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量信贷的喜与忧

2009-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温源 我有话说

央行近日宣布,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53万亿元。上半年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元,不仅远超过年初制定的全年新增5万亿元的信贷目标,也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

天量信贷背后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时期,担当起提振市场信心,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的历史重任。然而,随着经济逐步

回暖,市场关于信贷投放速度是否有必要适度放缓不免疑虑渐生。

6月激增的背后

1.53万亿,这是央行公布的6月份新增贷款量,这一数值大大超过了此前市场6000亿到7000亿元的预期,也使其成为今年以来仅次于3月份和1月份的第三大信贷高峰月。

原因何在?

首先,6月是上半年的收官之月,银行习惯于在这个月“冲时点”,存在做大贷款总量的冲动。来自上海央行的报告显示,上半年信贷运行中贷款季末冲高特征显著,据统计,3月和6月两个月新增贷款占上半年贷款增量的51.8%。

其次,随着经济逐步企稳,投资主体的融资需求开始增加,特别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个人住房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都快速增长。在上海,上半年中资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加261.7亿元,同比多增203.2亿元,其中6月新增个人住房贷款127.1亿元,创单月增量历史新高。

当然,银行资金面较为充裕,无疑为加大信贷投放提供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半年的第一轮信贷高潮中,国有银行是主力。“二季度中小银行开始发力,成为信贷投放的主力军。”一位银行人士指出。

远虑或成近忧

在信贷快速投放的同时,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引发忧虑。

担忧之一:通胀预期。货币天量增发和财政赤字大幅上升,从中长期看,有可能转化为通货膨胀的压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尽管当前中国经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局面尚未改变,但输入性通胀、通胀预期和价格的结构性调整,将可能导致我国轻微通货紧缩的格局改变,转而出现小幅通货膨胀;而国内充裕的流动性引发国内股市、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涨,加大了国内物价上涨的预期。

担忧之二:信贷结构上,贷款大都集中在铁路、公路、机场等大型政府项目上,信贷集中度很高,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多,贷款结构不够合理。从长远看,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收益不高,回收期较长,一旦地方财政出现困难,无疑将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

担忧之三:从贷款流向上,由于需求不振,一些信贷资金并未立即进入实体经济,而是通过某些途径进入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造成物价指数低位运行以及资产价格飙升并存的格局,而股市、楼市的财富效应会进一步吸引部分实体经济资金,滋生市场泡沫。

担忧之四:新增贷款的急速上升引起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但也有专家表示,由于贷款规模庞大,不良贷款比率将被稀释。

平稳之中有微调

有迹象显示,监管层正在试图将资金导入实业领域,并释放一些政策信号抑制可能产生的泡沫。

银监会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强调贷款发放必须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

进入7月的第一周,央行通过正回购回笼资金1700亿元,创下今年公开市场操作单日资金回笼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央行发布公告称,于7月9日,发行1000亿央票,其中500亿为一年期,这是自去年12月以来首次重启1年期央票发行。

但多数专家把这些在公开市场有紧缩味道的举措看做是宽松政策的微调,而不是转向。

祝宝良认为,在经济出现好转的情况下,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没有必要做大的调整,应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继续扩大需求包括内需和外需的同时,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淘汰落后产能和部分过剩产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上。

客观地说,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信贷投放了多少,而在于信贷投放的质量、流向、结构等,在于有效的资金是否流入了实体经济、生产领域,并转化为支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在于是否通过资金引导淘汰了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的速度。毕竟,中国经济面临的真正挑战,依然来自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