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京辞世

2009-07-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 李玉兰 我有话说

本报北京7月11日电(记者李玉兰)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据悉,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

季羡林先生,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副主任,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历史

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全集》。

季羡林先生1911年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官庄。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修习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1935年,作为交换生赴德留学。1936年,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至1983年,季羡林先生回国任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创建该系。“文革”中受到迫害。“文革”结束后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曾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季羡林先生还担任过多项学术团体职务。

季羡林先生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他翻译的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罗摩衍那》,是我国翻译史上的力作。

季羡林先生于1996年完成的《糖史》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种、800余册。

季羡林先生在保存和抢救古代典籍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曾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季羡林先生也是吐火罗语研究专家,早期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成功的方法,后又发表研究论文多篇。

此外,他还是一位作家,几十年笔耕不辍,留下80余万字的散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