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脉紧相连 沃土育桃李

2009-07-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庄越 我有话说

江苏省是我国科教文卫事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全省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教育事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丰厚的教育资源吸引了众多中西部学生,他们不仅接受着与汉族学生同样的教育,而且得到了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办民族班:在江苏的沃土上成长成才

由于少数民族在文化、信仰

等方面与汉族有一定区别,如何让少数民族的孩子像汉族的孩子那样得到最基本的教育,并且在得到教育的同时保护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一直是江苏省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据记者了解,江苏省在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办有4所民族中学、21所民族小学(点)和5所民族幼儿园。其中,在常州、南通开办了两所西藏民族中学,还有两所中学开办了西藏班,共有西藏学生1080人;南京江浦中学、无锡青山中学等7所学校开办了新疆班,共有新疆学生1820人。

南通市西藏民族中学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内地全日制支藏完全中学,在这里,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正在学校教职工与南通市民的殷切关心下盛开。没有生活费了,亲人纷纷慷慨解囊;想家了,学校就组织教职工在学校给孩子们包饺子、吃“古都”、跳“果谐”,营造家的温馨,减少他们对家乡的思念。目前全校在校生有620名,分7个初中班、9个高中班,建校11年以来,共培养输送藏族学生1000多人进入各类高校深造。从2003年学校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高考起,便连创内地西藏班学校高考纪录,去年还第一次实现全额录取本科的纪录,制造了备受全国关注的“南通现象”。

苏州新区一中新疆班作为全国首批新疆内地高中班办班学校之一,自2000年秋季至今,已招收了九届优秀高中生,其中包括维吾尔、哈萨克、藏、回、蒙古等十多个民族。在当地教育部门和全校师生的关心下,前四届学生均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大多数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

从基教到高教:民族教育一条线

开办民族学校和民族班,只是为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基础教育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基础上,江苏省还组织了“三新一亮”工程(新课桌、新凳子、新讲台,电灯亮)、“校校通”工程、“六有”工程(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师生就餐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1人有1张床)、“四项配套”工程(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器材、艺术教育器材),大力完善民族中小学校舍,提高办学条件,让少数民族的学生能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

无锡市青山高中2008届新疆班116名学生于去年6月顺利毕业,新疆班毕业生代表迪力尼格尔在毕业典礼上宣读了感谢信。

信中写道:我们一定会铭记无锡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悉心培养,不辜负无锡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意,我们一定会牢记党和国家的历史重托……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自强不息、奋发进取,争取成为新疆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祖国人民,回报党和政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基础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优秀学生选择参加高考,也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优秀毕业生进入了“象牙塔”深造。他们的成就与国家的教育扶持政策是分不开的。南京的有关政策就规定,凡户籍在南京市并符合参加今年中、高考条件的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5分投档;高考填报一般院校的加5分投档,报考少数民族院校的加20分投档。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今年4月下达了“2009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根据该计划,全国将招收少数民族博士生1000名、硕士生3700名,其中,江苏的9所部属高校共有博士生招收计划77名、硕士生招收计划270名。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省少数民族干部数占干部总数的0.4%,高于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例,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十万少数民族人口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为88960人,比全省平均数高2716人。

义务支教:播撒希望的种子

无数的江苏教师还分赴各地,到少数民族聚居区支教,播撒希望的种子。

自中国青年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启动以来,作为最早响应和参与的高校之一,南京大学截止到目前共选派了10届、共125名优秀大学生,先后赴山西、甘肃、宁夏、西藏、云南等地开展支教工作。经过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调研和努力,硬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建了一个“南京大学班”。截至目前,南京大学支教团已经为“南大班”的41名学生联系到初中三年的定向助学金,资助总额达五万余元。另外,他们还为该班级专门设立了一万元的“南大班爱心基金”,为该班学生发放牛奶等营养品、发放奖学金。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海安向宁蒗县送出教师,办了一所又一所学校,取宁蒗、海安县名第一字定名为“宁海中学”。到云南去!到少数民族地区支教去!数以百计的热血教师争相报名。经反复筛选,一个由33名教育工作者,配套以校长、教导主任和各学科教师的班子组成了。1988年8月,首轮支教老师踏上了西征八千里彩云之南的支教路程。二十载春秋,经过5轮共计178名教师的辛勤耕耘,5000多名少数民族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海安支教教师用无悔的青春,为西部地区的孩子们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创造了一个民族教育的奇迹。

2006年8月,作为江苏省唯一被团中央选拔的“扶贫接力计划社会招募青年志愿者”,泰兴市分界镇中心初中语文老师丁海容只身奔赴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那坡镇永常希望小学支教一年。

江阴顾山青年邹志鹏到贵州大方县雨冲乡大山深处的石笋小学,当起了一名自费支教的老师,而且一留就是几年。他一天只吃两顿玉米饭,一个月伙食费只花60元;他没有一分钱收入,却为失学儿童代交了千余元学费,在他的带动下,无锡市共为石笋小学募集寒衣4000件,捐款37万元,并与45名贫困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助学对子。

从江苏到少数民族聚居区,三尺讲台情牵两地。过去,我们互通资源,携手共进;现在,我们文脉相连,血浓于水;将来,我们会用行动来巩固和印证全国民族一家亲的事实和愿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