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西:多民族文化共繁荣

2009-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李静 我有话说

漓江资料照片

在广西,以《八桂大歌》为代表的一批舞台艺术精品一路高歌,走向市场;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引得世界各地纷纷

效仿;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品牌越唱越响亮……

不仅如此,广西还出现了政府扶持引导、项目策划人运作、社会资金进入的《印象・刘三姐》模式;广西彩调剧团与北京文化公司异地携手复排经典名剧《刘三姐》跨地区合作模式;广西著名作家东西的小说《耳光响亮》,通过经纪人牵线搭桥投资上千万元拍成电视剧的经纪人作用模式……

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唱响了广西、唱美了广西。文化产业的繁荣,让广西更加自信、更加开放,把广西带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

6月28日,苍翠的独秀峰下,古老的王城院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宣布改制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我国首家地方大学出版社集团、广西首家出版集团就此正式宣告成立。

殊荣缘何垂青偏于一隅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2000年起,广西师大出版社就走出桂林,探索“自我裂变,内涵发展”的道路,在北京、广州、南京、南宁、上海成立控股公司。同时,位于桂林的出版社本部也开始主动裂变,相继成立了社科分社、文献分社。

2007年4月,广西师大出版社被确定为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的试点单位。如今,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出版社集团董事长、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何林夏表示,转制以后,集团将走“做强传统出版主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力争把集团建设成为华文世界里最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之一。

实际上,广西唯一的全国优秀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早就尝到了转企改制的甜头。2007年1月9日,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顺利挂牌,使得接力出版社成为我国地方出版社单个转企改制的“第一人”。

在宽松的环境里,接力出版社输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步伐走得更快了。“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被输出到法国、美国、英国等世界主流图书市场,《黑焰》版权输出到法国,《地狱的第19层》版权输出到泰国……

2008年,接力出版社在市场的洪流中显示出极强的抵御能力和应变能力,图书市场发展平稳,发货总码洋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利润1642.84万元,同比增长2.48%。

不仅如此,早在2004年2月,广西第一家文化产业集团――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率先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改变了新华书店半个世纪来计划经济模式,并通过变革在市场中成功地探索出新的经营格局,成为广西文化系统吃“螃蟹”的先行者。

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者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优美的歌声从浓浓的夜色里溢出,飘散在江面上,瞬间,光影撩开夜的幕布,远处的山峰魔幻般闪现……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就这样盛大开演。

自从2004年3月公演至今,《印象・刘三姐》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到2008年底,《印象・刘三姐》演出总场次近2000场,观众约300万人次,票房收入约6亿元。

在阳朔镇木山村,23岁的莫桂花忙碌而充实。白天,在家里的餐馆是老板;晚上,脱去围裙,穿上艳丽的服装成了一名演员。让农民演自己、唱自己,把日常生活变成艺术,不仅实现了农民自我价值的升华,而且展示了新型农民的个性美和自信心。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上演,还改变了桂林的旅游格局。过去,一般游客游完漓江上岸,往往只在阳朔西街作短暂停留后即返回市区。如今,游客观赏完演出后,多会选择在这里住下。

刘三姐,一个从歌圩中走来的壮家女,已经成为了一张著名的民族文化名片,这无疑是广西文化产业成功的范本。

受其启示,不少地方也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等实景演出,在全国形成了“印象系列”。

《印象・刘三姐》的项目模式还走出了国门。2006年底广西与越南签署了越南下龙湾海上实景演出项目,并与柬埔寨吴哥窟实景演出项目《高棉的微笑》达成合作意向。这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开创了广西文化产业输出新模式,标志着广西文化产业团队已具备进军国际市场的能力与实力,将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开辟国际文化市场的又一新亮点。

广西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专家徐杰舜教授说:“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正是在国家扶持、政府支持、民族努力的情况下实现的,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化作品涌现,恰恰是广西多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集中体现。”

城市品质的塑造者

每逢瓜果飘香的金秋时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总是准时地盛大亮相,以不断前进的民歌姿态和不断丰盈的艺术内涵,叫醒世界的耳朵。

花开十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越办越红火,其中的诀窍何在?面对这样的提问,民歌节艺术总监、南宁市文化局局长陈晓玲告诉记者:“定位准确,特色突出,机制保障,成就了今天的民歌节。”

2006年,民歌节踏上了欧洲。由民歌节组委会与中央电视台、奥地利国家电视台三方联合举办的“大地飞歌・音乐家舞台――中奥萨尔茨堡之夜”文艺晚会,把壮乡风土人情带到欧洲。

有人称南宁国际民歌节为广西带来了“旅游冲击波、投资冲击波、城建冲击波”。十年过去,人们发现,南宁越来越开放了,越来越包容了,越来越美了!

借助民歌节这一阶梯,大踏步走向世界的南宁人也发现,有意识地培育一个节庆文化品牌,和一个城市发展有着内在的关联。悠悠民歌不仅传开了绿城南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更唤醒了这座城市自身蕴藏着的冲动和渴望,继而变成一种强大的自我升华的激情和动力,使其以大开放、大发展的姿态,阔步前行。

有着同样认识的不仅仅是南宁。

在柳州,市歌舞团排演的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连续在22个省市进行了38场次演出,创造了广西乃至全国的多个“第一”:国家级精品剧目第一次最大规模、最大范围的巡演活动;全国会堂(剧院)有史以来针对舞台艺术作品第一次最大范围的规模化运作;广西舞台艺术史上最大规模、最大范围的一次全国性剧目巡演。

2007年底,国内第一部音、画、诗风格的动漫精品《心灵之窗》在柳州诞生,全区唯一一个动漫游戏产业园――柳州市柳东新区蓝海动漫游戏产业园也已奠基……

这一系列大手笔,描绘出了工业柳州的真正意图:文化产业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而且还可以调整、改善柳州三次产业结构的平衡关系,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