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以人为本 传承大庆精神 建设宜居城区

2009-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杨海娣 我有话说

大庆,因油而生,有“共和国骄子”的盛誉,举世瞩目。让胡路区是大庆的主城区,也是经济中心区,还处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中心地带,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和大庆炼化公司总部也坐落在这里。让胡路区把“环境立区”作为新时期的治区首要方略,确立了在全市率先建成宜居城区的目标,三年来,城市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效。近日,记者采访了大庆市让胡路区区委书记刘景新。

记者:让胡路区从实施“环境立区”战略以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管理日趋规范,第一感觉“整洁、有序、生态”。请您谈一谈宜居城区建设的初衷。

刘景新:省委要求大庆必须超常规、跳跃式、大跨步发展,要起领跑作用,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大庆市委确立了开创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局面的宏伟蓝图,我们深深感到,作为大庆的主城区,经济中心区,发展优势与潜力并存,责任与压力同在,必须担当起引领大庆市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的重任,确定了“三个率先”的发展预期:在全市率先实现经济大跨越、建成宜居城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我认为,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建设宜居城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记者:让胡路区地处松嫩平原中部,气候条件远不如沿海和内陆,土壤碱化严重导致林木立地条件差,中省直企业多协调有难度等等,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你们是如何解决的?

刘景新:地方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为百姓负责、为油田发展负责的高度去看问题,做事情。建环境是本职工作,是顺民意、保发展、促和谐的重要前提,是现实需要、形势所迫、人心所向。建设之初,干部群众中存在“年年种树不见树”、“投入大、见效慢”、“怕出地、怕出工、怕花钱”和城市环境整治触及矛盾多、非议也多等思想顾虑。对此,我们通过出台文件、以会代训、走访座谈、借助媒体宣传等有效形式,努力转变观念,统一“环境立区”思想。一是强化“绿”的意识。在城区,“绿”可以养眼,可以怡人,让人感到亲切,有回归自然的感觉,还可以造就天然氧吧,净化空气。在农村,植树造林能够保护农田、防风固沙、蓄积木材、改善局部气候、发展林经济和美化农村环境。通过细算“经济账”,叫响“‘绿’就是财富,‘绿’就是银行”的口号。“绿”是构成城市名片的主要元素,是品牌,是竞争力,是恩泽后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二是赢得企业支持。区辖二、三级单位70余家,85%的人口都是油化企业职工及家属。涉及城区环境建设的大事,区里都积极主动与企业和有关单位沟通,向驻区企业和单位高层领导汇报,邀请各层次领导到区里现场办公,充分发挥油化企业的先导作用,努力形成了合力。三是做到率先垂范。在绿化任务推进、城区违建拆除等难点问题上,我们打样在前,强力推进,让社会感受到区委、政府抓环境的决心、建好环境的信心,唤起全社会参与环境建设的热心。四是坚持合力推进。采取区处级班子分类包油化企业、省市直单位、民营企业,处级领导分片包街道和镇场,区行业主管部门规划指导、跟踪督办等推进措施,建立了良好的工作推进机制,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推出了“公仆林”、“拥军林”、“青年林”等载体,让更多的单位、团体、企业、个人都参与进来。目前,全区在环境建设上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社会共建、全民共享的广泛共识。

记者:让胡路区是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区,是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发源地。那么,在城市建设中是如何传承严细认真优良传统的?

刘景新:大庆是油化之都,从城市建筑风格、华丽气派来看,怎么做也赶不上一、二类城市。但从城市建设来看,我们处处体现大庆的“三老四严”精神,立足“精细、高质、全面”,不追求“大、洋、华”,做到实际、实在、实用、节简、节省,时时处处都体现大庆人严细认真的优良传统。在“细”上求精。将城市细部整理作为重要抓手,坚持细微之处见真功,深入推进街路场地硬化、绿化,三年来完成细部整理189处、18万平方米,消除主城区裸露地面140余万平方米,主城区违建和裸露土地正逐步消除,城区环境明显改善;区财政投入资金2300万元,对“一区两城”(明湖商务休闲区、建材城、汽配城)实施环境提档升级,共新增商户270余家,拉动地方财政增收2800余万元;实施“黑杆下地”,协调产权单位拆除主街路两侧视野内的通讯线杆近1000根;实施“拆墙透绿”,拆除主街路独门独院围栏围墙1.8万延长米,有效拓展了城市空间,增强了楼宇景观的通透性;规范治理牌匾广告,区分街路和楼体规划设计、逐一审批,共整理各类牌匾广告8580块,使造型与色彩同环境和谐统一;实施“亮化”工程,突出不同街区的区域风格、功能特色和文化内涵,采取不同的亮化手法,景观灯光动静结合,打造亮丽夜景。通过实施细部整理,消除了视觉污染,实现了街路宽敞明亮、街区整洁有序,展示了精致、温馨、品位不俗的城市形象,塑造了严谨、细致的城市精神。目前,全区有93个居住区70H达到了平安小区建设标准,92H的小区基本实现了花园化,并涌现了荣获三项省级荣誉、三项国家级荣誉东湖五社区,荣获四项省级荣誉、一项国家级荣誉东湖四社区,成为了社区建设的典范。在“绿”上求质。在绿化上,坚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点面结合,质量第一”的原则。在城区,重点推进街路绿化、居住区庭院绿化、城市公共绿地、节点绿化等工程,形成主干街路“五横四纵”绿化景观带和让通、滨洲两条铁路沿线防护带,规划建设东湖生态公益林和宏伟绿色生态长廊景观区,构筑以居住区为基点、主干路网为纽带、城防林为屏障、公共绿地紧密相连的城区绿化新格局,积极推进城郊森林化、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小区花园化。同时,对辖区企事业单位、临街商服、老居住区等绿化欠账较多的区域,推行“见缝插绿、垂直造绿、拆墙透绿”等模式,建设绿色景观节点。三年来,完成义务植树近83万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原来的8.5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在农村,大力推进“三围一沿”和“农田林网”工程,以建设“环境优美镇”和“生态文明村”为目标,确立了“谁造谁有、门前三包(包栽植、包成活、包管护)、林权归己”的造林绿化思路,本着“少挤占耕地,多见缝插绿,突出经济效益”的原则,充分利用空闲地、废弃地,实施以围院、围屯、围湖和沿路绿化。变“连片”为“条块”,实行农田防护林网格化布局。三年来,共造林绿化2.5万亩,植树340万株,全部采用泥浆造林,保存率在85%以上,基本搭建起村屯绿化和“农田林网”总体框架。到明年秋季,全部完成“三围一沿”和“农田林网”工程的雏形。在“面”上求全。大力实施了“蓝天、碧水、宁静、整洁”四位一体工程,治理了乘风湖、新潮湖、燕都湖等;建设了银亿阳光城、丽水华城、奥林国际公寓等9个居住小区;重新规划建设了影响城市环境的北方市场、宏升市场等;深入开展低空大气污染和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行动,大力实施泡泽改造,自然湿地保护,噪音污染治理;坚持清拆与管理相结合,依法拆除私搭乱建、占压油田管线等违章建筑10余万平方米;强化卫生监管,消除卫生死角,及时解决占道经营、抛洒滴漏等行为;实现城区主要街路数字化监管,城市管理更加严格、细致、到位。

记者:经过三年来的实践,你们一定会积累了一些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成功经验,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刘景新:宜居城区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上要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做到一盘棋,在管理上必须常抓不懈,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在整体规划上,制定了城乡建设管理、文化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等6个规划,含盖了宜居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依据规划成立了六个推进组,明确了责任、时限和要求,形成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全社会参与的工作局面。在管理主体上,突出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把绿化、环卫、社会治安、食品卫生等城市管理职能下移街道,成立执法所,明确街道和区直部门职能界限,实行定人、定街、定时、定责、定奖惩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起属地管理、高效联动、责权利相统一的监管机制。在管理客体上,建立了产权单位和个体业户“门前四包”责任制,划定区片,落实标准,强化监管,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业户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对于个别推进难度较大的业户,采取群众举报、媒体介入、联合执法等方式,督促整改问题,实现监管全覆盖。对辖区重点、难点路段尤其是无人保洁区,实行市场化有偿托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将保洁质量与经济效益挂钩。在管理总体上,全市率先把创卫办列为常设机构,赋予检查、督促、考评职能,建立城市环境卫生日检查、周通报、季评比、年总评制度,设立年度200万元的城市长效管理专项资金,制定完善了集贸市场、食品及公共场所卫生等长效管理机制,城市管理逐步走上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今日的让胡路区,绿树成荫,街路整洁,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安定,人与自然和谐,一座新兴的宜居城区正向世人快步走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