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整合农村土地资源

2009-07-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丽君 我有话说

杨继瑞,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成都市社科联副主席、四川省土地学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房地产经济、土地资源管理等

农村土地整理攸关18亿亩耕地“红线”,既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与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又是促进灾后重建与扩大农业投资,激发内需的重要抓手。如何深度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闲置土地的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记者近日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继瑞。

记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增加是必然的趋势,如何确保18亿亩耕地不减少的同时,保证建设用地的需要?

杨继瑞:一方面,应该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尤其是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农村土地整理等有效措施来补充耕地,以抵消避免不了的占用的耕地指标;另外,还应增加对耕地的投入,以提高耕地质量及其生产能力,从而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通过治理荒地沙地、滩涂与坡地、改造中低产田、新增优质耕地等土地整理项目,有助于优化农地结构,把原来高低不平、缺少水利条件的土地规划整理建设成为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稳产高产田。农村土地整理对山、水、田、路的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积极保护耕地的有效举措。

特别是在汶川地震灾区,不少农地受到地震的破坏,有的农地毁损;有的农地还受到了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破坏。对这些地区的农村土地在经过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后,今后可以继续作为农地使用的,可以结合灾后重建规划,开展与实施农村土地整理。

记者:实行农村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杨继瑞:目前,不少农村土地是靠天耕作的“望天田”,水土流失严重,农产品的产出率极低。通过农村土地整理,修渠保墒,可增强这些农地的灌溉能力,从而大大提高这些农地的质量与生产效率,实际上是变相地增加了耕地的面积。

事实上,农村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要体现在保证耕地数量上,更要体现在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必须要克服重“量”轻“质”的现象,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农村土地整理,使广袤的农村“路成框、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达到高产稳产农田要求,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产能运,可以大大地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整理出来的农地特别是新增农地,可以在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调整土地产权关系,调整生产关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化、耕作现代化的路子。

记者:开展农村土地整理会不会增加农民的负担?

杨继瑞:农村土地整理是一项扩大投资、关注民生、促进灾后重建的“惠民工程”。不仅不会增加农民的负担,相反,有助于增加农村就业与农民收入。

据测算,在四川多数地区,整理一亩农地,投资大约为6000元,有的地区在8000元以上,成都的个别区县甚至会在万元以上。这些投资除了部分原材料与设备耗损费用之外,直接的民工劳务工资占投资的20%左右,加上农村土地整理的不少沙石均就地取材,所以,有40%左右的投资会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劳务收入。

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四川省失业返乡农民工累计81万人,农民工失业返乡率高达6.3%。如何为这些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地方各级政府关注民生的重点之一。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多数劳务性活动的技术性要求不高,稍加指导与培训便适合农民工和当地农村群众从事,从而可以就近、就地、就便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