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东昌邑:新农村建设迈向快车道

2009-07-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通讯员 代选庆 李生涛 我有话说

一个个村庄在嬗变,展现着和谐景象,演绎着文明故事,充满着发展希望……踏访山东省昌邑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催生着这片热土深刻的变革。

贫困不是新农村

走进柳疃镇金家庄村,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水泥路四通八达,民营经济小厂房林立,村民们脸上荡漾着

灿烂的笑容。在村民活动中心,管理员姜其生说:“儿子一家干个体,老伴在丝织厂打零工,我们全家没有一个闲人。”是的,现在的金家庄村没有一个剩余劳动力,没有一家贫困户,户均存款在5万元以上。

谁会想到,在20年前,这个只有190户的村庄却是另一种景象,集体负债十多万元,人心涣散不思发展。该村支部书记金德利一语道破村庄巨变的玄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农民先富起来。”穷则思变的金家庄村通过降低门槛,吸引能人挑大梁,一举盘活了村办企业,为村民打工增收创造了条件。近年又规划建设了民营经济小区,发展个体私营企业18家,全村个体私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过亿元的规模。2006年,金家庄村跨入“中国十佳小康村”行列。

贫困不是新农村。近年来,昌邑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引导各村立足各自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帮助农民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目前,该市已发展优质苗木10万亩,成为国内唯一的“中国北方绿化苗木基地”,建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万亩,培育无公害养殖基地2.6万亩,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2008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059元。

以文化人育新风

卜庄镇大陆村的夜晚热闹非凡,村民们在村文化大院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跑前跑后忙服务的村支部书记陆云泽满脸透着喜悦:“现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大伙儿有空都愿意来这里热闹一下……”

近几年,大陆村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文化大院、敬老院、农民科技夜校等场所,组建了百人威风锣鼓队、庄户剧团和腰鼓队等文艺团体,文明新风如丝丝春雨,浸润着村民们的心田。该村蔚成风气的厚养薄葬习俗,足以折射出它的文明程度:老人在世时,子女多孝敬,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去世后,丧葬从俭,子女不披麻戴孝,不当街烧纸,只在胳膊上佩戴“孝”字黑纱以寄哀思。2008年,大陆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近年来,为丰富百姓精神生活,昌邑市积极搭建乡土舞台,不断完善市、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目前全市8处镇街全部建起文化站,七成以上村庄建成文化大院,群众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同时,通过设立丝绸之乡文化奖、评选十大文化名人、扶持壮大百支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育千名文化带头人等举措,促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现在的昌邑,仅活跃在当地民间的庄户剧团、秧歌队、合唱团等群众性文艺团体就达400多支,会员遍布城乡达数万人。

以文化人,润物无声。目前,该市有一半以上的村庄达到文明生态村的标准。

不让后进村掉队

围子镇马郜村以前集体经济薄弱,村庄道路泥泞难行,每家每户浇地只能靠笨重的柴油机,村委办公室成了危房,群众有怨言,村干部心里急。自2008年昌邑开展城乡联动扶百村活动以来,这种状况得到了根本转变。该市地税局与马郜村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从办公经费中挤出资金,帮助村里新上了变压器,铺设电缆2300多米,解决了300多亩耕地电灌问题,并硬化了村内大街,维修了村办公场所,对此群众无不拍手称赞。同马郜村一样,一年来该市有100多个村庄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为促进农村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落后村的“软、乱、穷”问题,昌邑市去年对全市691个村庄进行逐一排查,从中梳理出104个相对后进的村庄,在原有乡镇干部“包村寄宿”的基础上,又从市级机关、部门单位中挑选精兵强将组成“城乡联动大军”,分组对后进村进行“点对点”包靠帮扶,出人、出钱、出物把他们“扶上马”,帮他们“跟上队”。

全市300多名市直干部,通过综合治理、重点帮扶,重点解决后进村班子在自身建设、引领发展、村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让104个“沉闷”的村庄一下子凝聚起了人气,焕发出了生机。据统计,活动开展一年来,各工作组共帮助调整理顺村级班子47个,解决土地承包问题308起;为43个村整修了办公场所、群众健身娱乐场所,帮助解决群众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149个,总投资548万元,受惠群众达8万余人。

随着“城乡联动扶百村”活动的深入开展,昌邑市的后进村一个个“旧貌换新颜”,逐步驶上了新农村建设的快车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