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且说“名头”

2009-07-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知北 我有话说

最近见有文章说,因一首“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的“赤壁”词,就把苏轼词整个定位为“豪放型”(或曰“豪放派”),是不确切的。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

苏轼的词和文很大气,他说自己写作的思路是崇尚自然,文无定法,如水一样,在平地上可一泻千里,遇到山石便有曲折深浅缓急,随物赋形,随与取舍,可谓

汪洋恣肆。苏曾经问幕士,如把他的词与柳永的相比,怎样评价?幕士只说了,“您的词,好比关西大汉执铁板铜琶,唱‘大江东去’。而柳永词,则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幕士并没说苏词“豪放”,柳词“谐婉”云云,只谈了自己的感受,说明是个懂行的人。所以苏东坡听后抚掌而笑,表示赞赏。

现在媒体上“名家”鹊起,既然著名,就应首先把握其作品或成果以何种风格和特点著称。实至名归,“名”才“著”得有根有据。评说柳词,虽然说法纷纭,但仅“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一点,就足以说明柳先生当时知名度之高。他的词不粉饰现实,而是把生活中美的事物再现出来,使人人都能欣赏。同时对下层弱势群体如歌妓,表现出尊重,同情,视为知己。再就是语言有特色,通俗浅显,“长于纤艳之词,然多近俚俗,故市井之人悦之”。所以市井俚人,贩夫走卒,野老椎髻,都能唱诵,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功。

最近还有人对张资平的“△”(以三角恋爱为主要题材的创作思想)问题做了一些考证。实在说,作为创造社创始人之一的张资平的小说创作思想,并非“专注于三角恋爱”。那个时期,他以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地再现中国妇女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现实。关于这一点,茅盾先生曾有论述:“自然派作者对于一桩人生,完全用客观的冷静头脑去看,丝毫不卷入主观的心理,他们也描写性欲,但是他们对于性欲的看法,简直和孝弟义行一样看待,不以为秽亵,亦不涉轻薄,使读者只见一件悲哀的人生,忘了他描写的是性欲。这是自然主义的一个特点,对于专以小说为‘发牢骚’,‘自解嘲’,‘风流自赏’的工具的中国小说家,真是消毒药,对于浸在旧文学观念里而不能自拔的读者,也是绝妙的兴奋剂。”张资平的小说正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当时他的书常常一出版就告售罄,与当年的柳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无独有偶,柳永为宋仁宗“且去填词”所斥,不得录用;而“△”也使张资平的小说一直遭到不应有的误解。

把准作家及其作品的特色和风格,实在是评价作家和作品的重要尺子,像在深邃的山洞里前行,要“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艰,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信口雌黄,张冠李戴,以为恭维话没人不爱听,是一种很差劲的文风。

循名责实,是实事求是的作风。有位作家对有人称他为“国学大师”表示不可接受,他说自己不过是普通的语言文字教授。还有一位以写小说散文著称的作家说,他因“涂鸦几笔”,便成了“知名画家”,感到匪夷所思。而某女演员的钢笔字,听说将被输入电脑软件,成为一种“个性化”的“新字体”,某导演的字更被作为“书法珍品”高价拍卖……这样的荒唐事,并不鲜见。

有位作家说得好:想要在这个世界走一回之后,留下一点什么,就别把名头不当回事;对他人的成败得失,也得做一些认真的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一个适当的名头或位置,别让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总之,文坛正道,还是东坡先生那句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此而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