是我们的救命恩人。我家电话机下就压着他的号码,随叫随到。”正说着,老人看见了身背药箱的姜万富,快步冲上前去,紧紧地抱在了一起,泪水打湿了姜万富的肩头。

一个上海知青,与当地少数民族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故事还得从43年前说起。

好学的姜万富走进了少数民族的心灵

一年的培训,让姜万富回到二牧场时已变成了昆仑山下惟一的医生。一天上午,一位维吾尔族妇女抱着不满周岁的婴儿急冲冲地找到姜万富。婴儿发高烧,姜万富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便开了一些治疗的药给她。妇女离去后,姜万富越想越不对劲,自己怎么没有认真检查就开了药呢?那位妇女不会汉语,自己又不懂维吾尔语,看手势和婴儿情况就开药,是不是太草率了。想到这,他越发不安,立即叫来一位懂汉语的维吾尔族职工找到了那位妇女。经过询问与认真地检查,最终确诊婴儿是腹泻引发了高烧。

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让姜万富内心如重锤敲击般难受,他深深自责,由此下决心要学会维吾尔语。从此,姜万富的口袋里除了听诊器外,又多了一个记维吾尔语单词的小本子。一有空,他就向维吾尔族群众讨教,久而久之,他现在已能讲一口流利的维吾尔语了。

语言关的攻破,让姜万富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产生了相互交流的基础,而姜万富认真细致的医疗技术,让他成为少数民族群众信任、依赖的对象。

1971年夏季的一天中午,牧场职工吐尼莎汗抱着6岁的女儿跑向卫生所,很远她就哭喊道:“姜医生,快救救我的女儿……”听到呼喊声,姜万富冲出房门一把抱过孩子。只见孩子已处于昏迷状态,身体软得像面条一般。初步诊断为安眠药服用过量,情况十分危险。姜万富来不及多想,根据所学的知识,对孩子实施催吐救治。

傍晚时分,劳累大半天的姜万富发现孩子有了知觉后,才安心地离去。如今,这位误服药的女孩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说起曾经的往事,她忍不住泪水长流。“妈妈常说,姜大夫来的时候,还是个小伙子,连胡子都没长出来,现在都成老汉了,他真是个好人呀。”

“身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是我的本职工作。看到经过自己的救治挽回一个个生命,我感到无比的快乐。尤其是在这个缺医少药的高原地方,这种快乐的感觉格外真切。每当我到牧点巡诊,远远地就有牧民跑上来迎接我,硬拉我到家中,杀羊给我吃,拦都拦不住。平日里,他们也常给我口袋里塞些核桃、杏干等,东西不多,但我能从他们的眼神里感受到那发自内心的谢意。”

多次历险行医让姜万富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好医生”

二牧场的牧点十分分散,茫茫的昆仑山里几十公里都见不到一个牧点,但姜万富的足迹却到了每个地方。

这是一个大雪扑脸的天气,茫茫雪原,姜万富一个人徒步来到离二连连部七八公里的牧点巡诊。返回时,天空昏暗下来,空中呼啸的雪直向他扑来。仗着年轻,姜万富走到一个大坂半坡,脚下一滑,人顺着山坡直向悬崖滑去。悬崖下是几十米深的沟壑,摔下去必定粉身碎骨。姜万富心头一紧,只觉得左脚碰到一块大石头,本能地侧身猛地一蹬,停住了。石头“咕咚”一声滚下了悬崖。这时,他睁开眼才发现,自己离悬崖只有两米多的距离。

十几分钟后,在冰冷和钻心疼痛的刺激下,姜万富才完全清醒过来。三层厚的裤子全被尖石划破,左侧大腿和胳膊上划开了几道伤口,鲜血直流。他急忙寻找药箱,只见药箱已掉到十几米远的雪堆旁,药品器械七零八落散落在雪地上。

43年后,姜万富再次回想起这惊险的一幕时,仍是心有余悸。

其实,在姜万富43年给牧民送医送药的过程中,经历大大小小的险情难以计数。有一次为护药箱,过河时从马背上掉入急流中;有一年冬天骑驴去牧点为牧民巡诊,连人带驴滚下深沟;还有一次掉进两米多深的雪沟里,被困山上,身上衣服冻成了冰块;更险的是,一次为赶路抢救病人,身陷绝壁,险些命丧河谷……

回忆起一次次的历险,姜万富笑道:“兵团老一辈从战争年代到屯垦戍边,为了边疆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与他们相比,我这算不上什么。我最大的动力就是这里的群众待我像亲人,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只有在他们中间,我才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医生。”

开创性地工作,姜万富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大医生”

1967年短暂的学习,1971年短暂的学习,1977年一年的进修。这就是姜万富从医后有限的三次学习经历。但每一次,都让他有了质的飞跃,渐渐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心目中医疗技术水平最高的“大医生”。

第一次参加医师培训班时,一堂课后,他找到老师说:有一个问题自己没听懂,希望老师再讲讲。老师却说:那是大学生学的东西,你们回去当卫生员的,没必要搞懂。这话深深刺痛了姜万富。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没有学历,但我会刻苦学习。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成为各族群众欢迎的好医生。”从此,他买来《实用内科学》《烧伤学》等众多书籍,刻苦学习,自学成才。

1977年4月,组织安排姜万富外出进修外科技术,时间一年,要求是:学成回来必须能开展手术。姜万富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他明白,外科手术是需要几个人配合工作的,但再派人学习麻醉、手术护理等显然不可能,自己必须全套掌握才行。

这一年,姜万富每天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医院多个科室的医生都乐意带他上手术台,教他做手术。一年中,他参加和主刀完成了400多例手术。不但掌握了外科肠梗阻、胃切除及一般骨科手术,还学会了妇产科的系列手术。

1978年7月,叶城二牧场卫生所第一次开始做手术。那一天,手术室里共有10台手术,姜万富亲自主刀6例,均获成功。在这个只有一张简易手术床和两个操作台的极其简陋的手术室里,姜万富成功实施了2000多例外科手术,没有发生一起医疗事故。

1993年,叶城二牧场委任姜万富为牧场卫生所所长,把一个年接待病人不足2000人次,年营业收入仅6800元,即将倒闭的“烂摊子”交给了他。如今,这个仅有6人的卫生院,实现年接诊病人超过1万人次。

“我作为一名医生,能看到兵团的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我在工作岗位的时间已是倒计时了,但我为人民服务的心永远年轻。医生就是为病人而存在的,支撑我的是病人的需要。”

看着姜万富日渐苍老的身影,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一个人确定一个崇高的目标不难,朝着一个目标在短期内做一些令人瞩目的事情也不难。难的就是长期的坚持,跨越历史的坚持。姜万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