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大德育体系 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09-07-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陈智 我有话说

“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一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精神,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及其发展趋势,遵循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通过构建大德育机制,真正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通过环境熏陶,着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德育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创新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踏实做事、诚信做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实用型人才。

一、着力构建大德育机制,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学院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努力构建各教育教学要素协调配合的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全过程育人的大德育机制,其内涵包括理念、目标、核心、体系和机制五个方面。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才能肩负起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才能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我校在2002年提出了十六字的办学理念――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崇尚品位,办出特色。办学理念成为学院构建“大德育”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其中“以人为本”是办学理念之核心,是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办好学校的基础是依靠人,人是学校资源的第一要素,为教职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教师文化素养、学校文化品位。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本着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踏实做事、诚信做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因此我们一直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我校有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以他们为主体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我校初步构建了党委领导,宣传部统筹,学工部、团委为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课为主渠道,教学管理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多位一体的大德育工作体系,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培养的德育机制,发挥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功能。

二、着力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大德育体系机制确立以后,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不断探索,我们提出三条主要途径: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

(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课堂教学。

我校积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首先,学校加强领导,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党委指定一位党委副书记、一位副院长共同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管理,学校保证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师引进和培养。其次,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比较完整地认识和理解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轨迹,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世界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安排理论课时也安排实践课时,课程分为若干专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有理论分析的总结。最后,我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选派部分优秀辅导员进入思政课课堂,系统学习理论,提升理论水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参与各类学生工作,选派有经验的老师到学工部挂职参与学生工作。经过几年努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见初见成效。2008年6月,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估中获得优秀,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政课优质建设课程”,受到教育厅领导专家的高度肯定。

重点开设《大学国文》、《哲学基础》、《数学及数学文化》和《大学体育及体育文化》等课程,加强人文历史基础知识、哲学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的传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数学及数学文化》为例,一方面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而且要培养解决应用问题的初步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从哲学高度来认识,并挖掘数学本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辨证观点,使学生体味到把杂乱整理为有序、使经验上升为规律的数学之美。

开设“名家讲人文”、“大师讲经典”等选修课及文化素质大讲堂系列讲座,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求,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我校围绕学生的“文明修身”活动已经开设了51讲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拓展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礼乐文化系列讲座《中国古代社会的礼制与礼仪》、《现代人际交往中的礼》、《和谐社会呼唤礼》等的系统讲授,促进了学生文明修身,促进了我校的校风建设。礼貌、谦让等风尚在学生中已经蔚然成风。比如从排队等车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学生文明行为的风貌,受到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等的好评。

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内容,探索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涂装工艺”课程改革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涂装工艺”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过去是一门传统的涂装技术课程,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居住环境要求更人性化、更具有品位。传统的涂装技术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急需发展艺术涂装,重在实现涂料的装饰作用,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通过课程改革,学生除了掌握原有的涂装技术外,增强了艺术设计的技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中渗透艺术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是由模具设计专业与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专业合作建设,融入了产品造型设计知识和形态美学理论,是模具设计从过去单纯的数控设计转为机械与艺术设计的有机结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美学的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位。

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全校开办了体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经典诵读等人文素质教育特长班15个,共有来自全校9个系(二级学院)的470名同学参加学习,组织各系以及行政部门的30余位老师担任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和培训。经过培训,学生的特长得以施展,文化艺术水平和修养有了较大提高,并举办了专场汇报演出和作品巡展。

(二)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实训实习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专业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在实习中仍然坚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专业教师带队实习之外,主管学生工作的各系书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也必须深入企业,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解答学生思想疑惑,同时也要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校内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内容,实行统一着装、打卡上下班等制度,强化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校外实习基地体验企业文化,学习企业老总不畏艰辛的创业精神和诚信经营的职业道德,学习工程技术人员精湛的技术和创新精神,在顶岗实习中学习工人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体验劳动的艰辛。培养学生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基本品质。

(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生命体验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意志,体验生命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每年组织二年级学生参加2周以上的社会实践,此外,还组织其他年级学生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深入社区开展服务,认识自我价值。在日常的学习中,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开拓视野,回报社会。如2006年的广东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中,我院共有1300名同学参与了开幕式演出和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我院酒店及旅游管理系共有120多名同学参加了北京奥运服务,在两个多月的服务中,同学们开阔了视野,磨炼了意志,提升了能力。

三、环境熏陶,着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德育文化,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质

环境熏陶是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是一个教育环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环境,而且两者有着相互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我校通过校园“四种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构建,体现了校园文化价值观:培养既能胜任具体工作,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

(一)塑造精神文化

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和民主氛围,良好的校风、学风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办学理念在哲学上讲,是教育精神的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一个学校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和办学思想,具有指导形成健康校园文化氛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励人的意志的作用。它还作为一种准则规范师生的行为,指导师生实践,培养师生向上的精神,所以它是大学精神的结晶和灵魂。

(二)建设规范文化

规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等,对科学规范各项工作,规范师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是实现人才培养工作良性循环的保证,如通过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诚信品质。我院已成为广东省建设大学生信用档案十所试点院校之一。学院坚持学生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通过有效途径执行和落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管理部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师生共同建设学院规范文化,营造良好文化教育氛围。

(三)繁荣活动文化

围绕“提倡高雅艺术,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人文校园”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达到开发智能、熏陶情感、磨练意志、塑造人格的育人目的。我校每年都举办文化艺术节和科技节。如今年的文化艺术节主题就结合建国60周年,确定为“传承红色文化,唱响顺职乐章”把红色文化和我院发展联系起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作出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科技节以挑战杯为龙头,同学们可以跨系跨专业参赛,如电子系的机器人大赛,吸引了非电子专业的同学积极参加,培养了创新能力。2003年以来,学校与顺德青年企业家协会携手合作,每年成功举办“非常对话・踏上成功路”论坛。活动围绕大学生关心的“创业与成功”、“理想与现实”、“人才与就业”等主题,邀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和探讨,通过互动与对话,让大学生从企业家们身上,体会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不易,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他们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品质。近年来,学生共获国家专利36项,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金、银、钢奖24项,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在全国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我校共取得了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

(四)打造景观文化

校园景观是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景观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景观不仅能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能以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师生员工,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我校建设校园景观文化的理念,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体现整个校园现代、纯净、优雅、舒适的特色。校园景观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构筑较高的文化品位,利用这一高品位的文化背景,教育人、启迪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求真向善,滋养人才健康成长。我校叶俊威同学,克服家庭经济困难,努力学习,到大学后一直热衷于创造发明。2008年,叶俊威参加了第六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得了广东省级铜奖和学校的银奖。在老师带领下出色地完成了多项课题,2009年1月该同学被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200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广东省仅有五名大学生获此殊荣,高职院校学生仅此一名。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等学校应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我校将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大德育”体系,继续探索新思路、新机制,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努力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