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造梦”到“祛魅”

2009-07-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种洁 我有话说

“以真功夫为核心,以少林寺为载体”的优秀功夫题材电视剧《少林寺传奇》用全新的现代视角,在剧中重塑了少林众武僧生动可爱的形象,创造了2008年度中国电视剧各地方台播出收视率第一名的佳绩。它以最为质朴平实的技巧,还原了少林功夫的本来面目――即一招一式从修身达到修心,第一次主动地终结了中国功夫长久以来一直

沉浸其中的“西游记”式神话阐述的模式,让曾如梦幻般神秘玄妙的少林文化无比清晰地呈现在国人面前。都晓导演通过他执导的《少林寺传奇》,传达出一种特征鲜明的“新功夫剧”理念。

《少林寺传奇》首开先河,以突出真功夫为“一剧之本”,回避了宏大的叙事法则,同时合理地减少了悬疑戏与感情戏。不少武侠剧已令当下中国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原因正是过分依赖电视化所营造的高科技手段,演员即使不会功夫也能够在屏幕上呼风唤雨。“新功夫剧”和众多武侠剧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立足于现实,而后者倚仗造梦。我们以往看到的武侠剧中的武林高手均被不同程度地加以“神”化,与现实生活有着明显的距离;而《少林寺传奇》这样的“新功夫剧”不仅仅是真功夫挂帅,更是重点描写功夫人的力量与意志,以及惩恶扬善的道德风貌,撇开了对宿命的敬畏及对某些神秘自然力的盲目崇拜,由此祛除了武侠题材作品中的幻魅色彩。

电视剧《少林寺传奇》、《李小龙传奇》等被媒体评论为“新功夫剧”,该类型的风生水起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与文化渊源。其自身的多重理性文化价值为它的出现并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具体到《少林寺传奇》中的少林功夫文化,则进一步明确指向了儒家文化、佛文化的内涵。少林众武僧尽管个个身怀绝技,但崇高的精神品德修养决定了他们不会滥用武力,不能动怒,即便是为民除害,往往也不致恶人于死地,只是断其伤人的能力。功夫人在自己的群体里平等和谐地共处,没有过分的欲求,更无相互之间的猜忌与倾轧,其秉承的儒家传统伦理文化价值观鲜明而突出。这对我们当下所处的竞争过度的社会现状,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责问与纠正。

在《少林寺传奇》中匡正了“功夫”的核心概念,明确“功夫”是指武术、武功本身而不是表演与特技制作。在实践中,“新功夫剧”与以往武侠剧本质上的不同,就在于以对真实功夫的展现取代前者的“表演”。“新功夫剧”的魅力正是源自以返璞归真,实现推陈出新,其最可贵之处也在于追求真实的创作态度。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总体创作原则指导下,除了对历史事件的艺术性运用外,《少林寺传奇》的创作多维度地体现了真。演员主体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武术运动员及功夫演员,在武打设计上,以往那些完全依赖威亚的电视特技在本剧中几乎绝迹,处处渗透着对真功夫的尊重。这种迥异于以往武侠片的结构方式,以实实在在的武打场面,从视觉上诠释了少林功夫的真谛,从金钟罩、十八罗汉阵、少林拳、少林棒到少林刀、少林剑等等大量人们耳熟能详的少林寺传统武术都在剧中得以集中展现,让观众看到长久以来一直被“表演”所遮蔽的中国功夫的本来面目――身心兼修的真实武术技艺。

以《少林寺传奇》为起点的“新功夫剧”,凝结着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与隽永的人文情结,紧扣观众的收视心理和文化诉求,从而引发了大众对功夫文化的重新审视。“新功夫剧”的定位以自觉追求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为特点和旨归,与不屈不挠、执着追求的功夫内涵不谋而合,既表现了时代精神,又兼顾了文化传承的使命。

在西方国家对动作片的数字特技制作投入日益走高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的“新功夫剧”虽不似《黑客帝国》的动作场面那般精致奇幻,但却带着一种民族文化的体温,呈现出质朴而雄劲的中华力量,因而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