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心理危机干预进病房

2009-07-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7月18日下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一间病房里,刚做完鼻部手术的沙学辉躺在床上,面对两个来看自己的同事一言不发。自7月5日晚遇袭后,他的沉默一直延续着。“他情绪很差,一直不愿意说话。”身旁的妻子杨爱琴说,丈夫整个受伤的过程,她也是在派出所民警来询问时才大致了解了一些。

今年34岁的沙学辉三个

月前受聘于新疆珍宝公交公司,是乌鲁木齐市70路公交车的一名司机。7月5日晚,在下班交车途中,他遭遇一伙暴徒袭击,头部遭到重创,鼻部、手臂骨折。自那以后,妻子明显感到丈夫变了,就像一个极度敏感、脆弱的孩子。每次她出门去医院楼下食堂打饭时,沙学辉都像丢了魂,“很着急,很害怕。”只有看到妻子进了门,他的心情才放松下来。

住在沙学辉隔壁病房的李丽,自“7・5”事件入院后,也一直处于“惊魂不定”的状态中。虽然她肉体上的伤痛在缓解,但“总是莫名其妙地心慌,稍有动静就会紧张得出汗。只要门一响,或者看到有陌生人进来,就特别害怕。”乌鲁木齐市熙康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高明学说:“现在这些人都特别需要心理援助。”

由高明学发起组织的6人心理志愿小分队,自7月9日就开始为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湖分院的80多名“7・5”事件受伤者进行心理状况筛查。

几乎与此同时,共青团乌鲁木齐市委招募志愿者的消息见诸报端,并派出75名危机心理志愿者分赴5处遇害者家属居住的酒店,对遇害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治区人民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乌鲁木齐市妇联等均开通了心理援助及咨询电话。7月15日,高明学接到一家大型商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打来的电话说:“我们的一些员工在‘7・5’事件后情绪不太稳定,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下心理辅导?”这已是高明学近几日多次接到的同样的电话了。

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几天前他为一家单位员工辅导时,一位女员工告诉他:“虽然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但面对危险我宁愿不要工作。”他明显地感到,不仅是死伤者及其家属需要心理修复,公众的心理也需要慢慢修复。其中包括压力较大的单位中层领导,也包括与危机事件距离较近的医护人员、媒体从业人员等。一幕情景让高学明深深地被触动――一位伤者在看望他的单位同事离开后,捂头痛哭。原来当天有三大批同事、朋友陆续来看望这位伤者。本来以为规模庞大的慰问团能最大限度地给予伤者心理安慰,结果却让伤者本来还算平静的情绪再度受到干扰。

这件事让高学明深刻地认识到,频繁的看望、慰问,过多、过早的捐助,媒体连续频繁的采访,对于受伤者及其家属来说,是第二次伤害。由此他向社会发出呼吁:安抚伤者的心灵,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有时候太多的热情也会灼伤人。对一些受助者来说,捐款代表的第一信息是义务完结,第二信息是,你是痛苦的,而我是幸福的。这对还没有走出危机阴影的伤者来说,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住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李丽,看着镜子里自己脸上刺眼的疤痕又陷入了沉默。“我的脸还能恢复以往的光洁吗?”在乌鲁木齐市的各大医院和一些家庭里,像李丽一样,一些伤者的心理阴影逐渐离去,但另一种心理阴影又随之而来。不过让高学明和一些从事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感到兴奋的是,共青团乌鲁木齐市委准备成立乌鲁木齐危机干预中心了。高学明说:“客观地说,此次事件对健全新疆心理干预机制有促进作用。但健全体系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三方共同努力。难能可贵的是,这次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如此快地进入病房,与病人和家属面对面,说明我们的心理治疗正为社会越来越重视,这是文明的表现。”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