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山水间摇来一个渔船上的民族

2009-07-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玉民(赫哲族) 我有话说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心花。这是送给祖国母亲六十华诞的礼物――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作家欢聚在北京,为祖国母亲的生日以笔抒怀,放声歌唱!

我作为赫哲族唯一的作家代表,从遥远的北国东极,乘着《乌苏里船歌》的翅膀欣欣而来。

赫哲族,这个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世居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三江流域,在绿水青山中扬帆弯弓,夏渔冬猎。一个渔船上的民族,就这样从远古摇来。在祖国的最东最北,她第一个迎来日出。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国最年轻的人大代表、美丽的赫哲族姑娘刘蕾在央视的镜头前,拿出一张自己家乡同江街津口的照片,指着里面一排排红墙碧瓦的房屋,自豪地介绍:“在祖国母亲的关怀下,赫哲人民勤劳致富,住上了砖瓦结构的花园式小区……”1

远古,游移的赫哲人住的是“撮罗子”,自从定居在黑龙江松花江合流后的黑龙江畔以来,过着上山能捕虎,下江能捕鳇的平静安逸的生活。然而,在受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赫哲人被赶到了千里之外的不能狩猎、不能捕鱼的大沼泽,所谓的一、二、三部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天骄的雄族,血性的赫哲人中,挺身而出的是我的父亲,他把18岁的青春生命置之度外,在日本鬼子黑洞洞的枪口下,趁着夜色,划着一艘轻快的桦皮船为抗日联军送情报,使江北苏联红军的炮弹以排山倒海之势,准确地砸在了日本鬼子的碉堡上。

当中国共产党把水深火热的赫哲人民救出时,全部赫哲族人口才300多人,正挣扎在濒临灭绝的边缘。从此,赫哲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赫哲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赫哲人的脸庞像街津山上白桦林里的红杜鹃,绽开了幸福的笑容。2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队伍中,有我六叔孙有禄青春的身影。他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奋不顾身救下了落水的朝鲜儿童,被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总政治部誉为“活着的罗盛教”,荣立二等功。

在赫哲族的相册里,有一幅最为闪光而最为珍贵的照片,那是新中国建国初,赫哲族妇女代表张淑珍在国庆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观礼团时,幸福地依偎在毛主席身旁,赫哲人感受着太阳的温暖。

古时,素有“鱼皮部落”之称的赫哲人,吃的是鱼肉,穿的是鱼皮衣。直到新中国,赫哲人才脱下鱼皮衣,穿上了暖暖的布衣裳,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新生活。如今,昔日的“鱼皮部落”已成为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赫哲人民的富足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当时,党和国家为扶持少数民族家庭致富,无偿拨给每户赫哲渔民一只崭新的机动渔船。从此,赫哲人甩掉了有史以来人力划桨的时代。夫妻船,父子船,姐妹船,像冰融雪化后的迎春花,赫哲渔民在欢乐的网滩上燃起篝火,跳起舞蹈,庆祝崭新时代的开始。解放前驱邪治病的大萨满,已失去了它本质的功能,如今演变成了供人们欣赏的文艺节目,又成了赫哲人开发旅游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现了赫哲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风貌。3

党的民族政策是跨时代中浓墨重彩的大手笔,描画出赫哲人未来多姿多彩、五彩斑斓的新生活。

在黑龙江渔业资源逐渐减少的关键时刻,党和政府无偿拨给赫哲渔业村大型配套农机具,号召一部分赫哲渔民走下渔船,发展农业,向新的致富领域进军。我作为渔业村的团支部书记,带领年轻人驾驶着崭新的拖拉机,浩浩荡荡开进蛮荒的平坦大荒原,鲜红的拖拉机像迎风招展的旗帜,行进在绿浪般的田野间,在亘古无人的处女地上,犁出了赫哲人破天荒的第一犁。

种地的渔民,开始富起来,盖起了砖瓦房,有了小四轮、农用车、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应有尽有。4

十年后,央视报道赫哲族转产的辉煌成就时,我在“走遍中国”栏目中,自豪地向全国人民汇报和讲述着艰难光荣的创业历程。

“一花引来万花开,万花盛开春满园。”为巩固转产给赫哲人带来的甜蜜生活,国家拨出资金,为赫哲渔民投放在养殖业和种植业上。于是,养貂、养貉、种木耳段,在赫哲人家庭中遍地开花。

和谐创辉煌,大地铺锦绣,赫哲族地区的发展继续迈开大步。小城镇建设、整村推进的大战略,是党的民族政策描绘的一幅新图画。像忽如一夜的春风,一片片黄土街路上的旧草房,一下子变成了一座座红墙

碧瓦的大砖房。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密得像赫哲渔民织成的网,编织出赫哲人的致富喜悦。风驰电掣的摩托车和气派的小轿车,穿梭在桃花粉红、绿树成荫的幸福里。昔日使犬部落的狗爬犁,已成为今天旅游热中的一个亮丽景观,让游人重温赫哲人古老而质朴的梦幻。

初冬,有些不做旅游生意的赫哲渔民,依然坚守在冰上,盖房捕鱼。一位村里保送的大学生,回来见父母整天用熬红的双眼紧盯着鱼线,十分心痛,就想到了科学致富,发明出用电子来控制鱼线。从此,赫哲又有了一个民族的新起点,渔民不论在冰上的网房里喝酒或是于悠闲的娱乐中,只要听到轻柔悦耳的乐曲,就知道那是鱼儿弹奏的渔歌。5

我站在黑龙江畔,望着滚滚的江水心潮起伏。时代从我眼前流过,像滚滚东流的黑龙江闪动的浪花。回顾过去,我曾四次代表赫哲族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班”等活动,并成为赫哲族第一位中国作协会员。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我感觉是那么幸福和自豪。珍视、扶持、感动、奋进,是我努力发展繁荣赫哲族文学事业的无穷动力。

正值祖国母亲六十大寿之际,我把成长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汇成这支颂歌献给祖国母亲。恩比天高,情比海深,这也是赫哲人民为祖国华诞歌唱的一首颂歌,它在辽阔的天宇间将成为永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